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國民族音樂》課程教學指導綱要
本文由洪嘯音樂教育論壇總版主 大運河(謝明剛)推薦
一、課程性質與目標
(一)課程性質
《外國民族音樂》是近現(xiàn)代得以發(fā)展的一門以世界各地區(qū)、各民族的音樂(尤其是傳統(tǒng)音樂)為教學內容的新興課程。是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程。該課程在形成音樂的世界文化視野,培養(yǎng)尊重多元文化觀念,提高人文修養(yǎng)等方面,體現(xiàn)出獨特的價值。在實施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音樂教師的教育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課程目標
1.獲得世界各地區(qū)、各民族音樂的主要體裁、形式、樂器、樂曲和音樂形態(tài)特征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獲得有關世界各地區(qū)、各民族的音樂傳統(tǒng)、音樂文化觀念以及音樂的形成與發(fā)展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初步掌握跨文化音樂比較研究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以此來分析世界各地區(qū)、各民族的音樂及其特點。
2.在比較世界各地區(qū)、各民族音樂文化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分析和鑒賞能力。在初步的演唱演奏實踐活動中,使學生感受世界各地區(qū)、各民族音樂的代表性樂器、樂曲的演唱、演奏的基本技能。
3.通過對世界各地區(qū)、各民族多種多樣音樂風格和豐富的音樂表現(xiàn)手法的了解,激發(fā)學生探究音樂文化奧秘的志趣,主動地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和發(fā)展探索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促進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4.理解音樂與人、自然、社會、歷史、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理解音樂在文化整體中的意義以及各民族音樂的共性與特性。擴展學生的全球文化視野,樹立理解和尊重多元音樂文化的觀念,培養(yǎng)學生參與國際音樂文化交流的能力。
5.在教師的教學示范中,使學生獲得有關《外國民族音樂》課程教學的經驗和體驗,養(yǎng)成關注中小學基礎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習慣,逐步掌握中小學有關外國民族音樂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
二、課程內容與教學
(一)課程內容
1.課程內容選編的基本原則
(1)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tǒng)一。課程內容要有利于學生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所選音樂成品要有較高審美價值、文化價值,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2)廣泛性與典型性相統(tǒng)一。盡可能廣泛選取世界各地區(qū)、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音樂體裁、形式、樂器及其曲目,開拓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從教學時數(shù)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注重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精品,以求在有限時間內達到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
(3)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以有利于音樂審美實踐為出發(fā)點,鑒賞曲目和演唱演奏曲目的選擇,要為取得直接經驗和藝術感受提供精品實例,把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結合起來,總結歸納各地區(qū)、各民族音樂的審美特征和藝術特點。
(4)突出音樂教師教育專業(yè)的特點。在保持學科知識系統(tǒng)性的同時,注重師范性和實用性,精選在中小學音樂教學、社會音樂活動中應用價值高、指導意義強的理論、知識和曲目。
2.課程基本內容
(1)世界民族及其音樂
• 民族與民族文化、民族音樂
• 世界民族概況
• 文化脈絡中的音樂
• 世界民族音樂的文化區(qū)劃
• 多元文化與世界民族音樂教育
(2)東亞音樂:日本、朝鮮半島、蒙古的音樂
(3)東南亞音樂:泰國、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的音樂
(4)南亞音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不丹等國的音樂
(5)西亞北非音樂:阿富汗、伊朗、土耳其、阿拉伯各國、中亞、北非各國的音樂
(6)黑人非洲音樂:東非、西非、南非、中非各國的音樂
(7)歐洲音樂:歐洲各國的音樂
(8)北美音樂:因紐特人、印第安人和在美國、加拿大的歐洲、非洲移民音樂
(9)拉丁美洲音樂:拉丁美洲各國的音樂
(10)大洋洲音樂:美拉尼西亞、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三大群島的傳統(tǒng)音樂
在以上各教學單元中,主要講授產生世界各地區(qū)、各民族音樂的自然、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各地區(qū)、各民族音樂的主要體裁、形式、樂器、曲目,總結歸納各音樂文化區(qū)傳統(tǒng)音樂的審美特征和藝術特點。
(二)課程教學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音像資料的視聽入手,再作理論概括,使音像視聽與理論講授有機結合,以促進學生感性、理性認識的深化。要求學生背唱一定數(shù)量的外國民歌,并分析其音樂特點。有條件的學校,可組織某些地區(qū)、國家、民族的樂隊,讓學生在演奏實踐中進一步體會其音樂特點。
2.知識掌握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形成相結合。在關注學生學習和掌握外國民族音樂知識的同時,重視將知識的掌握與激發(fā)學習興趣、形成正確的態(tài)度和音樂審美價值觀有機結合起來,以培養(yǎng)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觀念。
3.音樂與文化相結合。在對世界各地區(qū)、各民族音樂的分析過程中,貫穿“文化中的音樂”和“音樂中的文化”的理念和方法,以利于理解音樂在文化整體中的位置和意義。
4.音樂審美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成長相促進。在對世界各地區(qū)、各民族音樂的鑒賞、演奏、演唱、即興創(chuàng)作等學習活動中,探究音樂文化奧秘,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5.學科知識的傳授與基礎教育教學方法的啟迪相結合。在外國民族音樂課程的教學中,既要關注本學科知識理論體系的傳授,又要關注基礎教育中的外國民族音樂的教學內容和學校音樂課程改革發(fā)展的實際,注意將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貫穿滲透于教學過程之中,為學生從事基礎教育的音樂課程改革奠定基礎。
6.充分發(fā)揮所在城市、社區(qū)具有世界各地區(qū)、各民族音樂專長人士的作用,邀請他們來校舉辦專題講座,或傳授特色樂器演奏技巧;邀請國內外專家講學或舉辦外國民族音樂專題講座;發(fā)揮師生中有某一地區(qū)、民族音樂專長者的作用,約請他們擔任教學指導、輔導工作。
三、課程實施與評價
(一)學時、學分
本課程總學時為54學時。學生修習完本課程全部內容,成績合格,可獲3學分。教師課外輔導、學生課外賞析和藝術實踐學時與授課學時按1:1計算。
(二)教學基本條件
1.教師
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師德和較高的專業(yè)素質,一般應具備講師以上職稱或本專業(yè)碩士以上學位。提倡教師職前、在職的專業(yè)進修與培訓。
2.教學設備
(1)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
(2)配備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音像資料;圖書、期刊(含紙質和電子等);教學課件、網絡資源等。
(3)根據藝術實踐教學的需要和學校條件,配備一定數(shù)量的外國民族樂器,提供演奏場所。
(三)課程評價
1.注重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yǎng),理論知識評價與音樂審美感受能力評價有機結合。理論知識評價可采取分析作品、寫作小論文等方式;音樂審美感受能力評價可采取視聽分辨、背唱、演奏、課堂討論等方式。
2.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重視學習過程與學習態(tài)度的考察,促進學習積極性的發(fā)揮。形成性評價的主要方式是課堂問答、討論和課外視聽感受,藝術實踐;終結性評價的主要方式是階段性考查、期終考試。
3.教師與學生的自評、互評、他評相結合。學生可以從學習過程、學生態(tài)度、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的縱向比較等方面進行評價。教師可以從教學態(tài)度、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評價。師生之間可就以上各方面開展互評及他評。
4.考試形式可采用如下幾種:筆試、口試以及筆試和口試相結合;開卷、閉卷以及開卷與閉卷相結合。學生的課程成績評定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個部分構成。平時成績含作業(yè)、背唱、提問、實踐活動、口頭分析、寫作小論文等;期末成績含閉卷或開卷考試中的筆試、口試成績等。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各按50%計算,兩項相加之和為課程學期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