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初中音樂論文 >

古箏在中學音樂課堂中的有效應(yīng)用

作者:伊犁師范大學 袁秋旭,張海彬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5-02-25   點擊:

  摘要:《義務(wù)教育藝術(shù)課程標準(2022版)》中指出,學習我國優(yōu)秀民族音樂,理解我國音樂文化中的民族審美特質(zhì),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以致很多民族樂器都進入中學音樂課堂中。古箏作為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有著“東方鋼琴”的美譽之稱。通過古箏的演奏,能將我國的民族音樂完整、飽滿地展現(xiàn)出來。古箏進入中學音樂課堂后,彌補了鍵盤樂器在展現(xiàn)民族音樂韻味方面的不足,在教師的引導(dǎo)下,領(lǐng)悟民族音樂的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增強文化認同感。

  關(guān)鍵詞:古箏;中學音樂課堂;民族音樂

  我國音樂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蘊含著偉大的民族精神,凝聚著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藝術(shù)精華。通過對我國中學音樂教材—人音版、人教版(7-9 年級)《音樂》、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進行整理歸納,其中人教版(7-9)年級教材中的 85 首作品中,與民歌、戲曲、詩詞歌曲、曲藝有關(guān)的作品 31 首,占比 37%;與器樂曲、合奏曲、民間音樂以及流行中國風有關(guān)的有 34 首,占比 40%。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2020 版)教材 34 課中,與中國民族音樂相關(guān)的作品有 18 例,占比 53%。由此可見,民族音樂在中學音樂教材中占比很大。傳統(tǒng)的中學音樂課堂的伴奏樂器是鍵盤樂器,在伴奏民族音樂時所展現(xiàn)的音樂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將民族樂器古箏引入中學音樂課堂,重視對音樂的傳承,學習到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提高中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有做傳統(tǒng)文化接班人的擔當。

  一、古箏進入中學音樂課堂的可行性

  古箏因其文化淵源綿長,簡單易學,在眾多民族樂器中嶄露頭角,填補了鍵盤樂器在表現(xiàn)民族音樂作品中感情、韻味的不足,在中學音樂課堂中運用較為廣泛。長期以來,音樂教學是用的教學工具基本上依賴于鍵盤樂器,在長期使用鍵盤樂器對我國民族音樂演奏時,的確有非常多的不適應(yīng)性。基礎(chǔ)教育中,我們都面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通過古箏作為教學用具去演奏民族音樂,使我們能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有更深入的體驗。目前中小學音樂教材中,內(nèi)容占比較大的民族音樂單元,多以欣賞課為主,教學形式多以講授法進行,教師講并以多媒體課件為傳授的媒介供學生欣賞。在聆聽樂器音色或者演唱民族歌曲時,過程主要采用讓學生觀看視頻、采用10秒左右的樂器音色聆聽等,但是這并不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或者說并不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民族樂器的魅力所在,更不能進一步感受到民族樂器所呈現(xiàn)的民族文化特色。

  (一)古箏運用于中學音樂課堂的課程類型

  中學音樂教材中感知民族音樂主要通過欣賞中國民間音樂進行的,曲目包括《春江花月夜》、《陽關(guān)三疊》、《漁舟唱晚》、《孟姜女》等。俗話說“韻不足則箏無魂”,古箏表現(xiàn)韻味的演奏技巧主要通過按音、滑音、揉音、刮奏等,其中最能凸顯人的情感變化的主要是滑音。通過古箏本身獨特的優(yōu)勢去表達我國民族音樂的韻味,使學生更能身臨其境地去感受、欣賞民族音樂。

  在中學音樂教材中,以古箏去融入民族音樂大單元的教學,課程類型的選擇上主要通過欣賞課進行的。欣賞課的類型極為豐富多彩,其中有民族樂器合奏、重奏的欣賞課以及民族音樂的欣賞課等,學生往往要通過哼唱、背唱主題旋律作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古箏作為教學用具進入中學課堂后,帶著民族音色的融入,可讓學生感知到我國民族音樂的旋律不同于鍵盤樂器所表達出的情感特點,音樂所呈現(xiàn)出的效果更帶有民族特色“韻味”,在這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知到民族音樂的精神、情感,增進對我國民族文化的認識,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水平,熱愛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二)古箏走進中學音樂課堂的優(yōu)勢

  中學音樂課堂中的主要教學用具為鍵盤樂器,在音樂課堂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鋼琴、電子琴、手風琴等。我國傳統(tǒng)的中學音樂課堂學生長期受大小調(diào)體系的感染,感受樂曲旋律起伏以及樂曲感情的抒發(fā)。鋼琴根據(jù)十二平均律來定音,幫助學生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校對音準。在民族音樂單元,鍵盤樂器對于我國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的詮釋還是不夠的,由古箏作為教學用具走進中學音樂課堂,彌補了鍵盤樂器在教學中無法直觀展示的“韻腔”的不足。鋼琴作為西方樂器,在表達民族音樂時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彈不出我國民族音樂中的微分音,只有弦樂器和人聲可以演奏或者演唱。例如:陜西音樂中體現(xiàn)的微升fa和略降si體現(xiàn)的分別是“花音”和“苦音”;體現(xiàn)了陜西音樂獨特的秦腔這一特點。粵劇中的“輕三六”、略降la和mi、“重三六”、略升la為si, 略升mi為fa以及“活五”是略升re。古箏作為五聲音階定弦的民族樂器代表,其音色寬廣優(yōu)美,又極其富有表現(xiàn)力。古箏主要采取的演奏技巧為掃弦、刮奏、滑音、輪指、搖指等本身獨特的演奏技巧運用到中小學課堂時,教師可以以簡練的語言向?qū)W生介紹在彈琴前做的準備,使學生了解這個教學用具,在學習音樂時,學生才能通過古箏所展現(xiàn)的音樂風格去充分了解民族音樂的魅力所在,所以古箏是一件可以帶入到中學音樂課堂的民族樂器。

  古箏在中學音樂教學中,打破了以往鋼琴作為伴奏樂器的傳統(tǒng),既可以為民歌彈唱,為我國戲曲音樂伴奏,也可以融入到詩詞歌曲中去,展示出了不同音樂的樂曲旋律與風格特點,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國民族音樂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以弦樂器和人聲的配合,通過音樂去進一步地去理解我國各地區(qū)民族文化的特點并且能夠提高學生對傳統(tǒng)音樂的欣賞程度。

  二、古箏進入中學音樂課堂的教學實踐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下冊第三單元八音之月的第一課《春江花月夜》,又名《夕陽簫鼓》,全曲分為十段,本課主要是賞析四個部分,分別是:江樓鐘鼓、漁舟唱晚、欸乃歸舟以及尾聲。課程開始以古箏彈奏《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作為導(dǎo)入,以古箏拉近與同學們之間的距離,以古詩詞演奏引出與話題“月亮”。通過教師引導(dǎo)學生對第一主題的欣賞,了解古箏這一代表性的民族樂器,隨之介紹我國民族管弦樂隊的編制是由“吹、拉、彈、唱”四個部分組成的。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背唱這一主題,所以教師要在此處特意用古箏去模仿琵琶的音色,并用古箏帶領(lǐng)學生進行多次反復(fù)的聆聽與哼唱,演唱這一主題旋律的同時也要讓同學們感受古箏中的“滑音”有什么樣的音色,在這期間引導(dǎo)學生理解“換頭合尾”的民間音樂創(chuàng)作手法。在學習另一主題漁舟唱晚時,運用古箏通過“泛音“”的演奏技巧去模仿木魚的聲音,演奏時,右手彈奏,左手小指輕觸弦,彈奏時兩手猶如蜻蜓點水般,即刻離弦。

  (一)教學重難點設(shè)計

  通過古箏演奏江樓鐘鼓這一主題,學生要熟練地演唱或者模唱這一主題旋律,分析出歌曲的情緒、節(jié)拍、速度等音樂表現(xiàn)要素,并背唱這一主題。感受由古箏彈奏出的韻味,特別是“滑音”的應(yīng)用,使學生建立起古箏韻味的審美心理。

站內(nèi)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fù)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quán)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uán)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