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序曲的音樂學分析
摘要:莎士比亞早期戲劇創(chuàng)作中最受歡迎且最成熟的作品非《仲夏夜之夢》莫屬,德國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門德爾松為該劇創(chuàng)作了《仲夏夜之夢》序曲,以優(yōu)美的旋律和巧妙的配器手法取得了成功。門德爾松將自己在文學、戲劇、美術方面的天賦運用到音樂創(chuàng)作中,使得該序曲成為了對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最獨特的解讀。本文通過對序曲的主題分析,深度挖掘劇中的丑角藝術和二元對立性,從序曲的音樂主題來重新解讀《仲夏夜之夢》戲劇創(chuàng)作藝術,探討莎士比亞的戲劇觀。
關鍵詞: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莎士比亞;音樂主題;二元對立;丑角;
一、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的音樂背景
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生于德國漢堡的一個藝術氛圍濃厚的家庭,他四歲開始接受鋼琴教育,九歲就以鋼琴家的身份公開演奏,到十一歲時就他已有50多首作品,被稱為“音樂神童”。他在十七歲的時候為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仲夏夜之夢》寫的配樂《仲夏夜之夢》序曲。
這部作品充滿濃郁的神話情調,神秘的色彩和夢幻般的仙境,以及從大自然中散發(fā)出的誘人氣息,被門德爾松用音樂藝術表現(xiàn)了出來。這部作品不僅是莎士比亞文學作品的音樂翻譯,更是門德爾松用活潑生動的音樂語言對莎士比亞這部經(jīng)典戲劇的深刻解讀。
二、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音樂分析
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序曲為奏鳴曲式結構,作品調式為E大調,是一首四四拍的快板作品。
作品的呈示部一共250小節(jié),包含引子、主部主題、連接部、副部主題、結束部五個部分。樂曲的引子:共7小節(jié)(1—7),音樂從四個平靜的和聲進行開始,由木管樂器組合奏。作曲開門見山交代了戲劇發(fā)生的場景為幽靜夢幻的森林。引子從第6小節(jié)開始完成了同主音大小調的轉換,結束在在e小調mi sol xi這個主和弦上。
主部主題:共54小節(jié)(8—61),該主題在配器上使用的主奏樂器的是小提琴,采用斷奏和撥弦的弦樂演奏技法,音樂極具動感,多聲部中偶爾伴隨木管的和弦長音,好似森林中的精靈時而飛舞時而駐足嬉戲打鬧。主部主題也被稱為“精靈主題”,貫穿作品始終。從e小調開始,經(jīng)過了多次的離調和轉調,最后在第61小節(jié)以結束在xi re #fa這個e小調的屬和弦上。
之后為連接部:共77小節(jié)(62—138),與主部主題寫成鮮明對比,雄壯有力的進行曲風格,力度上做到了突強,從音樂作品錄音分析,多位指揮家在處理連接部時候,都加大了力度的處理,與主部主題形成鮮明對比,并且完成了多次轉調離調,最后回到了E大調。連接部是一個描寫森林中國王和王后的主題,也將音樂帶入了第一次的高潮,這個連接部的音樂與引子和主部主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整首作品突然豁然開朗。從120小節(jié)開始由長笛擔任獨奏,音樂突然安靜下來,接下來出現(xiàn)了單簧管與小提琴的演奏,音樂很自然的進入到副部主題。
副部共56小節(jié)(139—194),是描寫主人公的愛情主題,由小提琴奏出悠揚的舒緩的旋律線,音樂下行音階排列。作曲家巧妙的運用木管、銅管穿插在多聲部配器中,詼諧幽默打破了悠長旋律線,作曲家用類似美術畫筆式的手法,用音符描繪了戲劇的幽默感。副部主題依然為B大調,接著進入結束部。
結束部共56小節(jié)(195-250),伴隨著幾組和聲連接后面出現(xiàn)了新主題:樂隊啟奏的方式演奏舞蹈性主題,結束部有多次離調,最后以B大調主和弦結束。
展開部:共144小節(jié)(250—393),音樂素材以主部主題為基礎,作曲家在弦樂配器上采用高、低音區(qū)連續(xù)轉換,其中加入管樂合奏的和聲連接,增添魔幻色彩,精靈的主題經(jīng)過多次轉調發(fā)展。到第360小節(jié),愛情主題片段又再一次出現(xiàn),情緒哀傷好似再現(xiàn)主人公的感情此起彼伏,波瀾不斷。
《仲夏夜之夢》的再現(xiàn)部與呈示部有密切聯(lián)系,從394小節(jié)至686小節(jié),與呈示部一樣有4個部分。主部相對于呈示部主部略有縮減,而連接部被直接省略,從主部直接進入副部愛情主題,愛情主題出現(xiàn)在主調E大調上,給人美滿和諧之感,用以描述戲劇中幸福美滿的愛情結局,音樂與戲劇結尾交相輝映,用甜美的樂句替代了之前憂傷的愛情主題,預示著戲劇美好的結局。
音樂最后的67小節(jié)的尾聲部分:愛情主題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到達了戲劇般的高潮,作為戲劇中最重要的愛情主題,也是莎士比亞戲劇愛情觀的重要體現(xiàn)。在音樂的最后,門德爾松為追求音樂的完整性、統(tǒng)一性。木管樂器合奏的和聲連接再次出現(xiàn),小提琴模擬精靈嬉戲打鬧的,又將音樂重新帶回了神秘莫測的幽靜森林,作品首位呼應,音樂作品給聽眾一種戲劇般的完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