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中學音樂教學中學生合唱能力培養(yǎng)方法
4. 心理與動覺音樂教學法。
心理與動覺音樂教學法是以演唱者的心理狀態(tài)為基礎開展的教學。歌曲演唱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心理狀態(tài)會直接影響到合唱者的呼吸、心率、聲調等身體活動,從而影響合唱的效果。心理與動覺教學法就是引導合唱者通過調整自己的心理來提高演唱技巧。身體組織的動覺在良好的心理下能夠更好地與合唱曲目產生共鳴,從而提高合唱效果。
(一)激發(fā)合唱教學中的學習熱情
中學音樂教學中的合唱教育受到學生音樂課節(jié)等直接影響,尤其是在學生課業(yè)負擔較大的情況下,使很多學生無法積極投入精力去參與合唱學習。這就需要音樂老師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合唱興趣,通過科學合理地安排合唱練習時間,使合唱成為舒緩學習壓力、激發(fā)學生思維潛能的有效途徑,從而使合唱訓練更好地開展。合唱是一項集體性的音樂形式,但由于學生個體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使得每個學生在合唱練習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歌唱能力、樂感等不平衡,音樂老師在合唱教學中要以引導學生的合唱熱情為主,從合唱的積極參與中提高歌唱訓練的有效性,音樂老師要清晰地認識到,合唱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xiàn)的,要師生都付出更多的耐心,去提高學生的合唱水平。音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學校和班級組織的音樂活動當中,如欣賞他人的合唱表演或者參與合唱演出,通過觀摩和評價來發(fā)現(xiàn)合唱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與音樂老師進行全面的溝通交流,有效地進行合唱技巧的完善。音樂老師可以將音樂鑒賞與合唱排練相結合,使學生在臨摹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演唱思想,使合唱能夠帶給學生更多的快樂和愉悅之感。
例如,在國慶演出活動的合唱排練中,音樂老師指導學生先對合唱樂曲進行賞析,如《黃河大合唱》等曲目?!饵S河大合唱》這首歌曲雖然是一首音樂作品,但其出發(fā)了強大的愛國情感,為了更好地突出《黃河大合唱》激人奮進的主旋律,可以將獨唱與合唱進行結合運用。通過不同的合唱形式來展現(xiàn)歌曲的感染力和凝聚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鑒賞中受到心靈上的震撼,在情感共鳴中不由自主地邊欣賞邊哼唱,從而增強了合唱的意愿和熱情。歌曲鑒賞后,音樂老師可以將學生按照不同的音色劃分聲部。每個聲部的演唱者要全面掌握各個聲部的韻律和曲調,從而在聲部互動和結合演唱時能夠更好地把握演唱方法,使多聲部合唱展現(xiàn)出層次分明之感,使學生在鮮明的節(jié)奏和優(yōu)美的歌聲中激發(fā)對音樂藝術的熱愛和追求。
(二)完善合唱教學中的聲音訓練
音樂合唱是由多個個體獨唱共同組成,因此在中學音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演唱技法練習,提高每個合唱者的演唱基本功。合唱的基礎是共同演唱的配合能力,而獨唱則是根據(jù)自己的音樂特點和習慣去展示個人演唱特色,但在合唱中則要求每個演唱者都要按照自己所在聲部的曲調和風格去開展演唱,這就需要演唱者要對自己的音量、音色等加以控制,保證合唱聲部的整體性和統(tǒng)一性。為了更好地鞏固合唱的效果,音樂老師要積極有效地指導和鍛煉學生能夠在演唱時保證所在聲部的音域上做到聲音高而不破、輕而不虛、響而不刺,使合唱時各個聲部能夠有效銜接,保證整首歌曲的連貫協(xié)調。音樂老師在加強學生的聲音訓練時,要先從音準著手,通過視唱練耳提高學生對每個音節(jié)的辨識力。音樂老師可以利用打擊樂器或者肢體動作來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節(jié)奏感,幫助學生更好地控制合唱中聲部之間的節(jié)奏變換。合唱的吐字練習也是十分重要的,合唱過程中字正腔圓的發(fā)音能夠使歌曲內容更加清晰準確地展現(xiàn)給聽眾,提高合唱的感官效果。
例如,在合唱練習時,音樂老師要指導學生通過呼氣和吸氣方式來鍛煉學生的演唱氣息,老師要逐個檢查呼吸動作是否正確、呼吸是否平穩(wěn),從而提高演唱的吐字準確性。演唱氣息的穩(wěn)定性離不開喉嚨的運用,可以通過讓學生反復進行發(fā)聲練習來提高對聲音強弱和快慢的控制力度,在練習喉嚨的打開和閉合時,音樂老師可以采用“打哈氣”的鍛煉方式,使學生能夠靈活地控制喉嚨的運動。發(fā)聲練習中需要喉嚨的肌肉處于放松狀態(tài),使聲音能夠連續(xù)穩(wěn)定地發(fā)出,因此,學生要在反復的練習中摸索和總結規(guī)律,找到最佳的喉嚨共鳴位置,再通過無聲呼吸練習和伴音轉化練習來拓展音域。在聲音訓練中還要注重科學使用嗓子,學生避免了過高聲音的使用,通過合唱中的和諧發(fā)音能夠起到保護嗓音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