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yǎng)為“珠”,活動為“鏈”——新課標理念下小學音樂課堂有效性實踐活動的創(chuàng)設
摘要:《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藝術課標》)在“課程理念”中指出,“強調藝術課程的實踐導向,使學生在以藝術體驗為核心的多樣化實踐中,提高藝術素養(yǎng)和創(chuàng)造能力。”1在音樂課堂中,學生只有參與有效的音樂實踐活動,才能體驗最真實的音樂感受,從而收獲豐富的音樂經驗和情感體驗。本文以藝術課程核心素養(yǎng)培育為指向,著重探究音樂課堂有效性實踐活動的教學策略和實施方法,將“欣賞、表現、創(chuàng)造、聯系”四項音樂實踐活動有機鏈接,通過多感官參與增強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通過感悟音樂內涵增強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通過合作與創(chuàng)新提升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以期幫助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音樂學習中去,經歷有意義的學習過程,獲得音樂學習關鍵能力,切實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體驗、音樂創(chuàng)新思維及合作探究精神。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實踐活動;審美能力;新課標;有效性
音樂實踐活動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版《藝術課標》指出“藝術教學要通過各種藝術實踐活動,激發(fā)想象、調動情感、創(chuàng)造形象,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藝術表現方式和認識世界的途徑,尊重學生獨特的感知體驗和多樣化的藝術表達……提升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審美能力。”(2)學生在親身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才能獲得對音樂的直接經驗和情感體驗,為掌握相關的音樂知識與技能、領悟音樂內涵、提高音樂素養(yǎng)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關注音樂教學中實踐活動的有效性,對于切實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體驗、音樂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及合作探究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如何在音樂教學中設計并實施有效的音樂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音樂學習經驗,最終達到提升學生審美能力、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呢?關于這一問題,筆者一直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深思與探究。本文以“人音版”小學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云》的教學為例,著重闡述小學音樂課堂開展有效性實踐活動的教學策略與實施方法。
一、明:小學音樂課堂創(chuàng)設有效性實踐活動的意義
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與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氣質,激勵精神,溫潤心靈。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音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更要構建便于師生交流的學習情境,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形成生動、活潑、互動的學習氛圍。通過學生主動參與實踐體驗活動,在活動中表達真情實感,展現個性特點,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想象力和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首先,以有效性實踐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師從音樂學科特點和學生審美特征出發(fā),設計生動、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音樂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親身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實現自我生成和感性體驗,為獲得藝術審美滿足夯實基礎。
其次,以有效性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在欣賞、表現、創(chuàng)造等音樂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理解并鞏固音樂知識,習得基本技能,積累音樂經驗。同時,豐富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個性和音樂才能的舞臺,使其體驗創(chuàng)造的喜悅和自我實現的愉悅,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提升。
最后,以有效性實踐活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學生感知、發(fā)現、體驗和欣賞音樂作品美的特征及其意義,提升審美感知能力;通過演唱、演奏等表演活動進行表達與交流,提高藝術表現能力;積極參與創(chuàng)作活動,學會發(fā)現并解決問題,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創(chuàng)意實踐能力;感受和理解音樂作品所反映的深厚的文化內涵,尊重文化多樣性,提高對人文內涵的感悟、領會和闡釋能力。
二、尋:小學音樂課堂創(chuàng)設有效性實踐活動的教學策略
2022年版《藝術課標》理念下的音樂教學呼喚基于素養(yǎng)培育的深度學習,需要學生圍繞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有意義的學習過程?;谠摾砟畹囊魳穼嵺`活動設計,必須重視學生的“體驗、感受、表達、創(chuàng)造”,指向學生良好音樂學習品格和音樂學習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
實踐活動的設計要注重綜合性,加強音樂與姊妹藝術的融合,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以及與自然、生活、社會、科技的關聯,汲取豐富的審美教育元素,優(yōu)選教學內容、優(yōu)設項目問題、優(yōu)化教學實施,使學生能夠通過深度參與審美體驗、藝術表現、人際協作等多層面的實踐活動,最終構建全面、立體的音樂經驗、情感體驗和精神感悟。
(一)創(chuàng)設生活場景,指向“感受與體驗”
音樂和姊妹藝術一樣都源于生活,并處處顯示著日常生活的影子。小學低學段學生活潑好動、模仿力強,因此,引導學生聯系生活,觀察身邊熟悉的事物和景象,把音樂實踐活動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在《云》這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出發(f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去欣賞歌曲中描寫的藍天、白云,觀察云的形狀、顏色、高低等變化。回到課堂后,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切實聽到海浪的拍打聲,看到帆船在海上穿梭往來等。通過播放日常生活中的場景,讓學生獲得感性認知,從而與作品中的音樂形象緊密聯系在一起,使音樂學習與生活體驗相互聯結,讓音樂課堂更具真實性。
(二)融合學科知識,指向“理解與表現”
引導學生參與深度學習,需要拓展學習主題。在信息化社會,知識的構建一定是多學科融合的,要想提升音樂實踐活動的有效性,教學設計就必須基于多學科知識綜合呈現。在《云》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在體現音樂學科本位的前提下,將音樂與舞蹈、音樂與科學、音樂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比如,引導學生利用網絡了解云的相關知識、探究雨的形成過程等,并帶著問題進入課堂。這樣的跨學科探索,使得學生在學唱歌曲時,就能夠初步明白歌詞含義;在演唱表現時,就能夠從音色、力度等方面表達出“大自然神奇變化”的趣味性。
(三)倡導互助合作,指向“探究與創(chuàng)造”
深度學習鼓勵學生互助、合作與探究,形成平等、和諧的音樂課堂。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相互合作、激發(fā)靈感,對學習的過程進行主動探究,生成個性化的想法,分享學習成果,收獲學習的快樂,提高表現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進而可以增強團隊精神。例如在二聲部教學中,各小組學生除了唱準主干音外,還要與組內成員合作,利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模擬出風聲、雨聲和海浪聲,并為二聲部演唱進行伴奏。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以及參與并完成音樂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能夠深入理解團結協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