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音樂而璀璨
摘自:《寧波華茂外國語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將目光投注到實施新課程的主渠道----課堂教學。通過對各級別新課程觀摩課、精品設計課的分析,以及對優(yōu)秀教學案例的研究,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成功的教學的確有其內在的共性,而這些共性正是廣大教師對新課程、新理念的學以致用,是同行們轉變教學觀念后的生動體現(xiàn),更是當前推進新課程所著力提倡的。就此筆者來談些粗淺的體會,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激發(fā)興趣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應充分發(fā)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根據高中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藝術持久而穩(wěn)定的興趣和愛好?!?/p>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功的音樂教學首先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音樂課如何調動和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注意。
1、優(yōu)化教學設計
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把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以“有意思”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達到最優(yōu)化的教學設計,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如有位教師在執(zhí)教《走近非洲》一課時,在課前化了“非洲妝”,臉上抹了濃重的色彩與圖案,當她走進教室時,學生們開懷大笑。在欣賞非洲迷人的風光的同時,傾聽老師精彩的旁白,從而對非洲音樂有了深切的認識和感受..并對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進行了優(yōu)化設計,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高中音樂教材中的音樂作品雖然都是音樂精品,但要使學生喜歡學習,樂于接受,還有待于教師對教學的優(yōu)化設計,精心引導。
2、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有位教育家曾說:“教育是心與心的交匯,是靈魂與靈魂的告白,是生命節(jié)律的和諧振動。”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的發(fā)展,所以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各項教學活動得以正常開展的保證,是學生對音樂課感興趣的關鍵。無論是他人還是自己的教學,筆者深深體會到和諧的師生關系所創(chuàng)設的教學氛圍是那樣的美妙和富有活力,師生配合默契的交流互動場景仿佛讓人欣賞了一首感人的交響樂而令人難于忘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應有親和力,多民主,少強制;多鼓勵,少批評;多引導,少說教;多用情,少動氣。
3、展示師生的藝術特長
展示教師或有音樂特長的學生的藝術特長,在課堂上進行投入地表演能十分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音樂興趣,使學生情緒受到強烈的感染。如有位教師在執(zhí)教《走近京劇藝術》一課時,教師自己韻味十足、地地道道的京劇演唱、念白及表演博得了在場所有學生的好評,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接下來,無論是京劇的欣賞還是學唱,學生始終興致高昂異常興奮。
因此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師生的音樂特長,為學生進行現(xiàn)場表演,使學生與音樂“零距離”接觸,定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給學生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二、強化體驗
體驗就是通過親自經歷或實踐來認識事物。音樂體驗是音樂創(chuàng)作、表演與欣賞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活動。音樂體驗的深與淺可以反映一個人音樂素養(yǎng)的高低。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寫道:“音樂教學過程應是完整而充分地體驗音樂作品的過程。”體驗式學習在實際教學中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同行們已進行多種探索性的教學實踐,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創(chuàng)設情境
是指教師利用多種途徑與方式構建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在欣賞體驗音樂時猶如身臨其境,從而迅速地感染上音樂作品的情緒色彩。筆者在執(zhí)教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一課時,在教室的墻壁上掛了幾幅中國的山水畫和琵琶、笛子、簫、二胡等一些民族樂器,大屏幕上有一幅漁民在夕陽下捕魚歸來的圖片,隨著《春江花月夜》那深沉、優(yōu)美、古樸、典雅的旋律在教室中回蕩時,我聲情并茂地朗誦了唐詩《春江花月夜》,學生全
都被這詩情畫意的情境所吸引住了,深深地陶醉在音樂聲中,體驗到了中國深厚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神韻。
因此,教師利用各種教學媒介創(chuàng)設富有吸引力的教學情境,可以加深學生對音樂的體驗,更好地獲得對音樂的感受,增進對音樂作品的認識,從而得到更高的審美享受。
2、凝神靜聽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人們對音樂語言的感覺----與作品的情感形成共鳴----對音樂意境的把握----直到深層的審美體驗,首先是從聽開始的。離開了聽,對音樂的體驗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音樂基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欣賞音樂,培養(yǎng)學生聚精會神、精誠專一的賞樂習慣,使學生能靜心地欣賞音樂藝術的美,真正去感悟、體驗每首作品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和意境。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融入到音樂作品的情境中去,要引起學生的審美期望,同時,欣賞完作品后要交流體驗,進行審美評價。
3、參與實踐
是指讓學生參與到音樂演唱、演奏、舞蹈、律動、視聽、創(chuàng)作等音樂實踐活動中來,使學生直接體驗音樂藝術的魅力,享受音樂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的樂趣。
如有位教師執(zhí)教《音樂與舞蹈》一課時,選擇《走進新時代》前奏為素材,要求學生按小組創(chuàng)設一定的舞臺造型。學生通過音樂欣賞、討論,反復體驗音樂的節(jié)奏與風格,最后在音樂聲中展現(xiàn)了“人民英雄”,“邁步向前”等與音樂十分貼切的舞臺造型,感動了在場所有聽課的教師。因此,開展形式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可以使學生深刻體驗音樂,領略音樂藝術無窮的魅力。
三、引導探究
探究性學習在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受到特別的重視。《課程標準》中指出:引導學生進行音樂探究與創(chuàng)造活動,倡導開放式和研究性學習方法,以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探究的過程既是求知的過程,又是創(chuàng)新和實踐的過程。音樂探究性學習,可以把學生和教師從封閉的課堂中解脫出來,使課堂延伸到社會、生活,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由于探究是帶著一定深度與廣度的問題去學習、探索的,所以,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傳統(tǒng)課堂不可比擬的。因此,探究性學習的引導是教學方式的大變革。
探究性學習的方式因教師、學生、環(huán)境、教學資源等不同而呈現(xiàn)多樣性。常見的有以下兩種。
1、自由探究
它是指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音樂問題而進行的自發(fā)自覺的拓展學習,教師不作統(tǒng)一布置和詳細指導,一切都在自由狀態(tài)下進行。筆者在執(zhí)教貝多芬《命運交響曲》后,有位同學被音樂深深感動,為了進一步品味這部宏篇巨著,課后他自己去搜集了該作品的五個不同的演奏版本:洛林.馬澤爾于1960指揮柏林交響樂團;卡拉揚分別在1963、1977、1984指揮柏林交響樂團;穆蒂于1986指揮費城交響樂團。并且進行了反復欣賞、比較,記錄了每個版本的演奏時間,在課堂上他談了欣賞后的體會:“命運不愧為一部偉大的作品,它是人類精神世界高級營養(yǎng)品,永遠給人以動力,是一盞盞高懸的指路燈,放射著光茫,照亮奮進中的人們..”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由探究,并把自己的審美體驗、審美享受與大家一起共享,從而使我們的教學真正貼近學生的生活,觸及學生內心的世界。
2、分組探究
這種形式的探究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分別進行研究性學習,在一定的時間內解決問題,然后進行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還可以把學生分成對立的兩組,各自研究準備,課堂上學生各持問題正反一面進行辯論。
小組探究需要教師的精心準備、正確引導、適時點撥和全面總結,使學生的能力得到鍛煉、個性得到張揚,對問題的思考變得深入、全面。筆者在教學人音社高中音樂教材第五單元,《浪漫主義音樂欣賞》時,開展了學生自主學習式的探究活動。我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分別研究浪漫主義初期、中期和晚期代表音樂家及其作品。要求每位同學搜集資料、聆聽音樂、認真思考,并把自己對浪漫主義音樂的認識與作品的欣賞感受形成文字,做好交流的準備,各小組均有2位同學負責協(xié)調與落實。兩周后的音樂課上,同學們比較全面地介紹了浪漫主義音樂,同時展示了CD、VCD、繪畫、音樂家傳記等多種資料。不僅如此,有幾位同學還穿插表演了鋼琴四手聯(lián)彈《獵人進行曲》、女聲小組唱《搖籃曲》、電子琴獨奏《卡門幻想曲》、鋼琴獨奏《雨滴前奏曲》等。使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原本一節(jié)課的交流活動,根本不夠用,在精彩的展示和積極的發(fā)言中,同學們輕松愉悅地熟悉了浪漫主義音樂產生的歷史背景、風格特征、發(fā)展歷程及名家名曲,筆者也深受感染,仿佛遇到眾多知音一樣,心情十分激動。
可見,探究性學習把學生真正擺到了教學的主體地位,使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到音樂學習活動中來,對于充分挖掘音樂課程資源,培養(yǎng)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