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欣賞課《摹仿與象征》課堂實錄及點評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17 點擊:
高中音樂欣賞課《摹仿與象征》課堂實錄及點評
摘自:《估杰音樂工作室》 在了解了音樂欣賞的特殊性以后,我們得出一個結(jié)論:“音樂表現(xiàn)長于抒情,拙于論理,難于狀物”。但是,在許多音樂作品中,我們卻可以經(jīng)常見到如《二泉映月》《百鳥朝鳳》《在中亞細亞的草原上》等一類形象性很強的標題。這與音樂的表現(xiàn)功能是不是有矛盾呢?音樂能不能描述具體事物,它又是怎樣表現(xiàn)具體事物的呢? 任何一門藝術(shù)都是建立在與它相適應(yīng)的感覺器官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并只能為這一相應(yīng)的感覺器官所接受。如繪畫是視覺藝術(shù),你把一個人的眼睛蒙起來,那他就不能感受到繪畫帶給人的美感。但是,人們發(fā)現(xiàn)不同感官的感受并不是完全絕緣的。某一感官的感受有時會引起另一感官的聯(lián)想與反應(yīng),這就是通感。隨著科學文化的發(fā)展,通感引起人們的日益重視,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廣泛運用。如“冷暖色”---“冷暖”原來是觸覺,“色”則為視覺,但不同的色彩卻能使人引起不同的感受。夏天的夜里,屋里點上一盞綠燈,可使人感到?jīng)隹?;而點上一盞紅燈,卻讓人感到煩躁,悶熱。其實外界的氣溫并沒有變化。人們的不同溫感只不過是色彩引起的心理反應(yīng)。綠色使人想到樹,森林,大海,使人感到?jīng)隹?;紅色使人想到火,太陽,讓人感到酷熱。這種聯(lián)想是建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上的。 音樂雖然不象語言那樣有明確的語義性,但音樂作為一種動態(tài)的聽覺藝術(shù),卻在音符的變化運動之中提供了較之文學,繪畫,戲劇等藝術(shù)形式更為廣泛的聯(lián)想天地。音樂不僅擅長于抒情,而且有時也能借助于某些特殊音響作媒介給予人們的形象聯(lián)想,從而達到“狀物”“論理”的目的。如我現(xiàn)在把一個杯子從高處摔下,發(fā)出了破碎的聲音。那么,杯子摔下與破碎聲成了因果關(guān)系,作為一種信息儲存在大腦里。當事后人們聽到破碎聲時,便能準確無誤地判斷出這是杯子摔下來了。 音樂其實就是利用視聽覺的通感這一基礎(chǔ),通過“摹仿”與“象征類比”的手段來“描繪”具體事物的。這一點我們在聽電影錄音剪輯時就會有明顯的感受.以音樂故事《柴可夫斯基》為例: 雖然我們的眼睛并沒有象在電影院看電影那樣有視覺感受,但錄音里的音響卻能使我們在腦海里勾畫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彼得堡寒冷的冬天,白雪覆蓋著的大街上渺無人煙,只有偶爾走過的幾個哥薩克兵押著被流放的政治犯,周圍的一切似乎都凍結(jié)了…….。 自然界及生活中存在著許多豐富多彩的音響事物運動,為作曲家提供了最原始的素材。作曲者可以對它們進行模擬,加工并以它為媒介給予人們形象聯(lián)想,達到利用音樂造型的目的。 對鳥鳴的摹仿是古今中外許多繪畫性音樂作品中最常聽到的聲音了。如圣桑的《動物狂歡節(jié)》選段--《林中杜鵑》:鋼琴輕柔優(yōu)美的和弦,描繪出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山林,單簧管模擬杜鵑鳥的陣陣啼鳴,令人心曠神怡……。 與該曲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作品還有許多。如中國作品《苗嶺的早晨》:這是一首由口笛獨奏曲改編的小提琴曲,樂曲一開始,悠揚美妙的苗族“飛歌”旋律,一下子把人們帶到春光明媚的苗嶺山寨。接著,小提琴借用二胡的滑指,顫音和笛子的花舌等演奏方法,模擬布谷,鷓鴣,燕子等鳥兒的鳴叫,為我們展示了一幅祖國西南邊疆山清水秀,春意盎然的絢麗多彩的圖景:晨曦漸露,大地蘇醒,百鳥爭鳴,飛歌蕩漾,人們背著背簍上山,開始了一天的勞動生活。 朋友,你體驗過暴風雨嗎?狂風呼嘯,電閃雷鳴……那是一種多么令人驚心動魄的場面。因此,暴風雨成了作曲家們最喜愛的表現(xiàn)題材。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中的暴風雨就是一個成功的典范: 天空烏云密布,大地顯露出暴風雨前可怕的寂靜,群鳥競相逃避,它們的叫聲在山谷中激起一陣陣回響。急速的半音上下行樂句,描繪傾盆而下的暴雨和湖面上洶涌的波濤。大镲模仿電閃,大鼓模仿雷鳴。這一段音樂通過人們與大自然的博斗,象征著人民和侵略者之間的生死斗爭。最后,風暴逐漸過去,雷聲遠去,雨過天晴,鳥鳴再度出現(xiàn),阿爾卑斯山又恢復了原來的恬靜……。 某些機器聲,車輪轉(zhuǎn)動聲也可以成為作曲家的模擬對象。法國作曲家奧涅格的交響詩《太平洋231》在這里作了成功的嘗試:作品以大型交響樂隊演奏的方式,通過和聲,節(jié)奏,配器等方面的精致安排,模擬生活音響,逼真地表現(xiàn)了大型蒸氣機車從起動,加速,勻速,減速直到剎車的運動過程,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 開始,大鈸輕輕地滾奏,發(fā)出低沉而深遠的聲響,好象遠處的鐵軌上橫駕著一具龐然大物。接著,低音提琴伴隨著圓號發(fā)出堅實有力的音響,與弦樂器高把位上的滑音此起彼伏,交相輝映,好象是這頭怪物的呼吸聲。經(jīng)過弦樂和圓號樂器的一陣延長音后,大號半音階上行,發(fā)出一陣強勁而沉重的聲響,表示機車頭已經(jīng)接上負載三百噸貨物的列車,以其巨大的威力徐徐向前挺進。這節(jié)奏越來越快,表現(xiàn)了重載列車正在加速運轉(zhuǎn)。圓號吹出了歡快如歌的旋律,表現(xiàn)出機車(其實是人們)在原野上奔馳時的喜悅心情……。 以上我們所舉的幾個例子都是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與自然界中某些音響的摹仿來狀物的。音樂還可以用象征性的手法來表現(xiàn)事物的勢態(tài),靜態(tài)的有如月光,夜,黎明,沉睡,沉思等;動態(tài)的急馳,流水,海濤,行軍等。 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中那種似動非動的,淡淡的沒有溫感的光色正是月所特有的面目。除了清風,萬籟俱寂的蒼穹,偶爾掠過的一絲云氣,至多是月光下婆娑的樹影和影綽的山形。樂曲表現(xiàn)的情感極其豐富,有冥思苦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克制的沖動和陰暗的預感。連綿不斷的三連音分解和弦的背景上出現(xiàn)深沉的嘆息和悲哀傾訴似的旋律,細膩地表現(xiàn)了作者心弦的波動。 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交響組曲《天方夜譚》中的大海的描繪,則給人一種動的,搖弋的感覺:由弦樂器在低音區(qū)奏出上下流動的波浪形音型,仿佛展現(xiàn)出層層波浪;國王的主題變得那樣的空曠舒展,象大海一望無際,顯得多么遼闊而平靜,似有大船在海面上徐徐航行之感。…..樂聲逐漸高漲起來,一場暴風雨在海上掀起了驚濤駭浪,大海咆哮了,巨浪打在船舷上使人感到驚恐,如同滅頂之災在頃刻之間就會降臨。隨著音樂高潮展現(xiàn)的大海情景,那就任憑我們自由想象了。音樂高潮逐漸過去,似乎風浪不再那樣猛烈了,“辛巴達的航船”又在海上現(xiàn)出,它漸漸揚帆遠去……。 某個國家,某個民族,某個地區(qū),某些時代都會有某些具有民族風格,時代特征的代表性旋律。這些特定的音調(diào)也可以用來象征某些具體形象,具體時代和具體事件。如《義勇軍進行曲》常常被用來象征中華民族,抗日戰(zhàn)爭……;《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常常被用來象征人民軍隊。在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中就有許多這類例子: 在第三樂章《黃河憤》的一開始,引子由竹笛吹出了具有陜北風格的信天游音調(diào),推出了鋼琴演奏的模仿民族器樂的一段明亮的旋律,表現(xiàn)了革命根據(jù)地的天空陽光普照,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第四樂章《保衛(wèi)黃河》的引子用銅管樂器奏出了富有戰(zhàn)斗性的莊嚴的旋律,用《東方紅》這一特定音調(diào)象征著黨中央毛主席發(fā)出了戰(zhàn)斗的號召;當樂曲達到全曲的最高潮時,音樂中出現(xiàn)了《東方紅》的旋律,仿佛中國人民熱情歌頌偉大領(lǐng)袖毛澤東,歌頌毛澤東人民戰(zhàn)爭思想的光輝勝利。尾聲是堅定有力的進行曲風格的音調(diào),它以《東方紅》與《國際歌》《保衛(wèi)黃河》結(jié)合在一起的高昂的旋律,表現(xiàn)了億萬人民在黨和毛主席的領(lǐng)導下奮勇前進,誓將革命進行到底! 利用摹擬與象征的手段來狀物,論理,甚至用來再現(xiàn)重大的歷史事件,戰(zhàn)爭場景;在古今中外的音樂作品中不勝枚舉。如中國古曲《十面埋伏》,《霸王別姬》等。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交響序曲《1812年》可以說是一個典范。 1880年10月,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創(chuàng)建人魯賓斯坦,請柴可夫斯基為莫斯科藝術(shù)工業(yè)博覽會寫首大型樂曲。他提出三個題目供柴可夫斯基選擇:1.博覽會開幕;2.亞歷山大二世加冕25周年;3.救世基督大教堂落成。柴可夫斯基選擇第三個題目,寫成了這首序曲,稱為“為莫斯科救世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禮,為大樂隊而作的一八一二年莊嚴序曲”。 莫斯科救世主基督大教堂是在1812年拿破侖侵俄戰(zhàn)爭中被毀掉的。柴可夫斯基為它的重新落成而寫的這首序曲,是一首專供音樂會演出而寫的序曲。作品以當年俄羅斯人民反抗外來侵略,保衛(wèi)祖國,最后取得偉大勝利的歷史事件為題材,體現(xiàn)了英雄的愛國主義思想。 1812年,拿破侖調(diào)集六十萬大軍侵入俄境,俄軍司令庫圖佐夫采取堅壁清野的戰(zhàn)略,下令撤退居民,燒掉糧食,放棄莫斯科。拿破侖軍隊不適應(yīng)俄國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餓著肚子作戰(zhàn),加上俄軍和游擊隊的有力反擊,終于徹底潰敗,只有二萬人逃回法國,其余全部被殲滅。拿破侖帶著隨從狼狽地逃回法國。俄國人民為這次偉大的反侵略戰(zhàn)爭的勝利而感到無限驕傲和自豪。 為了這部作品在廣場上演出,將一個完整的管弦樂隊和一個軍樂隊組織在一起,并直接用大教堂的群鐘和慶典的禮炮等,結(jié)合樂隊齊奏,使在場的群眾大為激動,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連柴可夫斯基本人都說:“我還不曾感到如此的興奮,獲得如此輝煌的成功”。 樂曲采用奏鳴曲式結(jié)構(gòu)。一開始的序奏,由兩個主題構(gòu)成。第一主題緩慢,莊嚴。這一旋律來自一首宗教歌曲《上帝,拯救你的眾民》,仿佛是俄國人民在苦難當頭祈求上帝保佑。 接著,音樂逐漸加快,音量隨之激增,音樂中仿佛響起了此起彼伏的號角聲和吶喊聲,表現(xiàn)了俄國人民抗敵衛(wèi)國的熱潮在不斷高漲。 序奏的第二個主題,是由木管和法國號吹出騎兵主題,節(jié)拍轉(zhuǎn)為4/4拍子,象征著俄國軍民勇敢地踏上征途,同仇敵愾,憤起抗敵,勇往直前的形象。 序奏結(jié)束后,音樂進入這部作品的呈示部,速度變快成適度的板快,調(diào)式變?yōu)閑小調(diào)。它像旋風一般急促,是對戰(zhàn)斗場面的描繪,戰(zhàn)爭愈發(fā)迫在眉睫,法國軍隊出場。作者采用了法國國歌《馬賽曲》的旋律片斷來象征著法國侵略軍步步逼近。敵軍完全優(yōu)勢,俄軍艱苦鏖戰(zhàn)。接著,音樂同過上行和下行音階的互相對抗,來描寫俄,法兩軍的生死搏斗。 副部有兩個主題,描寫俄羅斯戰(zhàn)士對家鄉(xiāng)的思戀和生活的熱愛。其第一主題(全曲第四主題),在#F調(diào)上甜美的俄羅斯民歌風格的曲調(diào),由第一,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抒情優(yōu)美的旋律,描繪俄羅斯軍民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另一個主題則由木管演奏,表現(xiàn)了俄羅斯人民樂觀,幽默的性格,仿佛是俄羅斯士兵在戰(zhàn)斗的`間隙中歡快地跳舞休息的場景描繪。 樂曲的展開部,以主部主題與《馬賽曲》的音調(diào)交替出現(xiàn),描繪了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場面。 再現(xiàn)部,當主部、副部的兩個主題出現(xiàn)后,樂隊聲勢浩大的音響完全壓倒了《馬賽曲》的音調(diào),法國軍隊望風披靡,一潰千里;俄羅斯軍隊最終取得勝利。 全曲的結(jié)尾,再現(xiàn)了第一主題,這一主題在序奏時表現(xiàn)的是一種無望的祈求;但是當它再現(xiàn)時卻是一種凱旋歸來的輝煌。最后,樂隊奏出了俄羅斯國歌,表現(xiàn)了俄羅斯人民舉國歡騰,慶祝勝利。教堂的鐘聲,震耳欲聾的禮炮聲,歡呼聲交相輝映。樂曲在壯麗,熱烈,沸騰的氣氛中結(jié)束。 在《1812》這部充滿了愛國主義精神的不朽之作中,摹仿與象征的手段,真可謂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揮灑自如。 通過以上許多音樂作品,我們可以了解到:音樂的“造型”功能不同于其它藝術(shù)形式的的造型。而是利用視聽覺的“通感”這一基礎(chǔ),利用摹仿與象征這一手段給予人們形象化的聯(lián)想。音樂的造型性是為表現(xiàn)性服務(wù)的,擬人落腳于人,借景依附于情,盡可能通過生動活潑的形象把人們帶入藝術(shù)境界,去感受它的美,它的真情實感。這就是音樂造型的意義之所在。 評:高中音樂欣賞課《摹仿與象征》----廈門一中連天籌 長于抒情的音樂如何“論理”,如何“狀物”,既是音樂欣賞教材的重點,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王佑杰老師的《摹仿方與象征》一課,對此進行有益的深入的探索,突破了“純理論教學”的舊模式,給了人們有益的啟示?!赌》屡c象征》一課,不僅準確地揭示了音樂“論理”與“狀物”的手段和特征,而且以大量的,生動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從大量不同題材的古今中外名曲中,獲得深刻的體驗,并受到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得到美的熏陶。 王佑杰老師擅長于將音樂理論形象化,將音樂史,名家名曲,樂器的演奏手法和表現(xiàn)力.音樂語言的各要素及音樂情感等熔于一爐,根據(jù)課堂教學需要,從平時所收集的大量資料中選取圖片,音響,影片及各種音樂素材,運用工具軟件,制作多媒體教學軟件,成功地運用于課堂教學。一改過去音樂課單純從聽覺接受音樂知識的傳統(tǒng),形成讓學生多層次,多角度接受知識信息的教學特點,取得課堂教學容量大,圖文并茂,聲像逼真的極佳效果。 高中音樂欣賞課《摹仿與象征》評議小結(jié)----廈門市教育學院普教室/楊建 素質(zhì)教育通過音樂美育方式其具有較特殊的途徑。主要通過樂音,聲響時間的流逝,在人們的大腦中形成綜合思維,作用于美好的綜合意識。學會而具有較高的音樂欣賞的人。在音樂欣賞的綜合思維過程中,可加強拓展發(fā)揮其豐富的想象空間,逐漸形成其綜合創(chuàng)造的能力與思路。 音樂美育是素質(zhì)教育重要途徑之一,是感性與理性完美的統(tǒng)一。多年以來,中學音樂教學以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或堅實的音樂理論基礎(chǔ),潛移默化的發(fā)揮著美育的重要作用,音樂美育的欣賞思維體系在中學音樂教學中仍存在巨大的空白:王佑杰老師在高中以系列講座形式,闡明了音樂的表現(xiàn)方式及在人們思維過程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使學生們掌握了音樂欣賞常的方法,同時,使學生們確定了主導音樂欣賞的思維方向。這無疑在中學教師音樂美育的為概念更向素質(zhì)教育方面靠近了一大步。 王佑杰老師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進行備課與講座,在教學內(nèi)容及總體系理論做了精心的安排??煽闯鏊哂性鷮嵉膶I(yè)功底及孜孜不倦的鉆研精神。在他的努力下,學生們很快的提高音樂欣賞水平并逐步明確了在提高自身素質(zhì)方面所需加強的薄弱部分。這也正是王佑杰老師講座的用心所在及本教案的獨到之處。在提高本地音樂美育教學水平,全面普及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這一講座不失為一個很好而實際的思路借鑒,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教學研究方向。
摘自:《估杰音樂工作室》 在了解了音樂欣賞的特殊性以后,我們得出一個結(jié)論:“音樂表現(xiàn)長于抒情,拙于論理,難于狀物”。但是,在許多音樂作品中,我們卻可以經(jīng)常見到如《二泉映月》《百鳥朝鳳》《在中亞細亞的草原上》等一類形象性很強的標題。這與音樂的表現(xiàn)功能是不是有矛盾呢?音樂能不能描述具體事物,它又是怎樣表現(xiàn)具體事物的呢? 任何一門藝術(shù)都是建立在與它相適應(yīng)的感覺器官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并只能為這一相應(yīng)的感覺器官所接受。如繪畫是視覺藝術(shù),你把一個人的眼睛蒙起來,那他就不能感受到繪畫帶給人的美感。但是,人們發(fā)現(xiàn)不同感官的感受并不是完全絕緣的。某一感官的感受有時會引起另一感官的聯(lián)想與反應(yīng),這就是通感。隨著科學文化的發(fā)展,通感引起人們的日益重視,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廣泛運用。如“冷暖色”---“冷暖”原來是觸覺,“色”則為視覺,但不同的色彩卻能使人引起不同的感受。夏天的夜里,屋里點上一盞綠燈,可使人感到?jīng)隹?;而點上一盞紅燈,卻讓人感到煩躁,悶熱。其實外界的氣溫并沒有變化。人們的不同溫感只不過是色彩引起的心理反應(yīng)。綠色使人想到樹,森林,大海,使人感到?jīng)隹?;紅色使人想到火,太陽,讓人感到酷熱。這種聯(lián)想是建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上的。 音樂雖然不象語言那樣有明確的語義性,但音樂作為一種動態(tài)的聽覺藝術(shù),卻在音符的變化運動之中提供了較之文學,繪畫,戲劇等藝術(shù)形式更為廣泛的聯(lián)想天地。音樂不僅擅長于抒情,而且有時也能借助于某些特殊音響作媒介給予人們的形象聯(lián)想,從而達到“狀物”“論理”的目的。如我現(xiàn)在把一個杯子從高處摔下,發(fā)出了破碎的聲音。那么,杯子摔下與破碎聲成了因果關(guān)系,作為一種信息儲存在大腦里。當事后人們聽到破碎聲時,便能準確無誤地判斷出這是杯子摔下來了。 音樂其實就是利用視聽覺的通感這一基礎(chǔ),通過“摹仿”與“象征類比”的手段來“描繪”具體事物的。這一點我們在聽電影錄音剪輯時就會有明顯的感受.以音樂故事《柴可夫斯基》為例: 雖然我們的眼睛并沒有象在電影院看電影那樣有視覺感受,但錄音里的音響卻能使我們在腦海里勾畫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彼得堡寒冷的冬天,白雪覆蓋著的大街上渺無人煙,只有偶爾走過的幾個哥薩克兵押著被流放的政治犯,周圍的一切似乎都凍結(jié)了…….。 自然界及生活中存在著許多豐富多彩的音響事物運動,為作曲家提供了最原始的素材。作曲者可以對它們進行模擬,加工并以它為媒介給予人們形象聯(lián)想,達到利用音樂造型的目的。 對鳥鳴的摹仿是古今中外許多繪畫性音樂作品中最常聽到的聲音了。如圣桑的《動物狂歡節(jié)》選段--《林中杜鵑》:鋼琴輕柔優(yōu)美的和弦,描繪出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山林,單簧管模擬杜鵑鳥的陣陣啼鳴,令人心曠神怡……。 與該曲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作品還有許多。如中國作品《苗嶺的早晨》:這是一首由口笛獨奏曲改編的小提琴曲,樂曲一開始,悠揚美妙的苗族“飛歌”旋律,一下子把人們帶到春光明媚的苗嶺山寨。接著,小提琴借用二胡的滑指,顫音和笛子的花舌等演奏方法,模擬布谷,鷓鴣,燕子等鳥兒的鳴叫,為我們展示了一幅祖國西南邊疆山清水秀,春意盎然的絢麗多彩的圖景:晨曦漸露,大地蘇醒,百鳥爭鳴,飛歌蕩漾,人們背著背簍上山,開始了一天的勞動生活。 朋友,你體驗過暴風雨嗎?狂風呼嘯,電閃雷鳴……那是一種多么令人驚心動魄的場面。因此,暴風雨成了作曲家們最喜愛的表現(xiàn)題材。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中的暴風雨就是一個成功的典范: 天空烏云密布,大地顯露出暴風雨前可怕的寂靜,群鳥競相逃避,它們的叫聲在山谷中激起一陣陣回響。急速的半音上下行樂句,描繪傾盆而下的暴雨和湖面上洶涌的波濤。大镲模仿電閃,大鼓模仿雷鳴。這一段音樂通過人們與大自然的博斗,象征著人民和侵略者之間的生死斗爭。最后,風暴逐漸過去,雷聲遠去,雨過天晴,鳥鳴再度出現(xiàn),阿爾卑斯山又恢復了原來的恬靜……。 某些機器聲,車輪轉(zhuǎn)動聲也可以成為作曲家的模擬對象。法國作曲家奧涅格的交響詩《太平洋231》在這里作了成功的嘗試:作品以大型交響樂隊演奏的方式,通過和聲,節(jié)奏,配器等方面的精致安排,模擬生活音響,逼真地表現(xiàn)了大型蒸氣機車從起動,加速,勻速,減速直到剎車的運動過程,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 開始,大鈸輕輕地滾奏,發(fā)出低沉而深遠的聲響,好象遠處的鐵軌上橫駕著一具龐然大物。接著,低音提琴伴隨著圓號發(fā)出堅實有力的音響,與弦樂器高把位上的滑音此起彼伏,交相輝映,好象是這頭怪物的呼吸聲。經(jīng)過弦樂和圓號樂器的一陣延長音后,大號半音階上行,發(fā)出一陣強勁而沉重的聲響,表示機車頭已經(jīng)接上負載三百噸貨物的列車,以其巨大的威力徐徐向前挺進。這節(jié)奏越來越快,表現(xiàn)了重載列車正在加速運轉(zhuǎn)。圓號吹出了歡快如歌的旋律,表現(xiàn)出機車(其實是人們)在原野上奔馳時的喜悅心情……。 以上我們所舉的幾個例子都是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與自然界中某些音響的摹仿來狀物的。音樂還可以用象征性的手法來表現(xiàn)事物的勢態(tài),靜態(tài)的有如月光,夜,黎明,沉睡,沉思等;動態(tài)的急馳,流水,海濤,行軍等。 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中那種似動非動的,淡淡的沒有溫感的光色正是月所特有的面目。除了清風,萬籟俱寂的蒼穹,偶爾掠過的一絲云氣,至多是月光下婆娑的樹影和影綽的山形。樂曲表現(xiàn)的情感極其豐富,有冥思苦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克制的沖動和陰暗的預感。連綿不斷的三連音分解和弦的背景上出現(xiàn)深沉的嘆息和悲哀傾訴似的旋律,細膩地表現(xiàn)了作者心弦的波動。 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交響組曲《天方夜譚》中的大海的描繪,則給人一種動的,搖弋的感覺:由弦樂器在低音區(qū)奏出上下流動的波浪形音型,仿佛展現(xiàn)出層層波浪;國王的主題變得那樣的空曠舒展,象大海一望無際,顯得多么遼闊而平靜,似有大船在海面上徐徐航行之感。…..樂聲逐漸高漲起來,一場暴風雨在海上掀起了驚濤駭浪,大海咆哮了,巨浪打在船舷上使人感到驚恐,如同滅頂之災在頃刻之間就會降臨。隨著音樂高潮展現(xiàn)的大海情景,那就任憑我們自由想象了。音樂高潮逐漸過去,似乎風浪不再那樣猛烈了,“辛巴達的航船”又在海上現(xiàn)出,它漸漸揚帆遠去……。 某個國家,某個民族,某個地區(qū),某些時代都會有某些具有民族風格,時代特征的代表性旋律。這些特定的音調(diào)也可以用來象征某些具體形象,具體時代和具體事件。如《義勇軍進行曲》常常被用來象征中華民族,抗日戰(zhàn)爭……;《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常常被用來象征人民軍隊。在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中就有許多這類例子: 在第三樂章《黃河憤》的一開始,引子由竹笛吹出了具有陜北風格的信天游音調(diào),推出了鋼琴演奏的模仿民族器樂的一段明亮的旋律,表現(xiàn)了革命根據(jù)地的天空陽光普照,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第四樂章《保衛(wèi)黃河》的引子用銅管樂器奏出了富有戰(zhàn)斗性的莊嚴的旋律,用《東方紅》這一特定音調(diào)象征著黨中央毛主席發(fā)出了戰(zhàn)斗的號召;當樂曲達到全曲的最高潮時,音樂中出現(xiàn)了《東方紅》的旋律,仿佛中國人民熱情歌頌偉大領(lǐng)袖毛澤東,歌頌毛澤東人民戰(zhàn)爭思想的光輝勝利。尾聲是堅定有力的進行曲風格的音調(diào),它以《東方紅》與《國際歌》《保衛(wèi)黃河》結(jié)合在一起的高昂的旋律,表現(xiàn)了億萬人民在黨和毛主席的領(lǐng)導下奮勇前進,誓將革命進行到底! 利用摹擬與象征的手段來狀物,論理,甚至用來再現(xiàn)重大的歷史事件,戰(zhàn)爭場景;在古今中外的音樂作品中不勝枚舉。如中國古曲《十面埋伏》,《霸王別姬》等。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交響序曲《1812年》可以說是一個典范。 1880年10月,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創(chuàng)建人魯賓斯坦,請柴可夫斯基為莫斯科藝術(shù)工業(yè)博覽會寫首大型樂曲。他提出三個題目供柴可夫斯基選擇:1.博覽會開幕;2.亞歷山大二世加冕25周年;3.救世基督大教堂落成。柴可夫斯基選擇第三個題目,寫成了這首序曲,稱為“為莫斯科救世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禮,為大樂隊而作的一八一二年莊嚴序曲”。 莫斯科救世主基督大教堂是在1812年拿破侖侵俄戰(zhàn)爭中被毀掉的。柴可夫斯基為它的重新落成而寫的這首序曲,是一首專供音樂會演出而寫的序曲。作品以當年俄羅斯人民反抗外來侵略,保衛(wèi)祖國,最后取得偉大勝利的歷史事件為題材,體現(xiàn)了英雄的愛國主義思想。 1812年,拿破侖調(diào)集六十萬大軍侵入俄境,俄軍司令庫圖佐夫采取堅壁清野的戰(zhàn)略,下令撤退居民,燒掉糧食,放棄莫斯科。拿破侖軍隊不適應(yīng)俄國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餓著肚子作戰(zhàn),加上俄軍和游擊隊的有力反擊,終于徹底潰敗,只有二萬人逃回法國,其余全部被殲滅。拿破侖帶著隨從狼狽地逃回法國。俄國人民為這次偉大的反侵略戰(zhàn)爭的勝利而感到無限驕傲和自豪。 為了這部作品在廣場上演出,將一個完整的管弦樂隊和一個軍樂隊組織在一起,并直接用大教堂的群鐘和慶典的禮炮等,結(jié)合樂隊齊奏,使在場的群眾大為激動,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連柴可夫斯基本人都說:“我還不曾感到如此的興奮,獲得如此輝煌的成功”。 樂曲采用奏鳴曲式結(jié)構(gòu)。一開始的序奏,由兩個主題構(gòu)成。第一主題緩慢,莊嚴。這一旋律來自一首宗教歌曲《上帝,拯救你的眾民》,仿佛是俄國人民在苦難當頭祈求上帝保佑。 接著,音樂逐漸加快,音量隨之激增,音樂中仿佛響起了此起彼伏的號角聲和吶喊聲,表現(xiàn)了俄國人民抗敵衛(wèi)國的熱潮在不斷高漲。 序奏的第二個主題,是由木管和法國號吹出騎兵主題,節(jié)拍轉(zhuǎn)為4/4拍子,象征著俄國軍民勇敢地踏上征途,同仇敵愾,憤起抗敵,勇往直前的形象。 序奏結(jié)束后,音樂進入這部作品的呈示部,速度變快成適度的板快,調(diào)式變?yōu)閑小調(diào)。它像旋風一般急促,是對戰(zhàn)斗場面的描繪,戰(zhàn)爭愈發(fā)迫在眉睫,法國軍隊出場。作者采用了法國國歌《馬賽曲》的旋律片斷來象征著法國侵略軍步步逼近。敵軍完全優(yōu)勢,俄軍艱苦鏖戰(zhàn)。接著,音樂同過上行和下行音階的互相對抗,來描寫俄,法兩軍的生死搏斗。 副部有兩個主題,描寫俄羅斯戰(zhàn)士對家鄉(xiāng)的思戀和生活的熱愛。其第一主題(全曲第四主題),在#F調(diào)上甜美的俄羅斯民歌風格的曲調(diào),由第一,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抒情優(yōu)美的旋律,描繪俄羅斯軍民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另一個主題則由木管演奏,表現(xiàn)了俄羅斯人民樂觀,幽默的性格,仿佛是俄羅斯士兵在戰(zhàn)斗的`間隙中歡快地跳舞休息的場景描繪。 樂曲的展開部,以主部主題與《馬賽曲》的音調(diào)交替出現(xiàn),描繪了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場面。 再現(xiàn)部,當主部、副部的兩個主題出現(xiàn)后,樂隊聲勢浩大的音響完全壓倒了《馬賽曲》的音調(diào),法國軍隊望風披靡,一潰千里;俄羅斯軍隊最終取得勝利。 全曲的結(jié)尾,再現(xiàn)了第一主題,這一主題在序奏時表現(xiàn)的是一種無望的祈求;但是當它再現(xiàn)時卻是一種凱旋歸來的輝煌。最后,樂隊奏出了俄羅斯國歌,表現(xiàn)了俄羅斯人民舉國歡騰,慶祝勝利。教堂的鐘聲,震耳欲聾的禮炮聲,歡呼聲交相輝映。樂曲在壯麗,熱烈,沸騰的氣氛中結(jié)束。 在《1812》這部充滿了愛國主義精神的不朽之作中,摹仿與象征的手段,真可謂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揮灑自如。 通過以上許多音樂作品,我們可以了解到:音樂的“造型”功能不同于其它藝術(shù)形式的的造型。而是利用視聽覺的“通感”這一基礎(chǔ),利用摹仿與象征這一手段給予人們形象化的聯(lián)想。音樂的造型性是為表現(xiàn)性服務(wù)的,擬人落腳于人,借景依附于情,盡可能通過生動活潑的形象把人們帶入藝術(shù)境界,去感受它的美,它的真情實感。這就是音樂造型的意義之所在。 評:高中音樂欣賞課《摹仿與象征》----廈門一中連天籌 長于抒情的音樂如何“論理”,如何“狀物”,既是音樂欣賞教材的重點,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王佑杰老師的《摹仿方與象征》一課,對此進行有益的深入的探索,突破了“純理論教學”的舊模式,給了人們有益的啟示?!赌》屡c象征》一課,不僅準確地揭示了音樂“論理”與“狀物”的手段和特征,而且以大量的,生動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從大量不同題材的古今中外名曲中,獲得深刻的體驗,并受到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得到美的熏陶。 王佑杰老師擅長于將音樂理論形象化,將音樂史,名家名曲,樂器的演奏手法和表現(xiàn)力.音樂語言的各要素及音樂情感等熔于一爐,根據(jù)課堂教學需要,從平時所收集的大量資料中選取圖片,音響,影片及各種音樂素材,運用工具軟件,制作多媒體教學軟件,成功地運用于課堂教學。一改過去音樂課單純從聽覺接受音樂知識的傳統(tǒng),形成讓學生多層次,多角度接受知識信息的教學特點,取得課堂教學容量大,圖文并茂,聲像逼真的極佳效果。 高中音樂欣賞課《摹仿與象征》評議小結(jié)----廈門市教育學院普教室/楊建 素質(zhì)教育通過音樂美育方式其具有較特殊的途徑。主要通過樂音,聲響時間的流逝,在人們的大腦中形成綜合思維,作用于美好的綜合意識。學會而具有較高的音樂欣賞的人。在音樂欣賞的綜合思維過程中,可加強拓展發(fā)揮其豐富的想象空間,逐漸形成其綜合創(chuàng)造的能力與思路。 音樂美育是素質(zhì)教育重要途徑之一,是感性與理性完美的統(tǒng)一。多年以來,中學音樂教學以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或堅實的音樂理論基礎(chǔ),潛移默化的發(fā)揮著美育的重要作用,音樂美育的欣賞思維體系在中學音樂教學中仍存在巨大的空白:王佑杰老師在高中以系列講座形式,闡明了音樂的表現(xiàn)方式及在人們思維過程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使學生們掌握了音樂欣賞常的方法,同時,使學生們確定了主導音樂欣賞的思維方向。這無疑在中學教師音樂美育的為概念更向素質(zhì)教育方面靠近了一大步。 王佑杰老師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進行備課與講座,在教學內(nèi)容及總體系理論做了精心的安排??煽闯鏊哂性鷮嵉膶I(yè)功底及孜孜不倦的鉆研精神。在他的努力下,學生們很快的提高音樂欣賞水平并逐步明確了在提高自身素質(zhì)方面所需加強的薄弱部分。這也正是王佑杰老師講座的用心所在及本教案的獨到之處。在提高本地音樂美育教學水平,全面普及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這一講座不失為一個很好而實際的思路借鑒,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教學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