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小學音樂論文 >

“立德樹人”思想下師范類音樂人才培養(yǎng)內容探究——基于小學音樂教材的德育資源分析

作者: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楊思思 湖南省隆回縣花門街道曾家坳完全小學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23-11-16   點擊:

  基于“立德樹人”的師范類音樂人才培養(yǎng),其培養(yǎng)內容不僅需體現(xiàn)“立德樹人”的德育作用,還要關注師范類的特殊性質。本文圍繞小學音樂教師培養(yǎng)體系的內容探究,從“立德樹人”思想下師范類音樂人才培養(yǎng)的“師范性”入手,重點分析闡述師范類音樂人才成為小學音樂教師需掌握的教材德育資源內容,力求為新時代小學音樂教師的培養(yǎng)拓寬內容、提供借鑒。

  在“立德樹人”思想下,要求師范類音樂人才不僅要“對內立德”、提升自身素養(yǎng),還需關注其師范類的性質特征,并線發(fā)展屬于師范類音樂人才獨特的“對外樹人”內容。作為未來的小學音樂教師,師范生必須對教學內容有掌握、對教材資源有解讀,這也是師范類音樂人才“對外樹人”的重要學習內容。

  師范類音樂人才解讀音樂教材德育資源的必要性

  解讀教材是進行教學預設的第一步,在深度學習理念的背景下,教材解讀的深度與廣度決定著學習內容的構建是否有利于深度學習的發(fā)生。堅持基于教材而不局限于教材的解讀理念、運用縱向立體的教材全局觀去進行教材解讀,是為適應深度學習需求的一種有效的教材解讀方式。新時代師范類音樂人才作為未來的小學音樂教師,必須要掌握對音樂教材的解讀能力。

  2022年教育部印發(fā)最新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其中關于課程標準的轉變則重點強調了要“強化課程育人導向”,培養(yǎng)學生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也是對目前師范類音樂人才的新挑戰(zhàn)。師范生必須充分解讀音樂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資源,才能夠為將來成為小學音樂教師的長久發(fā)展打下基礎。

  基于小學音樂教材的德育資源內容解讀

  在現(xiàn)有小學音樂教材中往往包含各種德育資源,其主要可分為顯性德育資源與隱性德育資源。通過資源的分類整合,可以使師范類音樂人才在其進行課堂教學實踐之前對教材有充分解讀,為未來成為一名真正的小學音樂教師沉淀素養(yǎng)、積攢經驗。

  一、顯性德育資源

  愛國音樂作品。以湘教版小學音樂教材為例,其中包含著許多歌頌祖國的愛國主義歌曲,有贊美如今美好生活類型的歌曲,如《美麗的家鄉(xiāng)》《鐵路修到苗家寨》,也有以抗戰(zhàn)時期為內容的兒童歌曲,這類歌曲從名稱、旋律、節(jié)奏、歌詞等方面都能夠直觀地呈現(xiàn)主題。如三年級下冊《只怕不抵抗》,全曲以進行曲節(jié)奏平穩(wěn)級進,歌詞直觀生動,描繪了兒童團員英勇殺敵、勇往直前的戰(zhàn)斗精神。

  此類歌曲具有豐厚背景、濃厚情懷,師范類音樂人才在實踐教學中可以聯(lián)系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生平進行擴充,或聯(lián)系生活實際加強對歌曲內涵的理解,還可以借助現(xiàn)代網絡技術和多媒體設備等信息手段豐富學生對歌曲情感的體會,激發(fā)內心的共鳴。例如在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可以對歌曲中本身所蘊含的德育元素進行設計、整合,引導學生聯(lián)系學校升旗、奧運健兒獲獎等場景展開想象,加強同學們對歌曲內容所表達的愛國情感以及榮譽感的理解,在學生的腦海之中樹立“國歌”的重要性和莊嚴性。而在學習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保衛(wèi)黃河》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創(chuàng)作背景視頻,讓小學生學習過程中在視覺和聽覺上受到沖擊,更好地理解歌曲內涵,體會歌曲抒發(fā)的愛國主義情懷和表現(xiàn)的大無畏精神。

  民族音樂作品。中華上下五千年孕育了豐富的民族文化,民族音樂就屬其一。在現(xiàn)有小學音樂教材中有許多民族音樂作品,主要包含以下幾種類型:

  少數民族音樂。我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鄉(xiāng)土文化,這些鄉(xiāng)土文化孕育了個性不一的五十六個民族,而每個民族又因其各自的鄉(xiāng)土文化產生了不同的民族音樂風格。在現(xiàn)有小學音樂教材中廣泛包含了各個民族的音樂作品供學生學習,學生能夠從對音樂教材的學習中了解我國各個地區(qū)的文化。例如蘇教版二年級下冊《乃呦乃》,是一首反映土家族小朋友載歌載舞的小童謠,朗朗上口的旋律既適合小學生學習,又能讓小學生走近土家族學習擺手舞;還有湘教版三年級上冊《打秋千》,反映了仡佬族“打秋千”的獨特風俗;人教版還設置了單獨的少數民族音樂教學單元“五十六朵花”,包含云南哈尼族民歌《其多列》、鄂倫春族民歌《勇敢的鄂倫春》、貴州彝族民歌《阿嘍嘍》等,對苗、傣、哈尼族等多個民族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進行了介紹。這些作品反映出各族人民對祖國、對生活、對勞動的熱愛,表現(xiàn)了少數民族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的智能和才能。

  地方音樂作品。教材中包含了不同地區(qū)的地方音樂,也能體現(xiàn)出不同地區(qū)的風格特點。如湘教版四年級上冊江蘇民歌《茉莉花》,它采用了民族五聲調式,曲調婉轉、節(jié)奏平穩(wěn)、旋律優(yōu)美,極具清雅俊秀的江南民歌韻味;而五年級下冊《走絳州》便是陜北民歌代表,旋律多用重復和加襯的手法,歌詞中大量采用稱詞,逼真地塑造出一個歡快活潑的挑擔者的形象。

  戲曲音樂作品。作為特殊的一類民族音樂,戲曲作品中常常包含有唱腔、念白、身韻等要素,主要種類有京劇、豫劇、越劇、花鼓戲等。在湘教版音樂教材中有《蘇三起解》(選自京劇《玉堂春》)、《都有一顆紅亮的心》(選自京劇《紅燈記》),人教版教材中有《西湖美》(越劇曲調)、《看大戲》(豫劇曲調)等,其中《看大戲》是由作曲家根據豫劇唱腔特征編寫的兒童歌曲,加入了念白部分使風格更加完整。有些自編版教材也往往會納入地方戲曲作品。

  古詩詞歌曲。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獨特的方式和藝術魅力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思想。在小學音樂教材中包含了許多古詩詞改編而來的兒童歌曲,如人教版《詠鵝》《江雪》,湘教版《游子吟》《春曉》,人音版《但愿人長久》等,均是以古詩詞為內容進行譜曲的音樂作品。

  此類歌曲教學中,作為教師要抓住音樂作品的最顯著核心特征:如戲曲音樂要重點關注唱腔、念白、身韻方面的特征,可以與其他音樂風格展開對比學習,通過“唱、念、做、打”多種方式使學生感受戲曲音樂之韻味;而少數民族音樂和地方音樂作品常常具有濃厚的地域性特征,可以深入挖掘音樂作品與當地方言、歷史文化、生活習性、人文環(huán)境等方面的聯(lián)系,結合特色的音樂元素吸引學生學習興趣,體驗博大精深的多樣音樂文化,增長學識;學習古詩詞歌曲可以從詩詞自身平仄韻律入手,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追溯詩樂深厚歷史,大膽創(chuàng)新表現(xiàn)手法,演詩、念詩、唱詩,多層次感受詩詞音樂的音律美與節(jié)奏美。無論以何種手段開展民族音樂教學,都是為了增強學生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二、隱性德育資源

  在小學音樂教材中,除了顯性德育資源的愛國音樂作品與民族音樂作品外,還有需要深入挖掘的隱性德育資源。這類歌曲的創(chuàng)作者會將美的品質與情感隱藏在歌曲中,而小學生由于理解能力較弱,還不能很好地領會這種隱藏情感的表達方式。因此,師范類音樂人才向小學音樂教師發(fā)展就必須要具有深度挖掘其中的德育資源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要引導學生感受作者表達的美好情感,從而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