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初中音樂論文 >

昆曲融入初中音樂課堂的實踐探究——以蘇州市草橋中學為例

作者:揚州大學音樂學院?浦秋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23-10-08   點擊:

  摘要:昆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音樂的代表之一。青少年可以通過初中音樂課堂接觸昆曲,形成以學習民族文化為榮、唱昆曲為榮的審美情趣。為了昆曲能夠更好地融入初中音樂課堂,文章采用了訪談法、問卷調查法、文獻研究法對蘇州市草橋中學的昆曲教學進行調查,總結歸納初中音樂課堂中昆曲教學的現狀及問題,并且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對策。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昆曲融入初中音樂課堂提供一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昆曲;初中音樂課堂;蘇州市草橋中學;

  一、昆曲融入初中音樂課堂的價值

  1. 歷史文化價值

  昆曲有著600多年的發(fā)展史,被稱為“百戲之祖”,在它的影響下誕生了許多其他劇種。昆曲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凝聚著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精髓,因此昆曲是開展民族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將昆曲融入初中音樂課堂是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方式。昆曲藝術在傳承過程中汲取了南、北曲的文化精髓,保存和弘揚昆曲藝術既是保護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還是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不僅是發(fā)展民族文化之必需,亦是塑造良好的國民素質之必需。因此,要將了解、學習優(yōu)秀民族非遺文化納入國民教育,尤其是初中教育。昆曲是舉世公認的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藝術文化,自然有必要讓每一個中國人都有機會了解它、欣賞它。這是擺在戲曲工作者面前的光榮任務,也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課題[1]。

  2. 德育、美育價值

  昆曲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劇種之一,將昆曲融入初中音樂課堂有助于培育初中學生的民族藝術審美能力,認識傳統(tǒng)音樂的魅力。在當今世界經濟國際化、政治多極化、社會信息化的新時代背景下,中學生正面對著巨大的社會歷史文化精神沖擊。而初中階段則是一個人的個人價值理念、人生觀養(yǎng)成和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習昆曲等傳統(tǒng)文化可以加深初中學生對自己國家的熱愛程度,同時能夠增強其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健全發(fā)展初中學生的人格。

  學校教育能夠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增長知識。初中生的審美培養(yǎng)應以初中音樂課堂為載體,以昆曲為工具。初中階段的學生剛剛進入青春期,這一階段的音樂教育肩負著提高學生審美感知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及文化理解力的重要使命。昆曲與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音樂課堂相結合使得國民的傳統(tǒng)音樂審美結構品質更加完整有序[1]。學習昆曲不僅可以培養(yǎng)初中學生正確高尚的審美觀念,還可以培養(yǎng)初中學生對美的感知力和審美創(chuàng)作能力。

  3. 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創(chuàng)作昆曲絕非易事,欣賞昆曲也有一定難度,現如今懂得如何去鑒賞昆曲的觀眾也是少之又少,這就使昆曲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都遇到了重大的危機。每當這種時候,人們就經常重提“搶救”與“保護”,但是我們卻常常忽視另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教育”與“創(chuàng)新”。為了適應高度發(fā)展\全球化日益加劇的現代社會,對昆曲進行創(chuàng)新是相當重要的。昆曲融入初中音樂課堂不僅可以在初中音樂課堂中傳承與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還增加了初中音樂教學的多樣性,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被充分調動。學生可以以年輕人的視角和豐富且充滿活力的思維對昆曲藝術進行創(chuàng)新,這不僅可以讓昆曲藝術在傳承弘揚的過程中通過新的姿態(tài)受到更多年輕人的青睞,還是對初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鍛煉與提升。

  二、昆曲融入初中音樂課堂的現狀

  1. 蘇州市草橋中學音樂課堂現狀

  目前蘇州市草橋中學共有48個教學班,其中初一年級有17個班級,初二年級有15個班級,初三年級有16個班級,每個班級學生人數在44至47人之間。學校師生總人數為2598人,其中教師有180人,音樂教師4人。每個班每周有一節(jié)音樂課,每節(jié)課時長為45分鐘。學校配備有4間獨立的專門用于音樂教學的音樂教室,每個音樂教室均配備鋼琴、多媒體等音樂教學所需要的基本教具,但是與昆曲教學有關的教具較少。每位音樂教師每周大約上12節(jié)音樂課,音樂課程大多被安排在上午的第三、四節(jié)或是下午。蘇州市的初中統(tǒng)一使用的音樂教材是蘇少版初中音樂教材,筆者仔細翻閱了該套教材,從七年級到九年級涉及昆曲的僅有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牡丹亭》這一部分內容。

  2. 蘇州市草橋中學學生情況調查

  該校百分之八十的學生從小生活在蘇州,由于地理、人文環(huán)境的優(yōu)勢,大部分同學知道昆曲,但在學習生活中較少接觸到昆曲。通過筆者對學生的采訪得知,部分學生認為能夠傳承和弘揚昆曲文化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而且他們認為自己是蘇州人,應該去了解由吳文化所孕育出的昆曲藝術,希望能夠在音樂課堂中加深對昆曲的學習。但也有學生認為,昆曲晦澀難懂,是爺爺奶奶輩所喜歡的,他們大都喜歡通俗歌曲,因為通俗歌曲簡單易懂,易于學習演唱。同時,有很大一部分學生表示自己更加喜歡日韓音樂以及歐美音樂。

  3. 蘇州市草橋中學師資情況調查

  教師一號:主修琵琶,教齡9年,蘇州本地人,也是4位音樂老師中唯一一位在大學期間學習過昆曲的。音樂學科教研組長,校合唱隊總負責人,各大校級文藝活動、音樂比賽的組織策劃者。

  教師二號:主修鋼琴,江西人,剛任職不到一年。認為學習昆曲對于專業(yè)要求很高,自己又是鋼琴專業(yè),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但該教師表示為了更好地教學,自己會努力學習昆曲。

  教師三號:主修專業(yè)為聲樂,教齡5年,幫助教師一號管理校合唱隊。在本科階對昆曲段有過了解,由于教學需要在假期參加過市教育局組織的全市音樂教師昆曲進修班,也參觀過位于蘇州市區(qū)的中國昆曲博物館及昆曲表演。她認為自己本身是學習聲樂的,與昆曲的演唱有一些相通之處,希望自己能夠學習更多的昆曲知識,并將其運用到音樂課堂中去。

  教師四號:主修鋼琴,教齡6年,擔任校合唱鋼琴伴奏。但是在本科階段沒有學習或是接觸過昆曲,只是因為工作以后的教學需要才對昆曲做了簡單的了解。

  三、昆曲融入初中音樂課堂存在的問題

  1. 教師背景不同、課時、教材有限

  現代教師的流動性比較大,特別是蘇州這樣經濟發(fā)達的城市,音樂教師可能來自不同省份、地區(qū),所接受的教育背景等不同,導致教師自己對昆曲的了解程度各不相同。音樂教師本身所受的教育,以及音樂教師終身學習的觀念都會影響昆曲在初中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蘇州市草橋中學的音樂課堂上所使用的是蘇少版初中音樂教材,該套教材中昆曲僅在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牡丹亭》涉及。由此可見,昆曲在該校整個初中音樂課中的占比還不足百分之一。而使用蘇少版初中音樂教材的學校,如果按書本內容進行授課,學生只有在九年級下學期第三單元的學習時,才能有一課時的昆曲學習機會,九年級下學期又是初三學生們準備中考的最后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學生和教師們把所有精力放在文化課上,常常忽視音樂課,那學生可能連僅有的一次能夠在音樂課堂上接觸昆曲的機會都沒有了。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