音樂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高中音樂鑒賞教學
再以呂其明的歌曲《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的教學提問為例。若教師提問:“在這首歌曲中作者要表達怎樣的情感?”這是一個欣賞性問題,因為這首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歌詞中已經明確地告訴了我們,欣賞者只要稍專心去聽,就可以抓住歌詞中用來表達最強的情感的信息點,這個信息點就是“幸福的生活千年萬年長”中的“萬年長”。若教師提問,“歌詞中的‘好’是怎樣的一種好?”那么,這個問題就是一個鑒賞性的問題了,因為要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就要聯(lián)系整段歌詞,并結合自己對歌曲的整體感受來回答。上述兩個問題的不同點在于,前者是可以從歌詞信息中直接得出的,后者則要求欣賞者從音樂要素中尋找信息,從表現(xiàn)當?shù)靥厣в袧庥舻纳綎|民歌風格的“襯詞”中,感受“幸福的生活千年萬年長”,并對此作歸納提煉。欣賞者的個體感受,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不同的欣賞個體對這個“萬年長”的感受會不一樣。教師提示學生從分析音樂表現(xiàn)要素、地域民俗文化入手,認識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這對學生審美感知的形成是有幫助的。教學從問題情境,即那些更接近學生思維“發(fā)展區(qū)”的情境出發(fā),能夠讓學生盡快進入主題學習,這樣,音樂鑒賞課堂才能成為高效、新型、美麗、人文的課堂。
(三)從發(fā)展變化中選取切入點
我們知道,教學過程是不可能完全按照預先的設想來進行的,而是變化的、生成的。課堂上變化生成之處也是最佳的教學切入點。當教師在主觀上具有“寓有形的教案于無形的、動態(tài)的教學”的意識,注意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就能夠在變化萬千的課堂教學中隨時并準確捕捉到最佳切入點,這就使音樂課堂教學不斷出新、出彩。
例如,《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是一部經典之作。作品的特色在哪里?特色在于最后加入一段合唱。對這個不同于其他交響樂創(chuàng)作的合唱部分,教者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是不愿放過的。那么,教學中的問題如何設計呢?如果設計成“樂曲作者及樂曲名稱是什么?”那么這個問題太具體,沒有思維內涵,它對學生的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是淺層次的。若設計為“音樂的情緒是怎樣的?”“旋律是怎樣發(fā)展變化的?”那么,這個問題就是抽象的,它所包含的思維容量就比前一個問題大。還有,“合唱在這部交響樂中的作用是什么?”“合唱部分體現(xiàn)了作曲家什么樣的思想境界與藝術理想?”等問題就更加能夠引發(fā)思考了。筆者認為,合唱部分是這部交響樂的重點所在,若能設計針對合唱部分的問題,便可以由此帶動學生對全曲進行思考,這就可以避免程式化的曲式分析,使鑒賞教學從抽象的問題入手并進入具體的情境中去。這個切入點設計看似簡單,但所蘊含的思想內涵深刻,要求學生必須從文化理解的角度去體悟音樂。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音樂所體現(xiàn)的思想情感去感知貝多芬作品的特質和特殊魅力,從《歡樂頌》主題中得到無與倫比的精神力量。在充滿震撼力的旋律、鮮明的節(jié)奏、變化豐富的力度以及那種“器樂人生”的交織中,教師引領學生緊扣音樂本體去聆聽音樂、感知音樂、展開想象、得出自己獨有的審美感知,學生的音樂整體感知能力從中得到培養(yǎng),進入更深刻、更高級的音樂審美境界。
再如,《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表達了因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封建勢力的阻撓而不能實現(xiàn)的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的民歌,旋律高亢開闊、自由舒緩,富有西北地方色彩,歌詞寓意深刻,富于想象。傳統(tǒng)的教學是以歌詞的層次分析作為切入點,了解歌詞所表達的含義,了解歌詞的結構,按部就班地逐層分析下來,條分縷析:回族民歌,節(jié)拍為四四拍,速度稍慢,節(jié)奏自由,情緒高亢、明亮。歌曲欣賞結束之后,當讓學生來說一說對這首歌曲的感受時,學生的感受往往是一致的。為什么會是這樣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切入點沒有選好,導致音樂作品的教學落入窠臼,學生不能在音樂的基礎上開發(fā)出新的資源,產生新的知識。這是一種不符合音樂學習的導入。
筆者認為,對音樂文化進行理解,不是單純地唱出音符名稱、唱出節(jié)奏、分析歌詞,而是還應包含對音樂的藝術形式和文化特征的認知,以及對音樂時代背景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的了解。在鑒賞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中,理解民族音樂語匯、品賞音樂語言是提升音樂素養(yǎng)的必然之路。高中生已有了一定的音樂基礎與音樂感知能力,所以,通過作品的文化背景來理解音樂作品,也是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常采用的培養(yǎng)音樂素養(yǎng)的方式。因此,在學習這一作品時,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首歌曲中有的襯詞是非常關鍵的,如歌詞中的“者喲啊呀”“哎喲望平了川呀”等。從內容來看,襯詞使得愛情觀與情感傳達更符合當?shù)氐拿袼罪L情;從音樂表達來看,襯詞擴展了歌詞,使旋律得到更大的發(fā)揮,豐富了音樂表現(xiàn)力。這是把握整首歌曲的關鍵,抓住了這個特點,整首歌曲也就帶動起來了。因此,襯詞可以作為教學的切入點。例如,可以這樣設計:“《上去高山望平川》作為一首高腔山歌,是如何表現(xiàn)其高亢、嘹亮、悠揚、舒展、遼闊特征的?請結合地域特點、民族特征談談你的認識。”回答這個問題,必須首先從“花兒”的歷史文化、地域特征以及當?shù)氐拿袼琢晳T,來感知整首歌曲,理解和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學生從學習中慢慢體悟到不同的民族音樂文化涵蓋不同民族音樂思想與情感,敘述不同的文化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