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從“新”開始
摘自:《廈門六中教研網(wǎng)》
現(xiàn)今實行的高中音樂鑒賞課,是面向全體高中學生的必修課,它是人文學科的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它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了較為理想的平臺。其目的正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興趣,激發(fā)他們熱愛音樂的情感,練就基本的音樂能力和審美能力,進而使學生將音樂當作自己的終身伴侶。為了逐步向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這一最終目靠攏,幾年來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面對大量具有極高藝術性和審美價值的音樂作品,我不斷嘗試、努力探索,并始終堅持從“新”開始這一理念。
一、以“新”的學習方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
現(xiàn)在的高中生,隨著心智的逐漸成熟、接觸新鮮事物的增加,社會生活經(jīng)驗越來越豐富,他們已成長為一群相當有主見的小大人了。在課堂上,我們若是僅僅教授課本中的曲譜、樂理等知識,那只會把學生帶入一個枯燥乏味的課堂,使學生對音樂鑒賞課失去興趣,造成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渙散的可悲局面。因此,我嘗試在把握課本教學的基礎上,拓展思路、探索實踐,想方設法豐富課堂教學,增強教學的趣味性,用新穎的學習方法吸引學生,讓他們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參與、獲取知識。
例如:在《絢麗的世界音樂(歌唱篇)》中,有一個關于印度尼西亞恰克合唱的教學內容。恰克合唱(Chak),是一種在印尼巴厘島古老祭祀活動中出現(xiàn)的曲調,咋聽起來讓人覺得亂哄哄的,甚至有學生覺得那是種噪音,心里產(chǎn)生畏難情緒。但實際上,恰克合唱是一種相當特殊、經(jīng)典的聲樂表演形式,因為它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種用人聲來打擊節(jié)奏的音樂模式。課堂上,如果只是由我稍做介紹,便讓學生一味欣賞,那么只會讓他們產(chǎn)生厭煩情緒、抵觸心理,使得這一經(jīng)典音樂無法真正流進學生的心里。為了避免這個狀況,我引導學生用兩種學習方法來感受音樂魅力。
1、聯(lián)想想象,用“看”幫助聽
采用“主觀想象法”。讓學生閉上眼睛,根據(jù)我的描述、結合音樂,展開聯(lián)想。接著,為配合介紹的內容,我以低沉的聲音、緩慢的語速開始描述恰克合唱的演唱環(huán)境----“夜幕降臨后的巴厘島,一兩百號上身赤裸的男子分成五個圈,圍坐在篝火周圍,晃動身軀,大聲地為古老祭祀活動中的巫術儀式歌唱?!苯榻B臨近結束時,我將音響中原本作為背景音樂的恰克合唱的音量調大,營造氣氛,幫助學生聯(lián)想想象、感受意境。
音樂本身是一門聽覺藝術,“聽”是音樂欣賞的首要途徑。作為體驗性極強的音樂課堂,更是學生們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馳騁的場所。進入角色地聆聽,讓學生的思維帶上“眼睛”,多角度的挖掘音樂作品的內涵,使音樂變得更加形象了。這樣的“視覺”聯(lián)想,不是憑空亂想,而是音樂欣賞的第三度創(chuàng)作,加上音響中那層層迭起的氣勢輔助,作品中想要傳遞的那股原始的推動力、那股旺盛的生命力,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了,學生們的音樂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2、團隊合作,趣味練習
之前的聯(lián)想欣賞,已增加了學生們繼續(xù)探究恰克合唱的興趣,于是成勝追擊,在學生們興趣倍增的同時,采用“團隊合作,趣味練習”的方法,進入“參與實踐”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在屏幕上顯示出事先準備好的一種恰克合唱中相對簡單的節(jié)奏型組合,這是一個需要相互協(xié)調配合的活動環(huán)節(jié)。首先,采用教師示范的方式對圖示加以解釋,引導學生跟隨練習,學習這一譜例的打擊,待學生基本掌握后,讓學生分組練習,讓他們熟悉每行不同的節(jié)奏型。接著,將全班分為四組,一組一行,根據(jù)我給出的固定時值,大家各就各位喊出自己的節(jié)奏。然后變換行次,讓每個學生每種節(jié)奏型都能練到。待全班練習后,采用四人小組為一單位,給他們自由練習時間,自由組合、練習、交流,最后請大家互相展示自己的訓練結果。
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實施,不僅促進了課堂活躍氛圍的形成,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積極、向上、熱火朝天的學習環(huán)境,同時也使他們復習了關于節(jié)奏的樂理常識,且親身感受了這一來自印尼的獨具特色的節(jié)奏型,更重要的是在學生進行展示的同時,思維更加敏捷了,反應更加迅速了,團隊合作能力得到提高、班級凝聚力得到體現(xiàn)。這一新穎趣味的練習,受到了學生們的喜愛,由于興趣被激發(fā),參與熱情大大提高,使整個課堂笑聲連連。最后,鼓勵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自己發(fā)明、創(chuàng)造新的節(jié)奏型,以類似恰克合唱的模式進行比賽、游戲,這樣既能促進同學間情感的交流,培養(yǎng)學生愿意合群、互幫互助的高尚情操,也將音樂元素逐步融入了日常生活學習中。
教學中,我采用了這種聆聽、聯(lián)想、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為出發(fā)點,營造了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們在動耳、動眼、動心中得到體驗,在動口、動手、動腦中進行創(chuàng)新,繼續(xù)為“讓學生不僅喜歡音樂,還喜歡上音樂課”而努力。
二、以“新”的教學手段,拓展學生音樂視野
音樂本身是一門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音樂教育也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和外延?,F(xiàn)在的高中生對生活充滿激情、朝氣蓬勃,創(chuàng)新能力也隨著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能力的增強而進一步提高。因此,我嘗試在教學中將音樂與姊妹學科相結合,使其相互滲透,這樣不僅拓展了學生的音樂視野,也提高了他們的上課效率和學習興趣。
例如,在《歷史的回響》一課中介紹的,那部由西貝柳斯創(chuàng)作的,以芬蘭歷史事件為創(chuàng)作背景的作品----《芬蘭頌》。作品除了具有鮮明的音樂欣賞價值,更蘊涵了深層的歷史含義。為了讓學生更透徹地感受作品中濃郁的時代氣息和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我除了引導學生在欣賞中結合情感體驗和聯(lián)想想象,更嘗試將美術學科的學習手法帶入其中。作品中有涉及到關于“和平”的兩個主題,這是兩個風格截然不同的主題,是該作品欣賞的重點之一,也體現(xiàn)著作曲家對和平的不同感慨。因此,“如何檢驗學生是否能到位地感受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如何讓學生準確地表達出自己對主題片段的理解?”,成了我在課前備課時主要思考的問題。最終我決定將美術學科的學習手法帶入音樂欣賞中,采用聽、畫結合的形式,鼓勵學生邊欣賞作品邊想象畫面,融音樂與美術為一體,聽出作品的情感,并嘗試用兩個簡單的圖示或圖形來表達、交流自己對所聽到的風格各異的兩個“和平”主題的理解。
實施的過程,也是一個發(fā)掘學生潛質的過程。班級中在畫畫方面稍稍見長的同學首先踴躍參與,在黑板上一展自己的身手,其他同學也因此受到帶動,躍躍欲試。有人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們對同一部音樂作品,往往也有不同的理解,這正是欣賞中主觀性的表現(xiàn)。因此,同學們有的用有著利刃的劍、有的用波濤洶涌的海浪、有的用有著尖銳棱角的多邊形來表達其中一個聽起來較為激烈的“和平”主題,用叼著橄欖葉的鴿子、或有著裊裊炊煙的小屋、或幾條起伏溫柔的波浪線來表達另一個較為緩和的“和平”主題。這樣的教學手段對學生來說無疑時新鮮的,充分調動了他們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讓大家體驗到了一種不同于以往的音樂欣賞、表達模式。
用圖示來表達對音樂片斷的理解,在一定角度上要比語言來得直觀、易懂。通過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畫出的圖示,結合了他們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配以適當?shù)慕忉專瑢τ趯W生能否真正感受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用心就一步了然了。同時在實踐中,也讓學生們感受到了音樂與姊妹學科的緊密聯(lián)系。這樣的欣賞,改變了以往讓學生被動、消極地去聽,而是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活動起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變觀眾為演員,強調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使音樂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讓學生在音樂天地中創(chuàng)新、開拓。在學生與音樂產(chǎn)生共鳴的同時,讓高中音樂鑒賞課成為學生音樂生活的一部分,通過一些新鮮的手段,讓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yǎng)。
以上提到的兩個具體課例,是我在課改道路上的初步探索。我嘗試在教學實踐中變換使用親身體驗法、聽畫結合法、直觀想象法等手段,讓學生對高中音樂鑒賞課始終保持新鮮感,逐步改變學生認為“音樂課沒趣”的舊想法。通過對現(xiàn)有教材的適當刪減,同時增加一些貼近學生的新出爐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通過對死板教學技法的改良,通過探索一些激發(fā)學生音樂熱情的新手段,激發(fā)學生的欣賞欲望,讓他們喜歡上高中音樂課,最終朝著“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興趣,使之形成終身熱愛音樂的情感意向”這一新課改目標發(fā)展。
從“新“出發(fā),挖掘各式各樣的新鮮手法進行教學,只是我們引領學生進入音樂殿堂的鋪路石,目的正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畢竟興趣才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也是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關注、重視他們音樂興趣的培養(yǎng)、發(fā)展他們的愛好、為他們提供展示音樂才華的舞臺,才是學生在音樂道路上持續(xù)發(fā)展、且終身熱愛的保證。讓我們音樂教師成為溝通學生與音樂的橋梁,在教學過程中建立平等、交流、互動的師生關系,為他們的音樂之旅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的平臺。讓高中音樂鑒賞課成為學生們一個分享心聲的好朋友、一個陪伴他們暢游音樂殿堂的親密伙伴!用音樂來美化人生、豐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