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進課堂芻議
京劇進課堂芻議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仕金學校 潘朝陽(211521)
[摘 要] 教育部在10省市區(qū)中小學試點開設京劇課,以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然而,為什么京劇紅花獨秀?師資從何而來?所選曲目是否恰當?學生家長能否接受?為此,筆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 京劇;課堂;課程
2008年2月21日,一條題為《教育部將在10省市區(qū)中小學試點開設京劇課》的新聞引起了廣泛關注。對京劇進課堂的官方解釋是,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誠然,弘揚民族文化無可厚非。作為一線的音樂教師,仍然感到困惑。
帶葉梨花獨送春?
戲劇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文藝形態(tài),戲劇的產(chǎn)生反映了人們審美的需要。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由于地域、語言的關系,產(chǎn)生了許多地方性的戲劇,如河南豫劇、安徽黃梅戲、湖南花鼓戲、廣東粵劇等等,種類繁多。這使得中國戲劇百家爭鳴、百花爭艷。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的傳統(tǒng)劇種面對流行音樂和西方樂種的強烈沖擊,已經(jīng)被嚴重邊緣化,中國戲劇發(fā)展前景不容樂觀,所以說,地方性戲劇和京劇一樣都面臨發(fā)展的問題。然而,現(xiàn)在稱推廣京劇是為了響應十七大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號召,并明確表示不會在不同省份推行不同的戲種教育。教育部這種強行推行京劇的方法,讓人感到無奈。其實京劇內(nèi)容在義務教育的音樂課中一直存在,京劇深入校園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傳統(tǒng)戲劇的欣賞能力和興趣。那么,為什么不能給我們一個空間,讓各地自行決定戲劇的劇種?
“北京的孩子可以學唱京劇,貴州侗族的孩子也要唱京劇?”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說。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張靜嫻認為:“昆曲是中國第一個入選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更有理由被中小學生所認識。昆曲如《牡丹亭》等劇目詞曲典雅、音樂優(yōu)美;《林沖夜奔》詞美、曲雅、英雄人物形象鮮明;即便是表現(xiàn)魯智深的《醉打山門》,同樣也是趣味十足,定能得到孩子的喜愛。戲曲藝術是一通百通的,讓各地的孩子在學習京劇的同時也接觸當?shù)氐牡胤綉?,這將更有利于京劇的傳承?!?/P>
從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視角上來看,任何劇種都是平等的,都有傳播和弘揚的需要,地方劇種之所以能夠傳播至今,就是因為其地方風俗、習慣、口音等鮮明的地域特征,離開了地域文化,任何劇種都難以為繼。所以,只是京劇進課堂不符合藝術多樣性的規(guī)律。
讓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進入課堂,就是要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應該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把各地標志性的文化遺產(chǎn)找出來,再由專家選擇進入課堂。這樣,各地的文化精品就可以通過主流教育的途徑傳承。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是中國教育的傳統(tǒng),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應該為現(xiàn)代教育所倡導。京劇進課堂并不意味著教育機會均等!
蠟炬成灰淚始干?
課程建設取決于師資隊伍,而京劇進課堂在推行的過程中將遇到的第一個“瓶頸”就是師資力量的配備。
新課改背景下,音樂學科作為人文學科之理念以及音樂教育教學“學科綜合”之思想對音樂教師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突出表現(xiàn)為教師的復合型和教師素養(yǎng)的多元性。(1)結合我國的國情和新課程標準對中學音樂教學內(nèi)容的具體要求,一名合格的中學音樂教師至少應具備以下五方面的專業(yè)素質與能力:讀譜視唱能力和讀譜視唱教學能力;音樂表現(xiàn)能力及音樂表現(xiàn)的教學能力;音樂理解、音樂分析、音樂評論能力和音樂鑒賞的教學能力;初步的音樂創(chuàng)作能力和音樂創(chuàng)作的教學能力;課外音樂活動的組織能力。(2)
開設京劇課后,要求教師不能簡單滿足于演唱技巧的教授,還應將曲目背后的故事,如何理解京劇這種傳統(tǒng)藝術形式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而長期以來,學校招聘音樂老師最關注的是器樂、聲樂。音樂教師的基本功是鋼琴、聲樂、合唱指揮、即興伴奏等,雖說音樂學科作為人文學科理念以及音樂教育教學“學科綜合”之思想,要求音樂教師素養(yǎng)多元性,但在他們的知識結構中并沒有京劇知識。音樂老師們有多少懂唱京劇?有多少能讀懂京劇的文化內(nèi)涵?有多少個有教授京劇的資格?
京劇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內(nèi)涵深厚,曲牌眾多,即使專業(yè)京劇演員對教師進行培訓,也不能讓教師們掌握京劇的唱腔和文化內(nèi)涵。缺少這方面的素養(yǎng),如何教學生?
還有,京劇的發(fā)聲方法與聲樂教學不盡相同,音樂教師在教唱京劇唱段時,如何解決發(fā)聲方法這一問題?俗話說,要想給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們這半瓶子水,能夠有多大作用?
“為有源頭活水來”,師資力量跟不上,怎能有效率?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京劇進課堂還確定了教學曲目,根據(jù)不同年級確定不同的教學唱段,《報燈名》、《窮人孩子早當家》、《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甘灑熱血寫春秋》、《接過紅旗肩上扛》、《萬紫千紅分外嬌》、《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猛聽得》、《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你待同志親如一家》、《兒行千里母擔憂》、《猛志在胸催解纜》、《趁夜晚》、《這一封書信來得巧》、《智斗》等15首京劇唱段入選。這15首曲子雖然包涵了京劇的生旦凈末丑等角色,有利于孩子全面了解京劇文化,但大多數(shù)曲目都是“文革”時期的樣板戲。有專家就認為,樣板戲內(nèi)容多半表現(xiàn)暴力革命,敵我斗爭,不應讓學生從小就接觸這些充滿仇恨和沖突的東西。也有學生家長擔心,樣板戲會把一些充滿矛盾和沖突的東西植根在孩子心里,對培養(yǎng)孩子寬容、博愛等現(xiàn)代價值觀較為不符。
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張靜嫻認為,被選中的幾首京劇傳統(tǒng)劇目,有些也比較冷僻。“如《這一封書信來得巧》,我也要想一想才知道這是《定軍山》中的一段,這遠不如《空城記》、《蘇三起解》等段子更耳熟能詳。”(3)著名昆劇小生張軍說:“傳統(tǒng)戲確實太少了。雖然傳統(tǒng)唱段的戲詞對中小學生而言有些難懂,但表達了屬于我們這個民族的獨特韻味和感情,這種傳遞是最重要的?!?4)
京劇作為曾經(jīng)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劇種,其生命力并不只體現(xiàn)在“樣板戲”上,更體現(xiàn)在發(fā)展性上,應該與當代文化接軌,更多地體現(xiàn)京劇的時代特征。京劇只有做到了與當代文化的結合,才能夠受到廣大中小學生的喜愛。從這一點上說,《唱臉譜》等京劇韻味的歌曲倒是能夠使對學生產(chǎn)生對京劇的興趣。
七月流火九月衣?
中小學的音樂課,一般是中學每周一節(jié),小學每周兩節(jié)。在應試教育的現(xiàn)實下,有的學校甚至連一節(jié)也很難保證。特別到初三,音樂課一般都要被擠壓掉。而如今的學生基本上是歌迷、球迷,他們滿眼、滿耳都是劉翔、姚明、周杰倫。京劇進課堂是否順應滿足兒童之本能的興趣與趣味,是否尊重了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
京劇唱腔屬板式變化體,以西皮、二簧為主要唱腔。西皮的旋律起伏較大,節(jié)奏緊湊,唱腔流暢明快;二簧的旋律則較為平穩(wěn),節(jié)奏舒緩。在音樂課堂上教唱京劇唱段難度很大,京劇的散板、搖板很不合“規(guī)矩”,那種微妙的、感覺不同的京劇音樂速度和皮筋式的節(jié)奏,一旦實施,音樂課堂也許會混亂不堪。
戲劇的風格特色主要是依靠著新鮮感在觀眾席中產(chǎn)生效果,戲劇的精髓并非那么容易掌握,唱、念、做、打,樣樣都要功夫。學生們純粹只能在舞臺上說唱,或做一些簡單動作,久而久之,學生還有新鮮感嗎?京劇課希望把京劇藝術的知識性、藝術性、思想性傳遞給孩子們,很難。最可能的結果是,學生能模仿著唱兩句,卻產(chǎn)生不了多少藝術熏陶的效果。
每個學生有不同的個性特長,新增的京劇課,極有可能變?yōu)樾碌摹疤亻L教育”,而難以做到普及,在沒有這一“特長”的學生和家長看來,則可能成為新的學習負擔。京劇進課堂如果浪費了有限的教育教學資源和學生的寶貴時間,將得不償失!
值得欣慰的是,前教育部部長周濟指出:京劇進課堂目的是要在我們的教育中加強素質教育,要加強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教育部確定的在義務教育階段一至九年級音樂課程中增加有關京劇教學的內(nèi)容,并非在中小學另外增加一門課程,也不會增加音樂課學時,也不進行考試,更不會給學生和家長帶來任何負擔。在音樂課中開展京劇演唱活動只是一種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更重要的是通過接觸經(jīng)典作品、讓孩子們了解京劇常識、引導學生有欣賞戲曲的興趣,體驗戲曲藝術的魅力,感受京劇表演的神韻,引導學生進一步熱愛、繼承和發(fā)展民族的藝術文化,樹立民族精神。
京劇進課堂!我們期待著!
參考文獻:
[1] 王瑞年 吳美華.《課改了,準音樂教師學什么?》.《中國教育報》2007年10月9日第9版
[2] 陳孝余.《論當代音樂教師素養(yǎng)》.[J].北京:《藝術教育》 2007年第11期
[3] 張裕.《京劇課改為戲曲課是否更好》.《文匯報》2008年02月22日
[4] 彭薇 林環(huán) 尤莼潔.《中小學京劇課的“上海樣本”》.《解放日報》2008年0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