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音樂性內容”: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核心
2.在音樂體驗辨識中涵養(yǎng)學生的音樂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努力挖掘教材中最具有表現力和特征性的“音樂性內容”作為教學重點,并關注這些教學重點間的內在音樂邏輯關系,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實踐體驗和探究辨識,引導學生對作品中的表現手法和內在含義進行歸納與分析。例如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教學中圍繞“固定樂思”這一線索,探究“固定樂思”在五個樂章中隨情節(jié)的發(fā)展在節(jié)拍、配器和演奏方式上所做的各種變化,感受其塑造的音樂形象,理解標題音樂的特點。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第四樂章,圍繞“歡樂頌”這一主題,從對比法、重復法和變奏法入手進行創(chuàng)作技法的提煉與風格分析。⑦如此理性而又專業(yè)的介入,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音樂作品分析能力和對“音樂性內容”的理解力,而且從本質上培養(yǎng)了學生的音樂思維習慣,涵養(yǎng)學生的音樂思維能力。
3.在內容理解思辨中提升課堂的精神品質
提出指向“音樂性內容”的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并非摒棄“非音樂性內容”,意在側重而非選擇,我們需要做的是在融合中突出“音樂性內容”。因為“音樂的審美是在特定文化語境中的審美,因為音樂反映著特定文化語境中人類群體認識和思維方法。”⑧在理解認識階段將作曲家和演奏者的生活環(huán)境與經歷、作品誕生的歷史和社會文化背景等方面作為輔助,適度地進行介入滲透,能幫助學生理解音樂背后深層的文化內容和深刻的思想性,感受不同文化語境中的音樂藝術內涵,深化音響的聆聽,有效地提高鑒賞課堂的精神品質。
?、購埱啊⑼醮螢荨兑魳访缹W基礎》,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年版,第81頁。
②同注①,第91頁。
?、弁ⅱ伲?2頁。
④同注①,第83頁。
?、堇钣镭憽墩摻豁懺姟捶姨m頌〉中的音樂性內容和非音樂性內容》,《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11期。
?、尥ⅱ?,第86頁。
?、叨藕瓯蟆陡咧幸魳疯b賞課〈歡樂頌〉案例的思考與評析》,《中國音樂教育》2012年第3期。
?、喙芙ㄈA《音樂教師的文化自覺》,《江蘇教育》(小學教學版)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