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摘自:《鄭州教育博客》
[摘要]: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學生對于音樂的反應固然與其個體的興趣、愛好、遺傳因素有一定的關系,但我們應當更加重視學生的音樂能力在其中的作用。音樂鑒賞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目的的,需要在長期不斷的欣賞過程中,積累豐富的優(yōu)秀作品,久而久之就會提高對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興趣和音樂鑒賞能力。
[關鍵詞]:興趣提高;高中生;能力鑒賞
音樂鑒賞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具備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對于豐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yǎng),增加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個性具有重要的意義。針對高中學生,更應采取多種教學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并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幫助學生建立起音樂與人世的密切關系,進而為終生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基礎。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較差,如何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是每一個高中音樂教師都發(fā)關注的話題。
一、從激發(fā)學生音樂興趣開始
興趣,是一個人對事物或活動所表現(xiàn)出來的熱情和肯定態(tài)度,并由此產(chǎn)生去認識、掌握和參與的心理傾向。音樂興趣的培養(yǎng)是推動學校音樂活動的動力,也是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前提。教學中,我首先從激發(fā)學生音樂興趣這一關鍵問題入手。高一年級新生入學后,我對學生的音樂興趣、音樂基本知識以及學習樂器等情況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在興趣愛好一項中,百分之百的學生喜愛通俗音樂、流行歌曲;在音樂基本知識一項中,我選了七首較為大家熟悉的中國歌(樂)曲進行聽辨測試,讓學生辨別曲名及作者,結果高一年級的學生竟無一人全部答對。其中答對四首曲目的僅占學生總人數(shù)的34%。
興趣調查告訴我們,當今中學生對通俗音樂、流行歌曲情有獨鐘。對此我沒有采取禁止、遏制等簡單做法,而是因勢利導,讓學生們利用每堂音樂鑒賞課最后的五至十分鐘,推薦一首她們喜愛的、內容健康、積極向上的通俗歌曲播放給大家聽,并讓學生對歌曲進行簡要的介紹,說出喜歡這首歌曲的原因。我和學生們一起聽,一起分析。隨后,又讓學生把通俗歌曲與課本中的經(jīng)典名曲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分析使學生們進一步理解經(jīng)典名曲的經(jīng)典所在,引導學生具有把握音樂審美的尺度,對音樂作品中的良莠現(xiàn)象、通俗與庸俗品格具有鑒別能力。此外,還注重在音樂教學實踐中,讓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并充分利用各種感知通道,對音樂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認識、探究、理解和體驗,使她們在音樂實踐中,積極主動地參與聽、看、想、唱、念、寫、畫、評的立體化音樂特色教學,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用生活中的感受、體會來進行音樂欣賞
大家熟悉的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鋼琴獨奏曲《獻給愛麗斯》,其創(chuàng)作源泉來自于貝多芬自身的一段戀情,音樂家貝多芬將他與自己的學生----美麗少女馬爾法之間純潔、美好的愛情。以及其間所發(fā)生的矛盾、沖突和最終和好的愛情歷程,寫在了五線譜上,并通過音樂這種特有的形式表現(xiàn)了出來,但恰恰是這種生活當中最真實、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卻被音樂家變成了不朽的樂章:這就足以證明藝術來源于生活,一切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頭都是都來自于生活。每一部音樂作品的誕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種體現(xiàn)、高度升華和凝結。
對于處于青年時期的學生,決定了他們具有思想敏銳、情感豐富等顯著特點,如果在教授音樂鑒賞課的過程中,能教會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和思想感受、情感體會來欣賞音樂作品,將會使學生更容易領略和掌握音樂鑒賞的方法,并且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由淺到深、逐步過渡的形式來欣賞音樂
1、由聲樂曲過渡到器樂曲
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最易于欣賞和接受的莫過于聲樂作品了。因為聲樂作品結構簡單,有歌詞,并且歌詞的內容,與旋律所要表達的情緒,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樂欣賞課時,應當首先由講解聲樂作品入手。逐步過渡到器樂作品的欣賞。在講解聲樂作品時,首先應讓學生了解作品詞、曲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歌詞的含義。通過舉例和講解。讓學生了解和掌握音樂旋律發(fā)展的特征,并鍛煉學生在脫離掉歌詞的基礎上,依然能夠欣賞歌曲的旋律,通過旋律進一步理解音樂。這樣的過渡會使學生在進入到器樂作品欣賞部分時不致感到不知所云或無所適從。
每一個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語言。雖然人們常說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但每一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審美習性,音樂作為一種民族特有文化。有時會像血液一樣融入到人的身體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與生俱來的。對于很多學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詳?shù)拿褡鍢非?,如果?a href=http://shangwufuwu.com.cn/Knowledge/Appreciatio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我們能首先將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介紹給學生,會使學生感覺親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樂作品欣賞,在此基礎上再逐步過渡到西方音樂,比如說《命運交響曲》、《藍色多瑙河》等等,這樣會使學生對于音樂語言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從而能夠進一步吸引學生的鑒賞興趣。
3、由器樂獨奏曲逐步過渡到交響音樂
器樂獨奏曲所表現(xiàn)的主題,大多都較為單一,曲式相對也較為簡單,所以在教師講解和學生欣賞時,更容易把握一些。待學生具備了初步的印象后,再講解這首曲子的曲式結構,通過自身的感受去體會音樂旋律。之后再由獨奏曲逐步過渡到管弦樂、多主題和曲式結構較為復雜的交響樂,那么學生會更容易學會和掌握音樂欣賞的方法和規(guī)律,學會欣賞音樂。
四、積累優(yōu)秀作品,提高音樂鑒賞能力:
第一、通過背唱優(yōu)秀作品的主題旋律來加深對作品的印象。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主題旋律往往易于演唱,像《梁山伯與祝英臺》、《歡樂頌》等作品的主題旋律學生在聆聽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跟唱。學生在對這些主題旋律的反復聆聽和背唱中即感受了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等要素的豐富表現(xiàn)力,又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通過積累豐富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第二、對課堂內容進行精心的選擇和編排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欣賞思想性、藝術性較高的音樂作品。這對于提高學生全面的藝術修養(yǎng)和鑒賞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具體貫徹這一教學目標時又要注意靈活性和實效性,只有對課堂內容進行精心的選擇和編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在以下幾方面對作品進行選擇:
1、以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為題材的作品
如《梁山伯與祝英臺》、《誰說女子不如男》、《一個孩子將為我誕生》及比才的《哈巴涅拉》等;這類作品以傳說、歷史故事為背景,學生通過對故事的了解很快就能理解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進而在感受音樂的節(jié)奏、曲調、和聲等要素時就會產(chǎn)生相應的情感體驗。
2、具有較強的民族民間風格的作品
如《槐花幾時開》、《火把節(jié)之夜》、《江河水》、《藍色狂想曲》等;這些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常常是旋律優(yōu)美流暢或色調鮮明,能夠在音響感知上首先吸引學生的耳朵引起學生對作品的興趣。如中阮曲獨奏《火把節(jié)之夜》,當中阮優(yōu)美的聲響起時學生就會為之一震,它那濃郁的彝族風味、輕快的節(jié)奏、動聽的旋律深深地吸引著學生自由地展開想象的翅膀。再如少數(shù)民族歌曲《嘎吉喲》,那美妙的旋律、獨特的風格,加上侗族大歌演唱時個性的音色,一下就把學生帶到了夏日蟬蟲鳴叫的意境之中。這些作品常常能給學生留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對于豐富學生作品的積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以自然風光為題材的作品
如《藍色的多瑙河》、《海浪的嬉戲》、《沃爾塔瓦河》等。這類作品以自然風光為背景或作為藝術象征來表達情感,具有豐富而具體的聯(lián)想效果,如果再配以生動豐富的畫面,學生在欣賞作品時就會通過通感聯(lián)覺效應(音樂除了可以在聽覺上作用于人外,同時在情緒、視覺、觸覺、聯(lián)想等方面都會有反應,即音樂的通感聯(lián)覺,如當一個人欣賞音樂時,會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音樂所描繪的圖象)自由地聯(lián)想,真切地感受音樂的情感,進而體會音樂的豐富內涵。
五、結論:
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也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藝術,藉著學習音樂欣賞課程的機會,對它做有系統(tǒng)的了解.除能感受到音樂特質,也可以在音樂知識,結構,歷史演進方面獲得基本知識.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懂得欣賞的人,其人生是多彩多姿的,故「欣賞」是生活的重要意義.以「欣賞」角度看待生命,或許社會上可減少很多沖突,人與人的距離亦可拉近.有了對音樂藝術鑒賞能力,則其自發(fā)性表現(xiàn)在外的自信心,責任感,氣質改變皆為不可忽視的功能.
音樂鑒賞的課堂也是我學習的課堂,教材上的很多作品和風格、學生的很多問題和想法都是我學習的下手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自己對音樂的鑒賞觀點和能力都有所進步,感謝教材和學校給我這個良好的學習機會和展示自己的平臺。
[參考文獻]:
1、《音樂鑒賞教師用書》人民音樂出版社
2、《音樂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沈湘聲樂教學藝術》沈湘著1998年
4、《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5、《中國民間儀式音樂研究.華南卷》曹本治[C]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