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黨史課 厚植家國情——以“革命音樂文化”大單元教學為例
(二)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做出真實感悟
由于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過炮火連天的戰(zhàn)爭年代,較難理解抗戰(zhàn)時期、長征路上的革命戰(zhàn)士為了國家和人民的解放拋頭顱灑熱血、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更難以體會到千千萬萬革命志士面對艱難困苦時對理想信念的堅守。因此,教師在教授“革命音樂文化”的相關內容時,就需要創(chuàng)設或模擬真實的作品情境讓學生體驗,在欣賞、實踐、體驗后做出真切的感悟和表達。
以欣賞音樂作品《四渡赤水出奇兵》為例,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回顧長征的歷史背景及路線。在播放第一部分音樂時,可以展示川黔滇邊境的險峻地形圖,并用深情的語言向學生介紹:1934年湘江戰(zhàn)役后,中央紅軍兵力僅存三萬余人,可是面對的卻是四十萬裝備精良的強大敵人。在周旋于敵軍的圍追堵截之際,黨中央召開了一次至關重要的會議—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也找到了正確的革命道路,這次會議因此成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導的英明決策下,我軍避敵之長、擊敵之短,周旋于重兵之間,終于變被動為主動,以少勝多,取得了節(jié)節(jié)勝利。在管弦樂渲染的凝重、緊張氛圍中,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模擬的真實情境中。之后,再引領學生以復聽演唱—分析樂譜—體驗歌詞的方式,感受音樂作品第一部分中所表現出紅軍舉步維艱的真實困境。在欣賞作品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時,可以采用對比欣賞的方式,在音樂要素的體驗中塑造真實的情境。其中在第三部分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速度、力度、音色、旋律等音樂本體要素,體驗行軍途中紅軍在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時的悲壯、壓抑、沉悶的心境。(見圖3)接著,通過第四部分音樂速度的加快和男中音自豪的演唱風格,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紅軍戰(zhàn)士以苦為樂的精神和毛主席用兵如神的風采。通過朗讀歌詞、學唱歌曲片段“敵人棄甲丟煙槍,我軍乘勝趕路程,調虎離山襲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使學生感受到在毛主席領導下的我黨我軍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和革命意志。
圖3《四渡赤水出奇兵》第三部分音樂情境分析
(三)依托地方資源,一體化設計
除了教材上提供的經典革命音樂作品外,地方革命音樂文化也是紅色文化教育的有機補充和重要資源。家鄉(xiāng)的音樂文化發(fā)生在學生身邊,音樂中描述的鮮活人物和典型事例都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所以易于學生接受,也更易于學唱和傳承。音樂教師要廣泛搜集在本地區(qū)影響較大的革命歌曲,并據此一體化設計“革命音樂文化”的教學內容。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因地制宜,與學校的政治教研室聯合教研,讓學生在“唱歌曲—講故事—追根源—頌精神”的活動中,豐富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藝術表現力,做到樂于傳承革命意志,大力弘揚偉大民族精神。
筆者所在的山東地區(qū)是革命老區(qū),這里傳唱著當地軍民團結一致、不畏強暴、不屈不撓、英勇抗戰(zhàn)的革命歌曲,像《愿親人早日養(yǎng)好傷》《抗日小調》《三支隊進行曲》等。其中,在鄒平市就流傳著抗戰(zhàn)時期“一馬三司令”的故事,為了更好地宣傳故事中的英雄事跡,也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學唱故事中的歌曲,音樂教研組教師與政治教研組的教師跨學科聯合教研,通過學校“紅扣子社團”團員的講述,使學生深入了解這個發(fā)生在鄒平市的抗日故事。與此同時,在課堂上學唱抗日歌曲《犧牲已到最后關頭》,使學生深刻地理解在民族危亡之際,中國共產黨號召廣大人民群眾組織起來的長白山抗日武裝進行不屈不撓抗爭所具有的偉大意義。
(四)打破傳統(tǒng)課型,多元賦能
在音樂黨史課的實施中,我們立足于課堂,探索用“線下+線上”多種課型展開教學。其中,線下課型主要指常態(tài)化的音樂課堂,還包括音樂活動課、音樂探究課及音樂社團等。例如,在學習“革命音樂文化”這一大單元后,學??梢杂?a href=http://shangwufuwu.com.cn/jihuazongjie/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計劃地開展校園合唱節(jié)活動,以班級合唱隊的形式直觀地進行音樂黨史課探究課型實踐,并規(guī)定“音樂革命文化”主題的歌曲為必選作品。在合唱節(jié)上,學生可以從歌曲的服裝、道具、情境創(chuàng)設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意實踐,更加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學習方式。例如,某班級以《畢業(yè)歌》作為演唱曲目,由班委組成“導演團隊”進行全方位包裝,自發(fā)租來抗戰(zhàn)時期學生的服裝,男生身著黑色中山裝,女生身著淺藍色中式上衣和黑色半身裙子。演唱之前,還加入了情境表演,只見多名學生走在人群中分發(fā)報紙,一位學生站在人群中充滿激情地喊道:“同學們,九一八事變爆發(fā)了,敵人占領了東北,我們不能當亡國奴,我們要走上街頭奮起抵抗,保衛(wèi)國家。”之后進入歌唱環(huán)節(jié),學生會表現得更加投入,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可以說課堂中學唱歌曲的成果又一次得到了升華。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生居家學習已成常態(tài)。長期居家不僅改變了學習環(huán)境,學生的心理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出現自制力差、慵懶、意志消沉、做事無計劃、緊張、焦慮等不良情況,學習效率因此大大降低,這就要求教師緊跟變化探索新形勢下的網絡教學內容。革命音樂作品以其強大的感染力和正能量的歌曲立意,向學生傳達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在網絡音樂黨史課上,教師通過各類應用軟件分享《金蛇狂舞》《憶秦娥·婁山關》《黃河大合唱》等經典作品,并進行實時交流,都是開展網上教學的常見選擇。學生在音樂的聆聽、體驗、感受中,汲取了面對艱難困苦時百折不撓的精神力量,激發(fā)了積極的情感,提高了學習效率,有效緩解了居家學習的不良情緒。另外,通過“名師講師團”平臺向學生宣講“革命時期的音樂作品”也是很好的教學方式??傊?,通過“線下+線上”多種課型的開設,學生在大單元教學中得到了全面的學習和拓展鍛煉。
(五)預設評價,反饋強課
在音樂黨史課大單元教學的研究中,評價也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區(qū)別于以往的教學終結性評價和簡單的“好”“真棒”的表象評價,大單元評價更加重視評價的持續(xù)性和貫穿性,也注重多元主體的參與。從開始確立教學目標起,我們就基于學生現狀、真實需求進行了學情前測,使得確立的學習目標更具有效性。隨后,教師根據學習目標進行了教學評估項目的預設,主要由備課組教師組成評價團隊進行教學過程的評價。聽課之前,根據授課教師的說課環(huán)節(jié),提前設置評價的觀測點,然后如實地進行聽課記錄反饋。課后評價則由學生和教師共同完成。學生需要根據課前發(fā)放的自我評價表,在課程結束后對自己的課堂掌握情況做出評估。然后評課小組將師生的評價進行整體匯總,針對性地找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經過反思后,在下次授課時拿出改進方案再次進行實踐。如此,評價便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習目標為統(tǒng)領,實現了評價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