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音樂中的歷史事件、人物和故事》教材分析
摘自:《人教社》
教學目的
一、通過欣賞,了解音樂體裁中的琴歌和清唱劇的音樂風格。
二、使學生能夠懂得音樂藝術借古喻今的表現(xiàn)形式。
一、關于琴歌和清唱劇
琴歌,就是有歌詞的琴曲。在我國古代時期,有歌詞的音樂,都是用古琴來伴奏的,如漢、魏時期的樂府民歌有一些便是著名的琴歌。至于以唐詩、宋詞譜成的,如《陽關三疊》、《漁歌調(diào)》、《醉翁吟》、《浪淘沙》等,至今仍有流傳。現(xiàn)存有琴歌五百多首。琴歌以抒情性為主,個別也有敘事性的。它的特點是:演唱者隨吟誦式曲調(diào)的琴聲輕吟低唱。
清唱劇,將宗教或史詩題材的歌詞譜曲,用合唱、獨唱與樂隊在教堂或音樂廳演出。16世紀末起源于羅馬,初以《圣經(jīng)》的故事為題材,化妝演出,其后亦有采用世俗題材者。17世紀中葉開始發(fā)展為不化妝音樂會作品,其中合唱處于主要地位,如亨德爾的《彌賽曲》等?,F(xiàn)代作曲家常用這種體裁表現(xiàn)重大歷史或現(xiàn)實題材。它的特點是:采用歌劇的各種程式,大量運用合唱。
二、作品簡析
《胡笳吟》: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十二年后被曹操贖回內(nèi)地。她在《悲憤詩》中敘述她流亡后的思鄉(xiāng)之苦,以及還鄉(xiāng)時惜別稚子之痛。全詩共十八段,譜作成套歌曲十八首。十八首即為十八拍,加之這首詩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十八段的《悲憤詩》就被叫做《胡笳十八拍》或《胡笳吟》。
作曲家李煥之根據(jù)近代多位琴家演唱《胡笳十八拍》的錄音,進行記譜、整理,從中選取九拍,改編成用鋼琴伴奏的古琴弦歌合唱套曲,取名《胡笳吟》。
第一拍:行板的速度,表達蔡文姬身處亂世的哀傷的情緒(譜例見課本)。
第四拍:以低聲部的哼鳴貫穿全曲,以此表現(xiàn)蔡文姬內(nèi)心思念故鄉(xiāng)的沉重心緒。(譜例見課本)。
《長恨歌》:是我國現(xiàn)代音樂作品中最早的一部清唱劇,作于1932~1933年。歌詞是韋瀚章(1906─,廣東中山人,歌詞作家,曾任香港商務印書館編輯等職務)根據(jù)元曲《長生殿》和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寫出的,共分十個樂章,每樂章標題都采用白居易原作中的詩句:
(1)仙樂風飄處處聞(2)七月七日長生殿
(3)漁陽鼙鼓動地來(4)驚動霓裳羽衣舞
(5)六軍不發(fā)無奈何(6)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
(7)夜雨聞鈴腸斷聲(8)山在虛無縹緲間
(9)西宮南內(nèi)多草秋(10)此恨綿綿無絕期
黃自生前只寫了(1)、(2)、(3)、(5)、(6)、(8)、(10)七個樂章,其余的(4)、(7)、(9)三個樂章,1972年由他的學生林聲翕在香港完成。
這部作品產(chǎn)生于20世紀30年代,正值日軍侵華時期,當時,蔣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祖國前途渺茫。黃自選擇這一題材,充分體現(xiàn)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國民心愿。
《長恨歌》全劇的故事情節(jié)是這樣的:公元755年,唐明皇與楊貴妃在陜西臨潼驪山華清宮中輕歌曼舞、盡情享樂,不理朝政,邊臣安祿山趁內(nèi)地兵力空虛,以“討奸臣楊國忠”為名發(fā)動叛亂。安祿山起兵漁陽(今天津薊縣一帶),很快就占據(jù)了洛陽、長安。這時,唐明皇帶著楊貴妃向四川成都逃命,途經(jīng)馬嵬坡,士兵憤慨難忍,埋怨君王寵信楊貴妃和其兄楊國忠,致使百姓家破人亡。于是,他們奮起殺死楊國忠,迫使唐明皇不得不賜死楊貴妃。
《漁陽鼙鼓動地來》:是本清唱劇的第三樂章,音樂為三部曲式結(jié)構(gòu)的男聲四部合唱,進行曲風格。歌曲表現(xiàn)眾大臣目睹唐明皇與楊貴妃整日在宮中飲酒作樂,重用奸臣楊國忠,致使潼關失守,百姓妻離子散。同時,他們憂國憂民,正如歌中唱道:“遙望滿城烽火,指日下長安”。
歌曲主題(主題音樂譜例見課本)在本樂章中出現(xiàn)三次,每次合唱織體的寫法都不同,加上力度的逐漸增強,力求造成邊關局勢日趨緊迫的氣氛。歌曲中部,作曲家為描寫士兵對君王沉迷于酒色之中的激憤,把“只愛美人醇酒,不愛江山”這兩句歌詞的相同音調(diào)作轉(zhuǎn)調(diào)處理,并由此進入本樂章的高潮,加深了音樂凝重、憤懣的情緒,最后旋律返回原bD調(diào)的調(diào)域,以主題的變化再現(xiàn)結(jié)束本樂章。
《山在虛無縹緲間》:是《長恨歌》的第八樂章,音樂為二部曲式結(jié)構(gòu)的女聲三部合唱,抒情性風格。用自由模仿式復調(diào)手法寫作,豎琴和弦樂伴奏。歌曲表現(xiàn)楊貴妃死后化為仙女,身居仙島心在君王,企盼“兩情長久終相見,天上人間”。在這一樂章中,作曲家運用古樸五聲音調(diào)、輕淡的配器筆觸,勾畫出一幅“山在虛無縹緲間”的夢幻景色。這一樂章的旋律主題,來自于我國古典歌曲《清平調(diào)》。
《山在虛無縹緲間》的開始兩句是清晰、幽靜的女聲齊唱,接著作曲家運用流動的復調(diào)手法,使歌聲連綿不斷,此起彼伏。最后的終止落于五聲結(jié)構(gòu)的空五度音程,恰如其分地描繪了“離合悲歡,枉作相思夢。參不透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的幻想意境。(《山在虛無縹緲間》主題音樂譜例見課本)
教學建議
讓學生溫習初中歷史課本中關于蔡文姬、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歷史故事,加深對《胡笳吟》《長恨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