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寬學生感受音樂的通道
拓寬學生感受音樂的通道
廖家驊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fā)展,音樂對促進青少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長和個性全面發(fā)展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已獲得了普遍的社會認同。面對培養(yǎng)21世紀高素質人才的艱巨任務,如何通過音樂教育對全體學生進行深入而有效的審美教育,無疑是擺在每一個音樂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自《音樂課程標準》公布實施以來,“以人為本”、“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等教育理念得以確立,音樂課程的價值得到全面的體現,豐富的教學內容和標準把學生帶進了一個廣闊的音樂天地。但是,就在這樣一個開創(chuàng)音樂教育新局面的過程中,
參與課外藝術活動
誠然,每周一兩節(jié)音樂課的學習時間是極其有限的,在這有限的時間內要很好地完成感受與鑒賞、表現、創(chuàng)造、音樂與相關文化等領域的教學任務,是有一定難度的。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連續(xù)性,音樂技能技巧的掌握更需要有一個不間斷的練習過程?!耙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學習音樂的大忌。特別重要的是:音樂來自生活,生活中不能沒有音樂,青少年必須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接受音樂美的熏陶,才能促使個性全面和諧地發(fā)展。因此,必須充分運用課外的時間,通過多種形式的音樂活動,使他們能夠在更廣闊的藝術天地遨游,從而獲得身心的健康成長和審美修養(yǎng)的提高。
應該說在長期的教改實踐中,大家對課外音樂活動重要性的認識基本上是一致的。盡管曾經提出的“第二課堂”、“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繼續(xù)和延伸”等觀念有一些值得商榷之處,但是,原教學大綱中的“課外音樂活動是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精神是無可厚非的。在《音樂課程標準》中,又進一步發(fā)展為“學生課外藝術活動,是音樂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边@在更高起點上找到了科學定位,就更加拓寬了課外活動的內容和范圍,而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貫徹和實施問題。
由于課外藝術活動不象音樂課程那樣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有教材、有評價體系等一整套具體的內容和措施,而帶有很大的靈活性。這既給指導教師以創(chuàng)造性開展工作以有利的條件,但也容易產生放任自流的弊端。因此,加強教師的工作責任心,并輔以必要的制度與要求,使課外藝術活動不流于形式、不走過場,是當務之急。
從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和因材施教的理念出發(fā),課外藝術活動應該把音樂的普及與提高結合起來。一方面,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盡可能開展一些讓更多學生都能參加的音樂活動,以便通過音樂審美活動實施素質教育。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因材施教,把那些對音樂有愛好、有特長的學生組織起來,以多種方式促使他們音樂才能的發(fā)展。此外,要營造良好的校園音樂文化氛圍,使學生課外能夠通過校園廣播經常聆聽到一些優(yōu)秀的中外經典名曲,能通過校內電視觀看到許多著名音樂家的表演,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音樂節(jié)目的演出,這些豐富多彩的音樂生活將會極大地增加學生接觸音樂、感受音樂的機會。
當然,隨著綜合藝術課程的開設,整個課外文化生活會呈現出綜合化的態(tài)勢,音樂往往和戲劇、文學、舞蹈、美術等姊妹藝術結合在一起,出現在校園的每個角落。這不僅不會削弱音樂的感染教化功能,而且更有助于體現音樂的多元文化品格,也有利于音樂和相關學科的結合和滲透,無疑也是一種拓寬感受音樂乃至整個藝術的通道。
重視校外音樂影響
如果從時間上來計算,中小學生每天在校最多不過7―8個小時,而在家庭和社會的時間則是這個數字的兩倍左右。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家庭和社會對學生的影響。由于音樂與現實生活有密切的聯系,在今天高科技的信息化社會里,音樂通過多種現代媒體,無不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它們對中小學生的耳濡目染作用無處不在,有時甚至超過了學校音樂教育的影響。所以,“應重視家庭和社會音樂環(huán)境對學生音樂愛好、審美情趣的影響,并予以積極的引導。”(《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第28頁,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注意通過校外的各種渠道,讓學生能夠接觸到又多又好的音樂,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學生在校外接受社會音樂的機會很多,主要可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前者是學生參加各種音樂學習活動,接受有組織、有計劃的社會音樂教育,以提高某一方面的音樂技能和特長。后者是在校外的各種環(huán)境中,不自覺地接受到社會上多種音樂傳播的影響。由于校外音樂生活存在著更大的靈活性、自由性和隨意性,因此,學生和家長的主觀審美能力和水平決定著對社會音樂的抉擇,也決定著社會音樂對學生所產生的正面或負面影響。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當前社會音樂生活既活躍又混亂的復雜環(huán)境中,如何指導學生有分析、有選擇的接受社會音樂,以獲得更大的正面效應,是一個極其重要問題。如果我們能夠正確而有序地指導學生運用社會上的各種傳媒,經常去感受一些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那么將會產生十分巨大的音樂審美教育效果。
家庭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家庭音樂生活和家庭音樂教育的狀況,往往決定著孩子的音樂能力和水平,比社會音樂有著更重要的作用。由于現代科技的發(fā)展和人民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每個家庭有關音樂方面的設備(如樂器、錄音機、電視機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F在的問題是如何充分運用這些有利的物質條件,給孩子提供良好的音樂環(huán)境。對大多數家庭來說,為子女請家庭音樂教師可能在目前還是一種“奢侈”,但是,創(chuàng)造良好的音樂氛圍,讓孩子在美好音樂的陶冶中成長,還是完全辦得到的。問題的關鍵取決于家長的認識水平和重視程度。
校外的音樂生活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客觀現實,如何引導學生在這個通道上一路走好,音樂教師、家長和全社會都負有義不容辭的職責。
充分運用音樂資源
音樂雖然是精神產品,但是,它的傳播卻離不開一定的物質條件作保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國民經濟建設的發(fā)展,各種現代化的音樂傳媒手段和工具日益增多,許多音樂方面的設施也在逐漸充實完善…… 這些客觀條件的改善,不僅為音樂課堂教學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證,而且也為整個音樂藝術創(chuàng)作、表演和欣賞的進行創(chuàng)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自然,也給廣大中小學生增加了更多學習音樂、感受音樂的機會,作為教師和學生家長應該充分運用這些音樂資源,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接受音樂的感染和熏陶。
可以利用的音樂資源很多,主要分布在:1。傳播媒體方面:如電視臺、廣播電臺播放的音樂節(jié)目、唱片、CD、VCD、DVD等載體的音樂節(jié)目等。2。文藝演出方面:如專業(yè)、業(yè)余文藝團體演出的音樂、歌劇、戲曲、曲藝節(jié)目等。3。出版資源方面:如有關音樂的圖書資料、期刊報紙等。4。網絡資源方面:如校園網、互聯網上的通過多媒體接收的音樂節(jié)目等。在運用這些音樂資源的時候,要注意給學生以必要的指導,不能放任自流。首先要把好內容關和藝術關,因為在這些資源庫中,存在著良莠并存的無序狀態(tài),對藝術鑒別能力有待提高的中小學生來說,如不加以引導,勢必會受到一些低級庸俗音樂的消極影響,以致產生負面效應。其次,要推薦一些優(yōu)秀的、適合中小學生身心特點的音樂節(jié)目,也可以推薦一些有意義的音樂家的故事等讀物,這樣既豐富了他們的課余文化生活,又增長了音樂知識,提高了音樂鑒賞能力。
音樂資源的運用范圍十分廣闊,不僅是音樂教學必不可少的手段,而且也是整個音樂生活所必須依賴的客觀條件。不過要強調指出的是:資源畢竟只是一種資料的存儲,如何開發(fā)資源和利用資源是重要的關鍵。僅就在音樂課之外拓寬感受音樂的通道而言,其操作的主動權在學生,教師和家長既無法包辦,也不能撒手不管。應該重視音樂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的效能,指導學生根據現有的條件,充分而合理的運用這些音樂資源,給他們提供一個有利于身心成長的音樂環(huán)境,使之成為整個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