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音樂脫盲的初步探索(一)-碩士論文
目 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Ⅲ
緒論……………………………………………………………………1
第一章 音樂脫盲的內(nèi)涵……………………………………………7
1.1音樂脫盲的理論基礎…………………………………7
1.1.1理論基礎1:音樂教育學
1.1.2理論基礎2:音樂社會學
1.1.3理論基礎3:音樂傳播學
1.2 音樂脫盲的內(nèi)涵……………………………………13
1.2.1音樂脫盲與識譜
1.2.2音樂脫盲與音樂表現(xiàn)
1.2.3音樂脫盲與音樂審美
1.2.4音樂脫盲與音樂文化
第二章 音樂脫盲的標準………………………………………………31
2.1制訂音樂脫盲標準的基本原則…………………………32
2.1.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tǒng)一
2.1.2穩(wěn)定性和可變性的統(tǒng)一
2.1.3內(nèi)在性和外在性的統(tǒng)一
2.2我們的音樂脫盲標準………………………………………35
2.2.1具備基本的音樂感受能力
2.2.2具備基本的音樂表現(xiàn)能力
2.2.3了解基本的音樂文化常識
2.2.4擁有健康的音樂審美情趣
2.2.5擁有一定的音樂學習動力
第三章 音樂脫盲的實施途徑……………………………………51
3.1音樂教育是實施音樂脫盲的主要途徑…………………51
3.1.1學校音樂教育
3.2社會音樂文化環(huán)境為音樂脫盲提供必要條件……………60
3.2.1大眾音樂傳媒
3.2.2公共藝術設施
結語……………………………………………………………………68
參考文獻………………………………………………………………71
附錄……………………………………………………………………73
摘 要
音樂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從它誕生起到現(xiàn)在一直伴隨著人們。在人們物質(zh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音樂已經(jīng)滲透到整個社會當中,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說人人都需要音樂。新世紀音樂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為人們學習音樂提供了有利條件,社會音樂文化環(huán)境也促使更多的人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本文在此提出一個關于音樂脫盲的構想,試圖讓更多的人學習音樂、享受音樂,達到音樂脫盲。本文所指的音樂脫盲是指人們通過音樂學習,脫離音樂盲區(qū),它是音樂教育普及之后的一種結果。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家貝內(nèi)特?雷默教授在他的論著《音樂教育的哲學》一書中闡述了他的“音樂脫盲”理念,這是本文寫作的原始靈感。圍繞什么是音樂脫盲,音樂脫盲的標準是什么,如何進行音樂脫盲等,本文構建了如下寫作框架。
緒論部分:主要闡述本文的寫作背景,本課題的價值以及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以確立本文寫作的必要性。
第一章:先以音樂教育學、音樂社會學、音樂傳播學等不同學科領域為視角,從中挖掘出音樂脫盲理論研究基礎,再從音樂脫盲與識譜、音樂表現(xiàn)、音樂審美、音樂文化的關系中探求音樂脫盲的內(nèi)涵。認為音樂脫盲應該包含以上幾方面的內(nèi)容,而且這幾部分應該是一個整合體,不應分裂開來。
第二章:音樂脫盲標準的建構。首先闡述制訂音樂脫盲標準的基本原則,即要遵循普遍性和特殊性統(tǒng)一、穩(wěn)定性和可變性統(tǒng)一、內(nèi)在性外在性統(tǒng)一原則。本文擬定的音樂脫盲標準是:1、具備基本的音樂審美感受能力;2、具備基本的音樂表現(xiàn)力;3、了解基本的音樂文化知識;4、擁有健康的音樂審美情趣;5、擁有一定的音樂學習動力。
第三章:探討實現(xiàn)音樂脫盲的各種途徑。本文認為音樂教育,尤其是普通學校音樂教育是實現(xiàn)音樂脫盲最主要的途徑;其次,社會音樂文化環(huán)境也為音樂脫盲提供必要的條件。
關鍵詞:音樂脫盲;音樂教育;內(nèi)涵;標準;途徑
Abstract
Music is an art with a long history, which has been always accompanying human beings. Today, as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re being improved steadily, music has seeped into the whole society and become an essential part of people’s life. The ongoing new-century music education has provided people with better condition to approach music; meanwhile, the social musical environment helps more people experience the charm of music. This thesis proposes a project to “eliminate the illiteracy of music”(EIM), which is referred to getting people away from the state of knowing nothing about music. This is supposed to be the result of music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Bennett Reimer, a famous music educator in America, has explained elaborately and wittily the idea of EIM in his representative work “ 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This idea is the original inspiration of this thesis.
This thesis will focus on the definition, criterion and practice of EIM. The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background of composition, the value,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subject. Chapter One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 of EIM amo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IM and note reading, music performance, music appreciating, musical culture. It is supposed to be an inseparable complex of these relationships. Chapter Two addresse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the details of the criteria of EIM. The principles are three unifications between generalization and peculiarity, between stability and variety, and between inherence and externality. The details are the possession of the basic sensibility of music aesthetics and the capability of the basic musical performance, fundamental musical knowledge, a healthy aesthetic attitude and a lasting impetus for learning music, , , .,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various means to the realization of EIM. The music education is regarded as the major approach to EIM, especially in 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he necessities are provided by social mus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Eliminate the illiteracy of music(EIM),music education, implication,criterion, approach
緒論
歷史的車輪已悄然駛進了二十一世紀,雖然這還只是新世紀的第四個年頭,但我們已經(jīng)能夠感受到這一世紀社會進步所帶來的生機與活力。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新的世紀將給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高度發(fā)達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文明。絕大多數(shù)人已不再滿足于吃飽穿暖的基本生存需求,而追求更高的生活質(zhì)量,這時候,音樂作為人類精神文明中的一種極其絢爛的文化形式在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生存質(zhì)量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沒有音樂,世界將會怎樣――結果誰也無法想象――人類需要音樂!非常幸運的是,我們遇到了當今所處的這樣一個太平盛世(至少在我國是如此),享受音樂,學習音樂早已不再是少數(shù)人的特殊權利了。普通學校中的音樂教育、蓬勃發(fā)展的音樂社會活動和音樂傳媒活動大有廣泛普及和宣傳音樂文化之勢,這無疑會促進人們更好的認識、理解和感受音樂??梢哉f,無論是對于個體的健康成長,還是對于整個社會的繁榮發(fā)展,讓更多的人更好的學習、了解音樂將越來越形成一種時代的需要。
我國在上個世紀下半葉曾經(jīng)開展過轟轟烈烈的文化脫盲運動,目的是幫助許多因為各種個人或歷史原因而沒有上過學的人們擺脫不能正確理解我國漢語文字的困擾。這項活動頗有成效,雖然不能說百分之百的掃除了文盲,但至少青壯年文盲在城鎮(zhèn)已非常少見了。為了讓更多的人更好的理解音樂,那么,我們也在這里提出一個有關于在我國實行“音樂脫盲”的構想。當然,“音樂脫盲”并非“無源之水”,這種學術勇氣一方面來自于感受到我國已立足于社會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音樂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但教育的結果又出現(xiàn)種種問題,要使國人實現(xiàn)音樂脫盲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必然趨勢,那么,應該有一種比較系統(tǒng)科學的理論來指導這場“脫盲運動”;而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貝內(nèi)特?雷默教授在他的論著《音樂教育的哲學》一書中充滿睿智與深情的闡述了他的“音樂脫盲”理念,這使筆者深受感動與鼓舞,同時這種理念也成了本文寫作的原始靈感。但是雷默教授直接論述音樂脫盲的文字并不多,而且是從美國音樂教育的實際出發(fā)的,他所闡述的觀點未必全部都適用于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yè)之音樂脫盲運動,如何挖掘出一條適合于我國的音樂脫盲之路,看來是時候來研究探討了。
音樂歷來就是受眾范圍極其之廣的一門藝術。從它的起源開始就與人類的日常生活及思想情感息息相關。而到了如今這個社會,音樂更是以各種豐富多彩的形式滲透到人世間的每一個角落。喜愛音樂、學習音樂、研究音樂、感受音樂成了我們這個時代巨大的精神財富。可是,在我們的身邊,經(jīng)常會有些朋友發(fā)出這樣的感慨:“雖然我喜歡音樂,可是我不懂音樂,我連簡譜都看不懂,更不要說那蝌蚪似的五線譜了,看來我是十足的一個‘音盲’了。”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這是一種片面的理解,這種理解多少是受到了“文盲”一詞的影響?!拔拿ぁ笔侵覆蛔R字的人,那么,“音盲”[1]必定是指不識譜的人,這種“邏輯推理”看似正確,實際上卻是片面的,它忽略了音樂作為一種表情藝術與文字之間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那么,音樂脫盲究竟有著怎樣的內(nèi)涵呢?
可以先來了解一下“脫盲”這個詞,“脫盲是指通過文化學習,擺脫文盲的狀態(tài)”。套用這個解釋,我們可以得到音樂脫盲的解釋――通過音樂學習,擺脫音盲的狀態(tài)。而雷默先生對此有著精辟而獨到的見解:“音樂脫盲可以定義為運用編碼技能的能力達到了足夠高的水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用這些技能輔助作曲和表演?!保ㄟ@可以被認為是音樂脫盲在狹義上的理解。)“而廣義上的音樂脫盲意味著教育有素――能夠豐富地分享音樂所提供的內(nèi)容――即使是用記譜作為有表現(xiàn)力的事件編碼的一種方式的藝術,這也是標記認識技能的一個不同種類的收獲。”“如果一個人對音樂藝術了解很多――它的歷史,它的技法,它的很多風格,它的主要實踐者,到哪去找它的優(yōu)秀范例,如何去找,如何對它做出明確的判斷,如何對它做出恰如其分而且有感染力的反應,就可以認為他在音樂上脫了盲。”[1]看來,音樂脫盲在這位著名學者的論斷中還真的不僅僅指識譜,還應該包括音樂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音樂的歷史、技法,音樂的感受與鑒賞……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教育有素――這讓許多人都認清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音樂脫盲是教育的一種結果。我國公民在享受音樂教育權利的同時,也是實現(xiàn)音樂脫盲的一個過程。
可以說,從理論層面進行音樂脫盲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見。已發(fā)表的直接與本文研究內(nèi)容相關的成果則非常少。雖然,雷默教授在《音樂教育的哲學》中已經(jīng)涉及到這個問題,但他是從美國音樂教育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的,他所闡述的觀點未必全部都適用于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yè)之音樂脫盲運動,而且他也并未進行系統(tǒng)研究,直接論述“音樂脫盲”的文字也不過一千多字;在國內(nèi),至今尚無人系統(tǒng)研究這一課題,人們對“音樂脫盲”的理解莫衷一是,甚至從根本上忽視了這一本具有很強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問題。當然也有個別關于音樂脫盲的論文散見于近年來的期刊中,比如喻娟的《識譜等于音樂脫盲嗎?》〔1〕。這些研究成果雖然不乏真知灼見,但理論研究還沒形成系統(tǒng),沒有進行深入探研??梢?,對于“音樂脫盲”這一理論的探索,在學術上尚屬“白手起家”的階段。正是關于這一課題的實際上和理論上的缺憾促使我們萌發(fā)研究“音樂脫盲”這一課題的愿望。本文將從多方面進行綜合思考,對音樂脫盲進行基本的定位,形成初步的理論體系,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學術界各位有識之士來關注這一具有很強的理論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的問題。
本文將試圖探討音樂脫盲的內(nèi)涵和實施途徑等多方面的問題,從普通音樂教育的現(xiàn)實出發(fā),構架出音樂脫盲的標準,這將澄清“音樂脫盲”在認識上的誤區(qū)。改革開放以來,音樂教育的理論研究逐漸有了一些深度和廣度,學術界已經(jīng)從各個方面對音樂教育的種種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如音樂的課程、教材、教法等等,但鮮有人從“脫盲”的角度分析,本文將嘗試為音樂教育的理論研究提供一個新的平臺。為了構架出比較完善的音樂脫盲的理論框架,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闡述:
第一、從識譜、音樂表演、音樂審美以及音樂文化等多個方面來探討音樂脫盲的內(nèi)涵;
第二、構架出音樂脫盲的標準;
第三、尋找實現(xiàn)音樂脫盲的途徑;
當今,從總體上講,我國國民音樂素質(zhì)還比較低,人們對音樂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許多人認為音樂即是唱歌、跳舞、彈琴(事實上遠遠不僅如此)。這是一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綜合素質(zhì)不高的一種表現(xiàn)。一個在音樂上脫盲了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位高素質(zhì)的人,但實現(xiàn)音樂脫盲無疑會促進他成為一名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zhì)人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音樂脫盲應該成為衡量國民素質(zhì)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普通學校的音樂教育為實現(xiàn)脫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普通學校的音樂教育面向的是全體學生,它的目的不是培養(yǎng)專業(yè)的音樂人才(那是音樂高等院校的事),而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如果把實現(xiàn)脫盲定位為普通音樂教育的一個基本目標,那么,普通音樂教育的整體規(guī)劃將更加全面而合理。音樂藝術博大精深,它有作為技術層面上的音樂與作為文化層面上的音樂。我們在此研究的音樂脫盲對技術與文化兩個層面給予同等重視,并針對目前現(xiàn)實,對文化層面上的音樂給予特別關注。通過音樂學習,實現(xiàn)音樂脫盲不僅是音樂技能技巧的掌握,更大程度上應該是對音樂文化知識的掌握,比如音樂的歷史、音樂的種類、音樂的理論,音樂的內(nèi)容與形式等等。如果能實現(xiàn)大部分人的音樂脫盲,那將對音樂藝術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實現(xiàn)音樂脫盲應該成為普通音樂教育的一個基本目標,它同實現(xiàn)文化脫盲一樣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普通音樂教育的整體水平不高,發(fā)展也很不均衡。音樂脫盲的問題過去人們感覺到但未受到重視。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之下來進行關于音樂脫盲的探討,我們認為十分的必要,這必將推進學校音樂教育以及社會音樂教育朝著更合理化的方向發(fā)展。本文將以歷史與邏輯、比較與分析、文獻資料查閱與問卷調(diào)查等相結合的方法,適當?shù)剡\用音樂教育學、音樂社會學、音樂傳播學等多學科的基礎理論和成果來探索音樂脫盲在促進音樂教育的發(fā)展乃至整個國民素質(zhì)的提高方面的重要價值和意義。
音樂教育的現(xiàn)狀以及我國教育的發(fā)展都需要人們實現(xiàn)音樂脫盲,而音樂脫盲的實踐首先需要用理論來進行指導,如此就催生了這篇文章。盡管這是一個比較難駕馭的課題,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比如說前人對此進行的理論研究的資料匱乏;音樂作為一種表情藝術的非理性色彩也會使得音樂脫盲的標準難于界定;還有在當前我國的這種物質(zhì)條件之下,音樂脫盲的實踐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不過,那也許不在本文的研究探討之內(nèi)了。我們堅信本文的價值不在于結果的評判,而在于它對于這么一個有意義的問題探討這樣一種過程。真切的希望本文所提出的尚未成熟的理論構想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學術界更多的有識之士來關注音樂脫盲,共同為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而努力。
[1] “音盲”一詞,目前各種辭書中都沒有涉及,它只是人們口頭中一種不太規(guī)范的生造詞(或者叫新名詞)。至于如何界定“音盲”這個概念,下文中將作較為詳細的論述。
[1][美]貝內(nèi)特?雷默著、熊蕾譯.《音樂教育的哲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版.第227頁。
[1] 載《中小學音樂教育》2004年第3期
第一章 音樂脫盲的內(nèi)涵
1.1音樂脫盲的理論基礎
本文研究的對象是音樂脫盲,應該說這是從屬于音樂教育學范疇之內(nèi)的。音樂脫盲的實現(xiàn)是音樂教育普及的一種結果,可以說音樂脫盲是普通音樂教育的一個子課題,而普通音樂教育又是音樂教育學的一個分支。那么,音樂脫盲應該建立在音樂教育學的基礎之上。同時,音樂脫盲也置身于一種社會音樂文化的傳播的背景之下,它亦屬于音樂社會學的研究范疇之內(nèi)。本文將嘗試從音樂教育學的基本理論以及音樂社會學、音樂傳播學等方面去挖掘音樂脫盲的理論基礎。
1.1.1理論基礎1:音樂教育學
音樂教育學是教育學與音樂學相結合的一種學科。因為音樂脫盲的實現(xiàn)必定離不開音樂教育,因此,要探索音樂脫盲,必須以音樂教育學的基本原理為指導。音樂教育學是音樂脫盲研究的理論基礎;音樂脫盲則為音樂教育學在具體實踐中提供一個新的平臺。音樂脫盲屬于音樂教育學領域并且是有別于專業(yè)音樂教育的普通音樂教育的領域。普通音樂教育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是指一切能夠增進人們音樂知識技能,促進其音樂文化素質(zhì)的非專業(yè)性質(zhì)的活動;狹義的則指普通學校的音樂教育(這里包括九年義務教育中的小學、初中的音樂必修課、高中的音樂課以及大學里非音樂專業(yè)的音樂選修課)。音樂脫盲是取其廣義的內(nèi)容(但目前我們的研究可能側重于后者)。因此,音樂脫盲可表述為:音樂教育中,面向所有學生,促進其音樂知識技能和音樂文化素質(zhì)的提高,逐漸脫離音樂盲區(qū)的一種音樂教學活動。
從音樂教育的價值功能來看,從我國古代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等音樂教育思想到西方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音樂凈化人的心靈”等音樂教育思想中均可見音樂教育價值及功能。前蘇聯(lián)的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強調(diào)音樂教育“不是培養(yǎng)音樂家,而首先是培養(yǎng)人”,日本的音樂教育家鈴木鎮(zhèn)一也曾表示“教音樂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梢?,音樂具有很強的教育功能,音樂教育也具有育人的功能。
從音樂教育的目標來看,《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中有這樣的表述:“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終極目的)是通過音樂審美教育培養(yǎng)高尚、完美的人。審美教育是音樂教育的核心。” [1]美國的雷默先生則認為,“普通音樂教育的目標是提高音樂的感受能力;鼓勵對音樂的反應能力;通過更專業(yè)和更有感受力的表演、作曲和即興創(chuàng)作、演奏,加強音樂創(chuàng)造力;提高對音樂藝術及其如何運行的概念的深度和廣度;培養(yǎng)分析能力;促進音樂進行更精細的評估。”[2] 在這方面,一些其他國家優(yōu)秀的音樂教育思想對我國音樂脫盲更是有著十分明顯的啟迪作用,比如匈牙利的柯達伊在20世紀20年代曾嚴厲抨擊政府:為維持少數(shù)專業(yè)音樂學院大量地投資;但另一方面,千百萬普通匈牙利人卻淪為犧牲品,被貶為音盲。人民得不到足夠的音樂教育,音樂學院培養(yǎng)的優(yōu)秀專業(yè)人才卻因此缺乏聽眾對象而流失異國。在這種情形下,通過以民族基調(diào)為課程內(nèi)容的音樂教育培養(yǎng)理解匈牙利、理解匈牙利人民的新一代,發(fā)展民族文化,鞏固和加強民族意識和民族團結,便成為柯達伊音樂教育目標的基本點。[1]由此可見,致力于發(fā)展我國音樂基礎教育,通過這種基礎音樂教育使全民的音樂素質(zhì)得以提高,實現(xiàn)音樂脫盲,能夠促進人們向更完美和高尚的方向發(fā)展。
1.1.2理論基礎2:音樂社會學
音樂社會學是音樂學與社會學相結合的一門邊緣學科,也是一門新興學科。作為我國第一部音樂社會學著作的《音樂社會學概論》從宏觀到微觀上系統(tǒng)論述了各時期的音樂社會觀,并且形成了一種理論體系,使它上升為一門學科。作者曾遂今先生認為:音樂社會學是當代音樂學中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因為它涉及到音樂文化價值實現(xiàn)中最本質(zhì)的社會歸宿問題。音樂社會學學科與音樂、社會兩方面均密切相關。[2]這一學科在我國誕生之后,必然對我國的音樂教育學科產(chǎn)生影響。
從音樂社會學學科內(nèi)部結構來看,包含了理論層面、實踐層面和工具層面,其中實踐層面是指音樂社會學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具體對音樂在社會中的各種運動進行研究,包括對音樂流行的研究、對音樂聽眾的研究、對音樂教育的研究、對音樂創(chuàng)作表演的研究等等。[3]可見音樂教育乃是音樂社會學在實踐層面的一個分支,音樂脫盲作為音樂教育的一個專門研究課題,很顯然也是在音樂社會學的實踐層面下的一個細小分支。
從音樂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來看,我們所研究的音樂脫盲應該是在“對音樂社會綜合運動的預測研究”層面上展開的,音樂社會學將研究一些人們感興趣的新問題,可以說,音樂脫盲就是一種對于音樂教育方面未來的預見,是這些“新問題”之一?!耙魳飞鐣W所研究有關音樂社會問題和社會音樂問題對當代從事音樂理論、教育、創(chuàng)作、表演、廣播電視以及文化、文藝理論研究和音樂行政管理、群眾文化管理、音樂品生產(chǎn)、音樂文化市場等帶來業(yè)務啟發(fā)、認識和應用作用?!?U>[1]我們在對音樂脫盲進行初步探索的過程中,除了發(fā)現(xiàn)它的音樂教育屬性以外,還發(fā)現(xiàn)它與音樂表演、音樂理論、廣播電視文化、群眾文化管理等方面息息相關(這在下文中將有更為詳細的論述)。
從音樂脫盲的受眾群來看,也可以判斷出音樂脫盲實際上也是屬于音樂社會學的研究范疇之內(nèi)的。那么,我們現(xiàn)在探討音樂脫盲就十分有必要借鑒音樂社會學的理論成果。
葉林在《音樂社會學的導向和誤區(qū)》一文中也認為,音樂社會學應該研究音樂美的社會原因,研究音樂如何把社會因素轉(zhuǎn)化為音樂美,研究人們怎樣對音樂進行審美,以及研究社會的音樂審美觀。這將有助于豐富音樂社會學的內(nèi)容,也有利于走出庸俗社會學的誤區(qū)。[2]這種觀點指出了音樂社會學的所具有的審美導向作用,音樂脫盲正是需要正確的審美導向才能促使它健康發(fā)展。
在新的世紀,音樂社會學還有許多有意義和重要的內(nèi)容要展開。因為,我們就已登入了網(wǎng)絡數(shù)字時代。在未來的時代中,人類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將會隨著網(wǎng)絡時代的發(fā)展出現(xiàn)巨大的變革,音樂社會學還研究網(wǎng)絡傳播時代中的遠程音樂教育、異地聯(lián)席創(chuàng)作、遠程音樂沙龍、網(wǎng)上學術論壇和音樂家、愛好者的網(wǎng)址、網(wǎng)頁以及以上各方面的文化社會價值。而且由于知識、信息、資金、產(chǎn)品、服務可以在全球范圍內(nèi)流通和交流,一種新的社會生產(chǎn)格局即將形成。新的科技革命和經(jīng)濟全球化趨勢,必然要影響到文化藝術的發(fā)展方向和刺激其發(fā)展規(guī)模。[1]如果我們從音樂社會學的運動觀出發(fā)觀察這個音樂社會,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音樂脫盲不僅遇上了很好的音樂社會現(xiàn)實機遇,而且將得到音樂社會學的理論指導。
音樂離不開社會,同樣,從屬于音樂教育范疇之內(nèi)的音樂脫盲也離不開社會,音樂在人類社會中產(chǎn)生、發(fā)展,在社會中傳播,被認知,這是音樂發(fā)展的必然過程,也是音樂脫盲的必經(jīng)之路。
1.1.3理論基礎3:音樂傳播學
相比而言,音樂傳播學是一門更為新興的學科(以往我國音樂學的研究,雖不乏對音樂傳播現(xiàn)象的分析,但真正意義上的當代音樂傳播學是肇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2])。“大眾音樂傳播學是將大眾傳播學、音樂學(包括音樂史學、音樂美學、音樂分析)、人類學以及社會學等學科結合起來研究當代流行音樂的一門新學科。即從大眾媒介、流行音樂與社會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切入,著重研究大眾媒介如何傳播大眾音樂,并對社會大眾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影響,以及演變過程?!?U>[1]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音樂脫盲也是包括在廣義的音樂傳播學的研究范疇之中的。音樂傳播的各種介質(zhì)包括樂譜、唱片、磁帶、碟片、廣播、電視都是一種音樂記錄的手段,都為音樂的普及大開方便之門。
應該說,音樂傳播學是一種時代的產(chǎn)物,它是在大量的音樂傳播媒介涌現(xiàn)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后,在一部分基礎理論(如“現(xiàn)代傳播學”“音樂社會學”)形成并作用于社會之后才產(chǎn)生的。而音樂脫盲的研究也是基于這樣一種時代下而進行的研究。《中國大眾音樂:大眾音樂文化的社會歷史連接與傳播》[2]是曾遂今教授近年來的又一力作。他從音樂社會學、音樂傳播學、音樂史學的獨特視角出發(fā),對中國大眾音樂文化作了全景式的透視,闡釋了大眾音樂的分類、流行本質(zhì)、商品屬性與傳播特點和音樂社會運動軌跡。此書根植于中國歷史及近現(xiàn)代音樂文化,并緊跟當代音樂實踐發(fā)展,深刻地揭示中國大眾音樂文化的歷史連接與傳播。本書為中國的音樂社會學在今后的深入發(fā)展帶來新的啟發(fā),并對我國音樂傳播學的學科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書中充滿著諸多新穎的學術觀點與論述,都能對音樂脫盲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曾遂今先生提出了音樂傳播――“傳必求通”的觀點表明了:在我們的社會音樂生活中,任何音樂現(xiàn)象,離不開音樂傳播。在這些現(xiàn)象中或現(xiàn)象后面,音樂信息所運載的傳播者的音樂藝術意圖、音樂思想在為人們“分享”(部分的理解)或“共享”(較完整的理解)。“音樂傳播是音樂現(xiàn)象得以存在、音樂作品得以實現(xiàn)其功能的人的一種社會行為。這種行為最簡單的表現(xiàn)是一個人將音樂作品以特定的形式傳送給另外一個人或一群人?!?U>[1]
可以說,音樂傳播對音樂的產(chǎn)生發(fā)展的影響是廣泛的,音樂傳播學的研究也能對音樂脫盲事業(yè)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1.2音樂脫盲的內(nèi)涵
音樂脫盲是一個比較新鮮的課題,在既定的音樂脫盲理論體系沒有形成之前,人們對音樂脫盲的理解往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究竟什么是音樂脫盲,大家或許心里面還沒有這個概念,或許有概念但還不夠清晰明朗。我們也就關于音樂脫盲的一些問題作過小范圍內(nèi)的問卷調(diào)查,結果表明,多數(shù)人都對這個問題缺少考慮,但是有超過半數(shù)的人認為有必要進行音樂脫盲,而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在音樂上脫盲。在這里,我們也只是本著對音樂脫盲尚未成熟的思考,用探討的態(tài)度發(fā)表自己的一家之言??紤]到目前的知識的狀況,若聲稱能夠完滿和詳細探索出它的所有內(nèi)涵是不現(xiàn)實的,因為需要研究的材料過于龐大而且未被探討過。要想實現(xiàn)音樂脫盲,當然離不開音樂教學,那么,關于音樂脫盲的內(nèi)涵,我們將選取幾個與音樂教學或?qū)嵺`息息相關的內(nèi)容來分別闡述。比如識譜是否等于音樂脫盲?音樂表演、音樂的感受與鑒賞與音樂脫盲之間的關系如何?音樂文化是音樂脫盲最重要的內(nèi)容嗎?這些問題將在下文中相繼出現(xiàn)并得到比較理性的分析與解答。與此同時,我們也將提到與之相關的音樂教育中的現(xiàn)實問題,因為我們探討音樂脫盲的目的畢竟是要促進整個音樂教育的發(fā)展。
1.2.1音樂脫盲與識譜
識譜,這是一個最容易讓人將它與音樂脫盲聯(lián)系在一起的概念,很多人會認為能識譜即達到了音樂脫盲。果真如此嗎?我想,可能這里存在一種“想當然”的誤區(qū)。這個誤區(qū)來自人們對文化脫盲的理解,文盲就是指不識字的人,脫盲就是這些不識字的人經(jīng)過學習之后能夠識字斷文。應該說這是一種較為正確的理解,但這也只是一種最基本的靜態(tài)的理解,未能涵蓋整個脫盲的內(nèi)涵。據(jù)一些專業(yè)人士(主要是研究掃盲等教育界的研究人員)的研究,脫盲的內(nèi)涵已經(jīng)在此基礎上拓寬和深化了許多,如基本的語言文字能力,數(shù)學能力,基本的生活知識與技能等等都應該成為脫盲的內(nèi)容。文化上的脫盲尚且如此,音樂上的脫盲則更不能以偏概全了。音樂脫盲與文化脫盲有著相似之處,但更多的是其不同之處,要理解這個詞,先得了解音樂的特殊性,音樂所具有的非語義性使它不同于語言文化。語言文化上的脫盲需要學生認識足夠多的文字并以此來進行交流進而提高基本的生活技能,音樂上的脫盲則不一定非得掌握好熟練的識譜技能。
當然,這樣說并不是否定識譜與音樂脫盲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樂譜的運用在音樂普及教育中具有特殊的意義。樂譜,給音樂藝術的普及教育插上了翅膀?!?U>[1]可見,識譜只是促進音樂脫盲的一種手段,而不是必要的目的。
雷默先生認為廣義上的音樂脫盲意味著教育有素――能夠豐富地分享音樂所要提供的內(nèi)容――即使是用記譜作為有表現(xiàn)力的事件編碼的一種方式的藝術,這也是標記認識技能的一個不同種類的收獲。實際上,雷默先生并不否認記譜與識譜技能的獲得會促進音樂脫盲,但又堅決反對這是唯一的手段,他認為,如果一個人對音樂藝術了解得足夠多的話,便可認為他在音樂上脫了盲。由此可見,我們平常以為某人能看懂五線譜,能依照譜子演唱或演奏一些樂曲,就以為此人已達到“音樂脫盲”的想法是片面的。如果他對音樂的其他方面的知識不甚了解,不能從音樂中獲得審美體驗,那只能證明他未能真正脫盲。
在我國,識譜教學一直在普通學校的音樂教育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長期以來,在我國的音樂教學實踐中存在著一種偏向,把識讀樂譜的教學工作擺在一種不適當?shù)牡匚弧?U>[2]。這種“不適當”的地位在于片面的強調(diào)了識譜技能的重要性,將其置于普通音樂課的首要位置。于是,許多的專門針對識譜而進行的教學法“應運而生”。可實際上,這些或“集中”或“速成”的教學法沒有給學生帶來滿意的效果,取而代之的是無窮無盡的煩惱,這嚴重挫傷了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結果反而阻礙了音樂教育的普及,我們所提的音樂脫盲也就更加難以達到目的了。關于識譜教學,德國音樂教育家京特的觀點也會對我們有些啟示,他認為:1、樂譜反映一定的音樂,由可視轉(zhuǎn)為可聽。2、樂譜為音樂創(chuàng)作服務,有利用價值。3、進行創(chuàng)作、利用樂譜時首先要掌握樂譜的符號系統(tǒng)、樂器、視聽轉(zhuǎn)換。4、在中小學音樂課上,符號系統(tǒng)、樂器和視聽轉(zhuǎn)換只能在一個很小的范圍進行,掌握完整的系統(tǒng)不是學生的任務。[1]德國作為西方音樂文明最發(fā)達的國家之一,樂譜也是承載這一文明的物質(zhì)形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他們的普通音樂教育的思想中也并沒有非常突出地強調(diào)識譜的重要地位,而是表明了“掌握完整的識譜系統(tǒng)不是學生的任務”這一觀點,這也是值得我國音樂脫盲教育借鑒的。
在2001年修訂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中音樂教學大綱》中,識譜還是“四大塊”(初中音樂課的基本教學內(nèi)容)之一,只不過是放在了唱歌、欣賞、器樂的后面。而到了2001年下半年,國家教育部制定的《音樂課程標準》中,內(nèi)容標準中有四個領域,其中第二個領域――“表現(xiàn)”包含了四項內(nèi)容,“識讀樂譜”只是其中的一項,(其他三項分別是演唱、演奏和綜合性藝術表演)。[2]這表明識譜在普通音樂教育中的地位已經(jīng)開始“弱化”。新的教學理念正引導著更加合理的課程設置,從而為使學生更快、更好地走向“音樂脫盲”做出努力。
在我國現(xiàn)行的音樂教育中,主要存在著兩種記譜法:一種是國際通用的五線譜,另一種則是有中國特色的簡譜。這兩種記譜法各有其優(yōu)勢和弱勢以及各自的適用范圍,因此關于五線譜和簡譜如何選擇的問題,在我國也一直存在著爭議。“簡譜說”與“線譜說”各執(zhí)一辭,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他們的理論根基又都是很薄弱的。
在這個問題中,又是雷默先生給了我們強有力的說服。他認為,在中國“拋棄舊的簡譜體系,青睞西方的五線譜體系,尤使我感觸良多……” 然而,“在學校里學習五線譜而花費的努力將永遠是既不成功,又是白費?!?U>[1]作為一個生長在美國,從小就學習西方五線譜的音樂學者來說,提出這樣的觀點,不僅需要一些勇氣,更多是需要在學術上非凡的洞察力。雷默先生在闡述這個問題的時候,是從哲學的層面上來提的。而且,他還能考慮到教學實踐中的需要,是從普通音樂教育的目的出發(fā)的。真正為大多數(shù)將來并不從事專業(yè)音樂事業(yè)的學生來說,選擇簡譜無疑是上佳的?!爸袊兄ɑ蛘哒f有過)西方國家所沒有的選擇――非常適合兒童需要的簡譜體系”,因此,在中國的普通音樂教育中應大力推廣簡譜體系,發(fā)揮這一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這為我們更好的實現(xiàn)音樂脫盲奠定了基礎。
五線譜是全世界通用的一種記譜方式,學習五線譜確實能讓我們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世界各國音樂的精髓,也讓我國的音樂事業(yè)與世界接軌,引領中國音樂進行國際交流。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的非音樂專業(yè)人士來說,我國的簡譜確實也有著種種優(yōu)點。首先,它便于學習和掌握。簡譜用阿拉伯數(shù)字代替五線譜的線間距離,免去了“數(shù)格子”之苦,這對于音樂入門來說無疑要簡單多了。其次,易于識記和運用。對于簡譜來說,同一段旋律,即使在不同的調(diào)上,它的唱名也是不變的,譜面也是沒有變化的;而對五線譜來說,同樣一段旋律在不同的調(diào)上便會形成不同的譜面,唱名也有可能發(fā)生變化(這里還牽涉到了“首調(diào)唱名法”與“固定唱名法”的區(qū)別)。要掌握好五線譜這些微妙的學習法則,必然要花一段時間去識記,運用起來也不會有簡譜那么一目了然了。第三,便于形成首調(diào)的感覺,促進音樂旋律感的生成。如果采用五線譜的“固定唱名法”,那么,普通學校的音樂教學一定會增加難度,一些升降記號的加入,會讓原本優(yōu)美的旋律,在學生的口里將變得佶屈聱牙,失去原有的魅力。而采用簡譜教學,就能省去這一麻煩,使學習者建立良好的調(diào)式調(diào)性感,讓音樂旋律變得流暢。“廣大中國青少年憑簡譜能夠輕而易舉的培養(yǎng)起來的高水平實際能力,使他們得以出色的表演和作曲,但這種能力正被拋棄,代之以無窮無盡的令人沮喪的學習五線譜的嘗試,而五線譜是沒有幾個人會學成功的?!?U>[1]雖然他這段話的最后一句說的有點過了,但這并沒有影響我們理解他整個表達的意思――作為中國的普通音樂教育來說,應該提倡使用簡譜。
其實簡譜體系的選擇在中國并未真正放棄。是有某些傾向于五線譜的趨勢,但它暫時還沒有將簡譜擠跨。本人(以及與本人同時代人們)在中小學時代所受的音樂教育就是采用了簡譜,在高考前的培訓中初步了解了五線譜,而到了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系,才真正系統(tǒng)地學習五線譜,非常榮幸的,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能夠運用兩種不同的記譜法進行音樂學習與體驗了。而近年來,一些提倡簡譜的論斷也見諸報刊雜志:“不要執(zhí)意在‘記譜法’上推行‘線譜化’‘西方化’”,要“給簡譜一個‘家’,不要讓它四處漂泊甚至消亡是一件中國人值得做的事,因為這正代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1] ,還有些音樂教師表明:“簡譜運用得如此廣泛,中小學作為普及音樂教育應該大力提倡”[2],這些倡導讓人感到由衷的喜悅。我們相信使用簡譜進行普通音樂教學,必將引領更多的學生走進音樂的殿堂,接受音樂的教育,進而達到音樂脫盲。
那么,對于音樂脫盲與識譜的關系,我們也可以得出結論了。首先,要肯定識譜的重要性,它作為促進音樂脫盲的一種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音樂脫盲,但是能識譜又不能等同于音樂脫盲,它只是音樂脫盲的眾多因素之一。反過來說,一些人需要用識譜來引導他們走向音樂脫盲,作為一種普及性質(zhì)的音樂脫盲教育,在選取記譜法方面,我們認為簡譜要優(yōu)于五線譜。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如果將識譜同音樂表演結合起來進行,是一種非常可行的方法,這樣既能夠在很大程度促進技能的提高,也不會因為出現(xiàn)太多獨立專門的識譜教學而令人生厭了。我們必須明白,記譜法如果運用得法,在音樂脫盲的過程中可以大有幫助,“所以我們必須用它,而不要為它所用?!?U>[3]
[1]曹理主編.《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2頁。
[2][美]貝內(nèi)特?雷默著、熊蕾譯.《音樂教育的哲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版.第220頁。
[1]參閱劉沛著《音樂教育的實踐與理論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頁。
[2]曾遂今著.《中國當代音樂學中的音樂社會學》.《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5年第1期。
[3]參閱曾遂今著.《音樂社會學》.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119頁
[1]曾遂今著.《對音樂社會學學科的認識》.《中國音樂》1996年第3期。
[2]參見葉林著.《音樂社會學的導向和誤區(qū)》.《人民音樂》2002年第12期。
[1]曾遂今著.《新世紀的音樂社會學》.《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2]參閱莊元著.《音樂學視野中的當代音樂傳播研究》.《音樂研究》2005年第1期。
[1]宋祥瑞著.《武漢音樂學院大眾音樂傳播學的教學與研究》.《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2]曾遂今著.《中國大眾音樂:大眾音樂文化的社會歷史連接與傳播》.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
[1]曾遂今著.《音樂社會學》.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頁。
[1]戴定澄主編.《音樂教育展望》.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版.第381頁。
[2]王安國、吳斌主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2年版.第73頁。
[1] 參閱謝嘉幸、楊燕宜、孫海編著《德國音樂教育概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76頁
[2] 參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音樂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 [美]貝內(nèi)特?雷默著、熊蕾譯.《音樂教育的哲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第7頁。
[1] [美]貝內(nèi)特?雷默著、熊蕾譯.《音樂教育的哲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第224頁。
[1] 潘寶宏、高靜著《基礎音樂教育應選擇何種記譜法?》.《中國音樂教育》,2001年,第1期。
[2] 韓東明著《重新認識簡譜》.《中國音樂教育》,2003年,第5期。
[3] [美]貝內(nèi)特?雷默著、熊蕾譯.《音樂教育的哲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頁。
1.2.2音樂脫盲與音樂表演
音樂表演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包含了許多內(nèi)容,常常是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xiàn),主要有演唱,演奏以及綜合藝術的表演(如音樂劇、舞臺?。┑鹊取?梢哉f音樂表演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音樂技能,現(xiàn)行的《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內(nèi)容標準中有六項內(nèi)容,其中第二、三、六項分別是歌唱、演奏和音樂與戲劇表演,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表述:歌唱和演奏都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習內(nèi)容,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表現(xiàn)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1]那么,這些技能與音樂脫盲有沒有關系呢?答案是非??隙ǖ摹?梢哉f音樂表演方面的技能能夠很大程度上的促進音樂脫盲。當然,音樂的表演有各種不同水平層次,有高水平的表演,比如許多歌唱家,演奏家,演員就達到了高層次的表演;也有一般性的表演,比如演奏一些簡單的樂器,唱唱小曲兒,這也是廣泛意義上的音樂表演,通常普通百姓比較容易能做到,我們說的音樂脫盲概念中的音樂表演只要達到后面這種程度就行了(當然,能有更加嫻熟的唱奏技能將更好的促進音樂脫盲)。
不過也可以反過來思考一下,假如一個人他吹、拉、彈、唱樣樣都會,我們是否就認為此人必定在音樂上脫了盲呢?答案是不一定。要想實現(xiàn)音樂脫盲必須具備基本的音樂表演的技能,但是掌握了這些技能并不代表一定實現(xiàn)了脫盲。那么,是哪些因素影響到他未能音樂脫盲呢?我們認為應該更全面的來看待這個問題,因為音樂脫盲還包括其他方面的內(nèi)涵,比如說音樂文化、音樂審美感受等等,如果他不具備這些,那是不能音樂脫盲的。對于這樣的問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而我們更為關注的是作為文化意義上的音樂,當然技能也是一種文化,但這種“文化”,如果只有技能的外殼,而沒有文化的內(nèi)心是不能概括整個音樂脫盲的內(nèi)涵的。
這些年來,我國的音樂事業(yè)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以非常迅猛之勢席卷了大江南北,人們抓住了這大好時機,酣暢的吮吸著文化的養(yǎng)分,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yè)也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但與此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怪現(xiàn)象,其中,“學琴熱”就是其中之一。關于這一現(xiàn)象,有關的討論也比較多了,我們暫且不去過問是與非。需要在這指出和探討的是,這樣一種對器樂演奏的熱潮究竟能否促進一個人或者說整個社會達到音樂脫盲。這樣一種熱潮,看上去似乎是音樂教育的廣泛普及,帶動了一大批學生參與音樂的學習當中來(從某種角度來講,這確實也是一種可喜的現(xiàn)象),但實際上,這當中暗藏了許許多多的“隱患”。我們知道,大多數(shù)學琴的學生都是兒童,他們大部分都是由家長做出決定讓自己的小孩學習某種樂器(不排除也有一部分是出于自己的興趣愛好),然后,在家長們的壓力之下,孩子們開始了枯燥漫長而又艱辛的“學琴史”,對于那些本不怎么有音樂天賦,而又活潑好動的兒童來說,這么美好的童年時光要消耗在單調(diào)乏味的機械訓練當中,久而久之便會產(chǎn)生一種逆反心理,他們會從心里厭惡他們所學的這種樂器,甚至厭惡整個音樂藝術,這種結果恐怕是違背了師長們的初衷吧。具有樣嚴重的“隱患”,音樂脫盲也就無從談起了。無可否認,在學習器樂方面,所謂的“童子功”確實非常重要,但凡演奏家都是從小就開始學習和訓練的。但是,要想每一個從小開始練琴的兒童都成為演奏家,那也是不可能的。在此,我們不妨對這股“熱潮”來一些“冷思考”。 “學琴熱”所帶來的問題并不在于學習器樂演奏本身,而在于態(tài)度,只要態(tài)度端正了,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會小很多。日本著名的音樂教育家鈴木鎮(zhèn)一曾表示過,教音樂并不是我的目的,我想造就出良好的公民。音樂作品是整個人格、全部感覺以及所有能力的表現(xiàn)。雖然有些人的想法是為藝術而藝術,但我并不這樣想。音樂是為了人類的發(fā)展所喜愛音樂的人們,所有指導音樂的人們,應該自覺自己的使命是拯救明日的人類,而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實在培育人類具有真正優(yōu)秀的心靈和感覺。[1]如果在孩子學琴的過程中,家長能與他們多交流,而不是一味的施加壓力,或者說家長讓小孩學琴的初衷并不是一味的要把他們訓練成未來的演奏家,而是本著一種從某種樂器入手來學習與了解音樂,加強審美體驗,增加生活樂趣這樣一種態(tài)度,那么,整個學琴的過程就會輕松很多,效果自然也就更為理想。這樣,我們才可以說,“學琴熱”能為我國的音樂脫盲事業(yè)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以上是在器樂的學習表演中所遇到的問題,也是音樂表現(xiàn)領域中一個典型的有代表意義的問題。對于音樂表演與音樂脫盲的關系,我們認為,音樂表演是音樂表現(xiàn)領域的一種重要方式,要想實現(xiàn)音樂脫盲應該具備一些最基本的音樂表演能力,但是作為一般性的音樂表演,不應該過于強調(diào)技能訓練,至少在訓練的過程中,不能產(chǎn)生痛苦,甚至厭惡的感覺。可以說音樂表演是音樂脫盲的內(nèi)涵之一,但兩者也不能完全等同。
1.2.3音樂脫盲與音樂審美
音樂脫盲與音樂審美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先了解音樂教育,尤其是普通學校教育與音樂審美的關系。為什么呢?因為音樂脫盲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音樂教育的過程,它的結果也是音樂教育一種目的,可以說音樂脫盲就是音樂教育在實踐中的一種表現(xiàn)。而音樂的本質(zhì)是審美的。那么,音樂脫盲必定不能忽視審美這一內(nèi)涵。
我們認為,音樂活動是一種審美的活動,音樂教育尤其是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應該是一種審美教育。因為,首先,從整個藝術的功能和價值來看,藝術的本質(zhì)是審美的。前蘇聯(lián)的美學家斯托洛維奇曾明確的指出:審美價值是藝術的價值之一,而且是藝術的最根本的價值;其次,藝術教育的藝術性讓其不可避免成為一種審美的教育?!八囆g教育主要不是為德育、智育而存在,而是為體現(xiàn)自身本質(zhì)特征的審美教育而存在,藝術教育的德育、智育功能的發(fā)揮也是以其審美功能的發(fā)揮為前提的”[1];最后落到音樂教育上,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一個分支,若不能成為一種審美教育,那它就是一種非藝術的、非音樂的教育。音樂教育應該是而且盡可能的成為一種審美教育。雷默也曾這樣說過:“普通音樂課的總目標或目的是,盡可能最充分地培養(yǎng)每一個學生體驗和創(chuàng)造音響的內(nèi)在表現(xiàn)性的能力。每個同學不同程度地都有一些這個能力,它的另一個術語就是審美感受力。音響的內(nèi)在表現(xiàn)力的另一個術語是音樂。所以,普通音樂課程的目標或目的也可以表述為,盡可能最充分地培養(yǎng)每一個學生對音樂藝術的審美感受力?!?U>[1]
由此看來,音樂脫盲必然與音樂審美之間聯(lián)系緊密,音樂審美為促進音樂脫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要進行音樂脫盲應該從音樂審美入手,沒有音樂的審美,音樂脫盲就難以達到預想的目標。從廣義的角度來看,音樂表現(xiàn)、音樂創(chuàng)造和音樂鑒賞均為音樂審美活動,但對于普通人以及中小學生來說,音樂鑒賞活動是最主要的審美活動,因此,在本節(jié)中重點探討音樂鑒賞這一音樂審美活動。
為了達到音樂脫盲的目的,我們在音樂教學中,應該以審美體驗為中心,這就要求教師能夠使用能使學生做出審美觀察和審美體驗的音樂作品,對音樂教師也有一定的要求,“音樂教育工作者作為審美教育工作者的作用,是要使音樂的審美意義可以令人接近,這是一種積極的、指導性、參與性的作用,要求高度的音樂感受力和教學素養(yǎng)?!?U>[2]這里實際上就牽涉到了音樂欣賞的教學。
在音樂教學實踐中,音樂欣賞教學就是一種典型的音樂審美教育形式。音樂欣賞是由經(jīng)聽覺而引起的審美活動,可以定義為一種“審美的聆聽”。音樂欣賞作為音樂教學一種重要的審美活動,它經(jīng)歷審美感知、審美體驗和審美升華三個階段,當音樂為人的聽覺接受并形成直覺的美感,便形成了審美的感知階段;而當欣賞主體利用聯(lián)想與想象去體會音樂所蘊涵的情緒、情感,有了較為深刻的感受之后便過渡到了審美的體驗階段,但音樂欣賞的更高層次還在于更深層次的理性認識,繼而產(chǎn)生諸如震撼、共鳴、頓悟之類的心理反應,這便是音樂欣賞的審美升華階段。因此,當音樂欣賞的主體為個體時,我們認為,有層次的欣賞音樂,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必將獲得音樂審美的深刻感受。而這種音樂審美能力必將開啟欣賞者對音樂更為深刻的見解。
在面向全體學生的音樂脫盲教育中,在音樂欣賞的教學方面,有一些問題是值得注意的。
對于教師來說,首先,面臨著一個曲目選擇的問題。并不是所有的音樂都適合于在音樂課堂上為學生傾聽,我們要選取那些有審美價值,有代表性的,世界各民族的優(yōu)秀曲目來欣賞,要注意經(jīng)典性與廣泛性的并重,在曲目的安排上也需要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其次,教師應轉(zhuǎn)變觀念,教師不應該是音樂欣賞教學資源的壟斷者,而應該是音樂欣賞的指導者,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交流非常重要,有時候教師放棄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適當?shù)挠弦幌聦W生的欣賞趣味(比如欣賞流行歌曲),反而能引導學生走進課堂,走近音樂;再次,教師應轉(zhuǎn)變教學方式,往往學生不喜歡課堂上所欣賞到的所謂高雅音樂的癥結在于,教師用過多的語言加以描述,“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將音樂翻譯成詩歌、散文或故事,實際上是把音樂這門最高雅的藝術低俗化了,學生不可能因此享受到音樂藝術的獨特魅力。”[1]此外,我們還認為,教師不應該忽視學生在音樂欣賞課上的主體地位,不要老是以權威自居,要充分尊重學生在感受音樂時的創(chuàng)造性和想像力。
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一種審美的過程,音樂欣賞教育也是一種審美教育。要達到音樂脫盲,我們不妨從音樂欣賞這樣一種審美活動入手,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與鑒賞能力??傊?,對于普通人,尤其是中小學生來說,音樂的審美鑒賞就是音樂脫盲最本質(zhì)的內(nèi)涵。
1.2.4音樂脫盲與音樂文化
以前,人們往往會認為音樂只是一種技能或僅僅是作為一種娛樂的工具,而如今,音樂作為一種文化而存在,這種觀點已經(jīng)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郭聲健教授認為:“音樂是由文化界定的,離開文化便難以分析理解音樂。世界上的各種音樂都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語境,音樂沒有絕對的共性,能接受音樂的界定,是因為我們聆聽它,認同它,正如我們能認同世界范圍的文化一樣?!?U>[1]近年來的音樂教育也更加重視音樂的文化內(nèi)涵,我國的《音樂課程標準》也將“音樂與相關文化”列入了內(nèi)容標準之中,把音樂教育定位在一種文化層面上。這是音樂課程改革的一個具有突破性的重要舉措,它明確了音樂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地位。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音樂教育也不例外,一個在音樂上脫盲了的人,應該是一個音樂文化人。
音樂脫盲與音樂文化的關系如何,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音樂文化這個概念。“文化”一詞如今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出現(xiàn)的頻率相當高,對于這個詞,《新華字典》里有這樣的解釋:“指人類在社會歷史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教育、科學、文藝學等?!?U>[1]權威的《音樂百科詞典》對“音樂”一詞做出的解釋是:“以音為素材,通過各種表現(xiàn)手段,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以致觀念的一種時間藝術,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的組成部分?!?U>[2]可見音樂與文化之間聯(lián)系是非常緊密的,文化包括音樂藝術,音樂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音樂文化呢?還是來看一下專家學者的解釋:“音樂文化――用音樂表達自己并通過別人了解其用途的能力,是把某些能力和精力最大限度地用于音樂表達文明中的一個文化條件”。[3]還有些音樂教育研究者認為:音樂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是指人類后天獲得的,與一切音樂活動相關聯(lián),并為一定群體所共有的物質(zhì)、制度、精神三個層面的事物。狹義的音樂文化指人類后天習得的并為一定群體所共有的音樂觀念和音樂活動行為,一般是指廣義音樂文化的精神層面。[4]由此看來,研究音樂脫盲與音樂文化的關系時,一般是指后一種音樂文化。
音樂文化與音樂脫盲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音樂脫盲(或者說音樂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活動的載體和行為,它的實施有利于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而音樂文化所涵蓋的內(nèi)容又得以成為音樂脫盲最重要的內(nèi)涵。對于前者,音樂脫盲能傳承音樂文化,我們毋須多言,音樂脫盲作為音樂教育的一部分,很顯然是可以將音樂文化得以延續(xù)的。那么,如何理解音樂文化(而不是其他)能夠成為音樂脫盲最重要的內(nèi)涵呢?我們認為,音樂脫盲是對音樂文化知識的熟悉和了解達到一定程度的結果,這與音樂天賦并無太多的關系,而是學習或教育的一種結果。倘若一個小孩,擁有優(yōu)于普通人的音樂天賦,在他三歲時便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音準,表現(xiàn)力都不錯,可以說他是個很好的“音樂苗子”,但是暫時還不能認為他在音樂上脫盲了,因為他還未能熟知有關音樂的文化。因此,要想在音樂上脫盲,了解作為文化而存在的音樂是非常重要的。
當前,我國音樂教育的實踐過程中關于音樂文化也存在一些不良現(xiàn)象。首先一個就是太注重音樂技能技巧的訓練,而忽視音樂的文化內(nèi)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重技輕藝”。就拿前面提到過的“學琴熱”的例子來說吧,大家一窩蜂的都去學鋼琴,最后學有所成的寥寥無幾,有的甚至終生放棄對音樂的興趣。對于這種現(xiàn)象,我國著名鋼琴教育家周廣仁教授是這樣認為的:“鋼琴表演藝術所要體現(xiàn)出的,應該是高層次的文化修養(yǎng)。作為鋼琴家,不但要有演奏鋼琴的專業(yè)技能,而且要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和豐富的藝術修養(yǎng)。很難想象,假若你對歐洲音樂文化一無所知,卻能演奏好貝多芬、莫扎特。事實上,有的學生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再也上不去了。究其原因,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手指僵了,而是文化空白了,頭腦空了。”[1]可見音樂文化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所說的音樂脫盲雖然不是要求培養(yǎng)鋼琴家、音樂家,但作為音樂學習的共性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通過音樂學習文化,通過音樂教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
其次,缺乏對音樂多元文化的思考。我們認為音樂文化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近年來,一種“多元文化”的思潮席卷了全球,這種思潮在音樂教育界也得到了認可,并將影響音樂教育未來的走向。我們認為,在我國的音樂脫盲事業(yè)當中,應該注重并強調(diào)音樂多元文化。世界上各民族的優(yōu)秀音樂文化,并不是以哪種音樂文化為中心,而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正因為這樣,音樂事業(yè)才欣欣向榮。我們的音樂文化首先要立足于本民族,“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句話不無道理??v觀世界各國的音樂教育,尤其是一些優(yōu)秀的、先進的音樂教學法,比如風靡全球的柯達伊教學法(匈牙利)、奧爾夫教學法(德國),鈴木教學法(日本)等,都無不是建立在立足于本民族音樂文化基礎上的。但是我們也不能當狹隘的民族主義者,應該放眼看世界,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成果,可是我們在學習外來音樂文化的同時經(jīng)常受到“歐洲音樂中心論”的影響,不可否認,歐洲音樂文化之絢爛是世界、全人類都為之驕傲的。只是,我們認為音樂教育不應該再局限在這一個范圍之中,而要把眼界放得更為開闊一些,非洲,美洲,包括我們亞洲都有非常豐富的音樂文化資源,這些都應成為我們音樂教學的內(nèi)容。任何狹隘的“民族中心論”與“歐洲中心論”都是不足取的。我們要在堅持保護中華民族的“母語”音樂文化并實施這種教育的同時,廣泛的吸收世界上一切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開闊我們的音樂文化視野,豐富我們的音樂文化內(nèi)涵。
音樂文化之于音樂脫盲就如同文化之于整個的脫盲事業(yè),它應該是音樂脫盲的首要內(nèi)涵,脫離了音樂文化的音樂脫盲是沒有根據(jù),是站不住腳的,而擁有文化內(nèi)涵的音樂脫盲相信一定會為大眾所接受、所認可。正如美國學者H.F.艾伯利斯所說的:“當然,一個音盲充斥的社會的確可以照樣生存下去,然而,如果全體公民都了解他們的音樂文化,這個社會就會顯著地優(yōu)越,公民的文化素質(zhì)以及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就會提高?!?U>[1]
綜上所述,音樂脫盲是有多方面的內(nèi)涵的,從廣泛的意義來說,無論是對五線譜或簡譜的學習,唱、奏技巧的掌握,還是在聆聽音樂的同時感受與鑒賞音樂的美都是音樂脫盲應該包含的內(nèi)容,但是這些內(nèi)容并不是其全部內(nèi)涵,音樂脫盲的內(nèi)涵在于對音樂文化的掌握和了解。當然,將這幾個方面應該是相輔相成,共同作用于音樂脫盲,比如在學習音樂表演的技巧時應結合音樂文化知識的學習,學習樂譜知識確實也能開啟一扇通往音樂殿堂之門,在鑒賞音樂美時,若對其文化背景一無所知,那也就談不上真正的音樂審美。因此,我們不能將其中任何一個割裂開來單獨理解,這樣才能全面而恰當?shù)乩斫庖魳访撁さ膬?nèi)涵。
[1]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參見戴定澄主編.《音樂教育展望》.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版.第160頁。
[1] 郭聲健著《藝術教育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頁。
[1] [美]貝內(nèi)特?雷默著,熊蕾譯.《音樂教育的哲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第197頁。
[2] [美]貝內(nèi)特?雷默著,熊蕾譯.《音樂教育的哲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頁。
[1] 郭聲健著.《音樂教育論》.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94頁。
[1]郭聲健著.《音樂教育論》.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頁。
[1]《新華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8月版.第897頁。
[2] 繆天瑞主編.《音樂百科詞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版.第714頁。
[3] 鄒愛民、馬東風等譯.《音樂教育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版.第139頁。
[4] 參見陳雅先.《論音樂文化與音樂教育的關系》.《音樂研究》,2000年,第3期。
[1] 王宏建著.《藝術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版.第283頁。
[1] 轉(zhuǎn)引自郭聲健著.《音樂教育論》.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頁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