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欣賞教學,情感共鳴是關鍵——歌曲《阿姐鼓》教學與思考
摘要: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挖掘音樂作品深層次的內容,讓學生“聽見”音樂。從《阿姐鼓》的音樂欣賞課收獲的教學啟示有:渲染作品背景,讓學生在豐富的感知中捕捉音樂信息;凸顯作品主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形成對音樂的深刻感悟;分析作品元素,讓學生在比較想象中達成情感升華。
關鍵詞:音樂欣賞課;“聽見”音樂;《阿姐鼓》;
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挖掘音樂作品深層次的內容,理解音樂作品傳遞的情感,與音樂作品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我在《阿姐鼓》的音樂欣賞課中,帶著學生走進音樂作品,讓學生領悟了其中的情感,得到了欣賞水平的提升。
一、 課堂回放
“今天,我們要走進西藏,去了解西藏的音樂,同學們對西藏有了解嗎?”我問。底下有個“了解——”的聲腔拖得老長。不用想我都知道是肖某。這個學生頭腦靈活,愛讀課外書,可就是喜歡用陰陽怪氣的聲調插嘴,想引起別人的關注。“好,就請你說說對西藏的了解吧!”我順勢說。“西藏有布達拉宮、牦牛,還有珠穆朗瑪峰。”他洋洋得意地說。“不錯,看來你讀的課外書對你有幫助了。今天老師要帶大家了解更多關于西藏的文化——欣賞西藏的音樂。”接著,我播放了歌曲《阿姐鼓》。
《阿姐鼓》不是當下學生喜歡的流行歌曲,特別是歌曲開始時的引子,還發(fā)出類似哭泣的聲音,有的學生聽了竟然偷偷地笑。整首歌曲幾乎是在學生的吵鬧聲中播完的。之后,我問學生有什么感受,聽到了什么,學生大部分反應漠然,零星有說“不好聽”的,有說“我什么也沒聽出來”的,有說“一開始的音樂聲很弱,就聽到了一些鼓聲”的。此時,肖某又插話:“怎么跟我們聽的《青藏高原》不一樣啊,《青藏高原》多好聽啊,這首歌曲一點也不好聽,感覺陰森恐怖。”
“你說出了自己的感受,說明你在動腦筋思考了!”我及時肯定肖某。“是的,描寫西藏的歌曲有很多,不同歌曲的風格也是不一樣的。”說到這,我想起了全國著名特級音樂教師、北京八中李存老師執(zhí)教這節(jié)課時提到的他自己的一次經歷,便跟學生說:“關于《阿姐鼓》,老師講個故事給大家聽。”一聽講故事,大部分學生都來勁了。“有位老師跟我們講了他的一段經歷——西藏解放以后,在北京舉辦了一次慶祝展覽。高中時代的他去看了展覽。因為比較喜歡音樂,他便在展館里找樂器。找了半天才看見一個角落里掛著一面鼓。走近看了鼓的名字,他不禁毛骨悚然。只見鼓的底下赫然寫著‘人皮鼓’幾個字?;厝ズ?,他查閱了關于‘人皮鼓’的資料,了解到愚昧落后的西藏農奴社會時期,謠傳用從來沒有說過臟話的人的皮做成鼓,敲出的聲音最動聽。阿姐從小不會說話,便被兇殘自私的農奴主抓去做了‘人皮鼓’。”聽完人皮鼓的故事,原本鬧哄哄的教室,此刻鴉雀無聲。我知道他們的內心開始波動了,便趁勢說:“老師剛開始聽這首歌曲的時候,感受和你們差不多,只是覺得傳遞的情緒比較悲傷,旋律流暢,演唱者的音色比較動聽,更深的東西就體會不出了。于是,我就去讀歌詞。從歌詞第一句‘我的阿姐從小不會說話,在我記事的那年離開了家’入手,我就在想,阿姐從小為什么不會說話?為什么很小就離開了家?由此往下讀,邊讀邊想,就想通了。現(xiàn)在,我們再聽一遍《阿姐鼓》,循著歌詞,想一想,這首歌曲到底唱了什么。”
我重新播放《阿姐鼓》。再聽時,學生的反應與之前截然不同,都在靜心聆聽。聽完以后,有的學生眼眶里噙著淚花,說“很悲傷,很哀婉”;有的學生神情嚴肅,說“如泣如訴,感覺是對當時社會的無聲控訴”。我又問:“你們感覺歌曲開始的引子發(fā)出的聲音是誰的聲音?很早就離開了家的阿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激動的肖某舉手搶答:“阿姐是個啞巴!開始的引子聲音很弱,就像是啞巴發(fā)不出聲音的呼喊。”“理解很到位!”我鼓勵道。接著再讓學生思考阿姐為什么很早就離開了家,更多的學生舉手表達自己的感受,有的說農奴主實在太殘酷了,有的說阿姐的命運太悲慘了。學生越說越激動,居然還有幾個請求再聽一遍。
我和學生又聽了一遍《阿姐鼓》。學生靜靜地屏氣聆聽,表情凝重。聽到高潮部分時,有的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著歌曲一起輕輕地哼起來。學生用他們的眼神告訴我,他們聽懂了音樂。
抓住最佳契機,我又從音樂元素層面為學生分析了《阿姐鼓》,從旋律到節(jié)奏,從速度到力度,從配器到伴奏等角度,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歌曲想要表達卻無法用言語所表達的情感。此時的課堂,已經進入學生情思飛揚的境界。學生躍躍欲試,問:“老師,還有其他好聽的西藏歌曲嗎?讓我們多聽聽吧!”我明白,音樂喚起了他們內心最神圣的情感。于是,我們又聽了一系列描寫西藏的音樂作品,風格多變,學生用心聆聽并主動從情緒、速度、力度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對西藏音樂作品的多元了解,讓學生對西藏的文化底蘊有了更深層次的領悟。
二、 案例反思
音樂欣賞教學,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是關鍵。經歷了歌曲《阿姐鼓》的欣賞課教學,我認為從渲染作品背景著手,在凸顯作品主題上著力,以分析作品元素“收官”,能夠輕松地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得到欣賞水平的提升。
(一) 渲染作品背景
不同的音樂作品,具有不同的創(chuàng)作背景,反映著不同社會時代的文化特征,表達著人類不同的精神需要。音樂作品通過特殊的聲音表達形式,使聽眾生成或憂傷,或奔放,或歡快等情感,進而被教育、被感化。小學生受年齡、認知、閱歷的限制,聆聽具有一定歷史背景或文化內涵的音樂作品時,較難產生認知共鳴。此時,教師要跳出讓學生直接聽旋律、悟節(jié)奏、析詞曲的慣性,根據(jù)音樂作品的內容,以不同的方式渲染音樂作品的文化背景,讓學生在了解該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時代、人物思想的同時,捕捉作品想要傳遞的音樂信息,感知作品想要傳遞的情感,為產生情感共鳴做好鋪墊。《阿姐鼓》的教學中,當作品難以激起學生的認同時,我以故事切入的方式,向學生傳遞音樂作品蘊含的社會文化背景,讓學生對作品有了親近感、熟悉感,從“心”出發(fā)理解音樂作品,逐漸形成了對音樂作品的情感認知。
(二) 凸顯作品主題
不同的音樂作品承載不同的主題,蘊含基本的情感基調,并借歌詞、旋律、節(jié)奏等得以彰顯。好的音樂作品,其主題是承載深層次思想內涵的,需要教師采用合理的教學方式,指引學生從不同角度挖掘音樂作品的主題,形成情感認同。《阿姐鼓》的教學案例中,我抓住作品想要揭示的農奴社會中“最純潔的人”的主題,在指引學生了解了西藏農奴社會“人皮鼓”的背景后,針對歌曲的引子,啟發(fā)學生尋找“聲音的源頭”。當學生發(fā)現(xiàn)曲子傳遞的是阿姐的聲音時,我通過追問,一步步啟發(fā)學生將西藏農奴社會的背景與阿姐的命運相結合,明晰原來阿姐是個啞巴,是農奴社會“最純潔的人”,也是命運最悲慘的人,讓學生更為精準地把握了音樂作品的主題,喚醒了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