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音樂教育對初中生成長的意義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17 點擊:
摘要:音樂具有啟智、怡情、益志、美德、養(yǎng)性等功能;初中學段的音樂教育要服務于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一生成長,要反映義務教育的基礎性、發(fā)展性和普及性的一般特性。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有兩大方面:一是重視師生互動、倡導平等的師生關系,關注學生審美體驗、審美能力的生長,實施個性化的差異性教學;另一方面是課程目標規(guī)定性與伸縮性的統(tǒng)一,課程內容基本性與地方性的統(tǒng)一,教學評價發(fā)展性與鑒別性的統(tǒng)一。經過初步實踐,提出了運作音樂課程標準所需要的共生型師生關系,充滿活力的開放式氛圍,生成音樂生命力的發(fā)展性課堂教學。
關鍵詞:音樂功能;初中教育;生命意義;音樂課程中圖
一、音樂的一般生命價值音樂之于人猶如食物之于人,這在當代生活中更是如此。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音樂對于人至少具有以下功能,即啟智、怡情、益志、美德、養(yǎng)性等成人功能!。所謂啟智功能,即音樂在人的發(fā)展成長過程中具備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能力之功效。甚至在個體生命的最早期―――胎兒期,胎兒(未完成意義上的人)很早就能對包括音樂在內的聲音刺激作出反應并有所記憶,這是胎兒生命活力的重要部分,胎兒的這種能力也正是胎教的重要根據。從已有的一些研究來看,音樂欣賞對開發(fā)人的智力特別是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難怪大文豪雨果說:音符是開啟人類智慧寶庫三把鑰匙中的一把。所謂怡情功能是指音樂對于人的情緒、情感、情操具有內在影響從而能產生不同的作用,不同音調的音樂可激起人不同的情緒。據說古希臘人以為:2調和藹、3調熱烈、4調安定、5調淫蕩、調浮躁、,調昂揚、6調悲哀等,亞里斯多德最喜歡2調,認為2調最宜于陶冶青年的品格;據國外有關資料,認為人們對音調比較一致的認識是:2調純潔、果敢、剛毅、虔誠,3調熱烈,4調安定,5調柔和豐富、熱情、和悅、陰沉、悲哀、神秘,&調真摯、平靜、諧趣、憂愁或喜悅,,調自信、希望、柔情、傷感,6調勇敢、豪爽、驕傲、悲哀、恬靜。7!8音樂可以誘發(fā)人的內在情感,通過積極的感情內涵作用于人的情感,進而養(yǎng)成高尚的情操,而格調低下、趣味庸俗的音樂對人的精神生活則易產生消極影響和腐蝕作用。益志功能即指音樂對于激發(fā)、鍛煉人的意志具有積極意義。像《國際歌》、《國歌》等對于激發(fā)工人、戰(zhàn)士的革命精神和戰(zhàn)斗意志都曾并還在發(fā)揮巨大的作用,《團歌》、《少先隊歌》對于青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革命意志等一直都產生積極影響。音樂的美德功能即音樂對于人們良好品德的形成所固有的影響。在中國古代,包括音樂在內的樂是儒家六藝的重要內容,先秦儒家常把仁、善、美融為一體,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在古希臘,設置音樂課的目的是陶冶公民的心靈,因為正如柏拉圖所說:“節(jié)奏和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深入心靈的最深處”。音樂的養(yǎng)性功能指音樂對于良好性情、氣質的形成豐富具有的助長效應。人的氣質雖然帶有很大的先天性,但后天因素包括音樂的長期熏染都能賦予氣質新的內涵,這對人的整體精神面貌的活力、魅力都會成就非凡意味。是否由于音樂的以上內在功能,因此音樂及其教育就歷來被有識之士及歷代統(tǒng)治者所重視,這可以進一步探討,但重視的事實卻不可否認。這里,筆者所要強調的是音樂對于豐富生命的內在價值,即在人的生命全程中的功用,如果外推之,則是音樂通過完善人的素質進而對于提升國民、民族素質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在個體與社會之間,個體的多元素質是通過德、智、體、美激發(fā)而培養(yǎng)形成的,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社會則以學校的特定形式去培養(yǎng)不同規(guī)格的人,音樂就以美育的形態(tài)對人的生命產生不可低估、厚重而深遠的影響了。
二、音樂教育之于初中生的成長意義初中生即一般意義上的少年人,少年期是個體生命全程發(fā)展中的重要階段。心理學一般都認為,少年期是從童年向青年過渡的時期,是半兒童半成人,是半幼稚半成熟的過渡期。有的心理學家還認為少年青春期是人生的危機期,因而是教育上的危險期。盡管我們不盡同意這一觀點,但少年初中生確實面臨許多新的矛盾,存在大量的新困擾,教育如果不適當確也容易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從人的生長角度上來看音樂教育,在初中生一般發(fā)展的背景里來探討音樂教育,音樂課究竟能夠帶給學生哪些東西、音樂課應該賦予學生什么樣的真義呢?這里,明確義務教育在初中階段的根本要求是很必要的。義務教育即國民基礎教育,它的一般特性是基礎性、發(fā)展性及普及性,最根本的特性則是法律義務性和國家強制性7(8。從教師的角度而言,基礎性、發(fā)展性及普及性是在教育教學學習活動過程中特別要把握好的,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初中音樂課的要求,才能為初中生的人生成長提供合乎真義的服務,如此才可能真正完成好音樂課在初中義務教育階段里的特定使命。依筆者看來,落實以下音樂課任務對于協(xié)同完成初中階段音樂教育對于初中生成長的義務教育是要點,這也是形成積極意義的重點。
其一,音樂課應當能夠服務于初中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我們的永恒追求,作為美育的音樂教育應當不辱使命。當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既專業(yè)又綜合,學校要培養(yǎng)人才但基礎是培養(yǎng)人。作為承上啟下的初中階段,教育首先要幫助學生在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成為合格公民的道路上打下良好基礎,音樂課應從中去定位,此亦為基礎性特性使然。
其二,音樂課應當也能夠服務于初中生一生成長的需要。在人的一生中,少年初中時期可能產生較多的轉折點,義務教育階段三年的初中音樂課既應當為學生下一步的發(fā)展著想,也應該為學生下幾步的發(fā)展考慮,為其成人、成才服務,進而為造就高素質的國民盡本分責任。這也是發(fā)展性特點所要求的。
其三,音樂課應當為全體學生服務。如果搞得只有少數(shù)學生喜愛、多數(shù)學生厭煩的狀態(tài),這樣的音樂課從何談得上面向全體學生這一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呢?其實,好的音樂是學生人人都可以喜愛的也都能夠喜愛的,作為充滿成長生機的少年初中生,誰會無緣由地去討厭音樂、不去品味極富人性的音樂呢?做好這方面的事不也正是普及性所要求的嗎?依此看來,音樂教育對于少年初中生的成長意義至少也就有基礎性、發(fā)展性、普及性的一般要求,具體內容就讓我們聯(lián)系當今的音樂課改去好好把握一番吧。
三、達成初中音樂課意義的初步嘗試!、對音樂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的初步梳理。就筆者看來,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有如下要點及特點,人的因素至關重要,從這點看,第一,重視師生的互動,提倡平等的師生關系。《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課程標準》強調學生這一主體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教師應當尊重并發(fā)展他們的自主性與主動性,為學生喜愛音樂、學習并享受音樂奠定基礎。傳統(tǒng)的教學忽視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容易成為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媒體?!毒V要》及《標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總的是教師要成為學生成長的促進者,平等積極對話互動是音樂教學實踐的活化條件。第二,關注學生音樂審美體驗、審美能力的持續(xù)生長。音樂課程從觀念、目標、內容、方法到評定都應突顯學生的審美情感體驗和審美能力的發(fā)展,要從活生生的人格意義上去運作課程,要能體現(xiàn)學生主體對音樂的感受、欣賞、表現(xiàn)、創(chuàng)造、共生等活力。第三,倡導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差異性教學。主體性必然伴隨個性化,尊重主體性必然尊重差異性。從不同學生的音樂實質出發(fā),在基本達成課程目標的基礎上,應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并做到學生群體的合作共生。如此,音樂實踐才能內在地體現(xiàn)基礎性、主體性這一素質教育在初中學段的要求。人的因素重要,但人不是孤立的。因此,在音樂課程及其運作中,必然在一系列的事理上有所要求,音樂課程標準也不例外,這方面的要點、特點如下。第一,課程目標的規(guī)定性與伸縮性統(tǒng)一。義務教育有其基本質量規(guī)格,初中學段的音樂課程有其基本的目標規(guī)定,這在課程的情感、價值觀、過程方法及知識技能等層面都有較規(guī)范化的要求。但這一規(guī)范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重視考慮學生所處文化生態(tài)的差異給學生發(fā)展所產生的可能影響,允許教學的適當靈活把握,以利學生的優(yōu)化成長。第二,課程內容的基本性與地方性統(tǒng)一。為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上不能沒有基本的一致,不論選用何種教材,要保證教學在想象、鑒賞、表現(xiàn)、創(chuàng)造等內在品質方面促進學生生長、發(fā)展。當然,選用了不同教材,再加上課程資源的地方開發(fā),課程內容自然具有地方化色彩,從某些意義上講,地方性是要有所加強的,我國音樂的地方性太有特色了。第三,教學及其評價的發(fā)展性與鑒別性統(tǒng)一。傳統(tǒng)課程為考試而教而學特點明顯,分數(shù)的意義窄化了。音樂教學及其評價本應當為發(fā)展學生的音樂素質服務,相關方法也自然是充滿生氣、活潑多樣的。享受音樂的提出即很確切地告訴我們這一點。鑒別當然也是評價的固有功能,教學也需要進行鑒別,但鑒別不是壓抑教學,不應當成為師生共生音樂的障礙,應當為學生的一般發(fā)展與特殊成長服務,否則就異化了教育對人的生成意義,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就在于使人成為人,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既有社會性又有個體性的活力人。運作音樂課程標準的點滴體會筆者所在的學校初一已啟用課程標準,使用新教材。初二、初三仍沿用舊教材。但從三年前,筆者就開始了“開放、自主、合作”的教學改革探索,課程標準頒發(fā)后,筆者將有關的新觀點、新理念、新思維融入這一教改課題中,在教學實踐中努力體現(xiàn)學生為本的主體性思想,遵循教師為學生成長服務的原則,從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共生型師生關系入手,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形成優(yōu)雅的音樂氛圍為背景,促進音樂在學生精神世界里生長。%!&突破點: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共生型師生關系。本人兼任初一班主任,牢記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學習的主體。教育、教學注重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自主性,鼓勵、贊揚他們的創(chuàng)造、求新表現(xiàn),以朋友式老師的態(tài)度關心學生的學習、鍛煉、活動、家庭關系、人際交往等,積極幫助并引導學生合作地分析解決以上各方面存在的問題。與學生交朋友、撰寫教育教學隨筆、促成學生學習互助、幫“差生”找優(yōu)點、尋求家長的積極合作,等等。這些為日常的教育、教學提供了積極的人際氛圍,本身也是促進性的育人活動。%$&背景:形成優(yōu)雅活力的音樂氛圍。學習音樂決不能僅靠音樂課,起碼在校園里應該有充滿活力的音樂氛圍,因此,筆者發(fā)動學生通過廣播、墻報、宣傳欄等工具,采取宣揚音樂知識、播放優(yōu)雅音樂、開展興趣小組活動、推薦學生參加校外有關活動、培養(yǎng)音樂骨干等形式,全校享受音樂、學習音樂、欣賞音樂、運用音樂、表現(xiàn)音樂的氛圍健康地初步形成。中心環(huán)節(jié):探索生成學生音樂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這也是踐行“開放、自主、合作”教改課題的主渠道。
三年時間促成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幫助他們具備初步的感悟音樂、表現(xiàn)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的能力是可能的,音樂情感、音樂綜合能力的初步形成是音樂生命力生成的要點與標志。故此,一是弄清學習目標,既讓學生了解音樂課的總目標,又讓學生明白音樂課的階段性目標,還使學生明確每節(jié)課的小目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得到保證;二是優(yōu)化教學內容、活化教學方法。圍繞教學、學習目標,將本人及學生的設想與教材內容融合起來,保證學生學得會,學得有積極性,學得有意義;方法上除遵循綜合―――分析―――綜合的講授思路外,通過教師提問、組織討論、學生設問、小組競賽、自主作業(yè)、學生自學、游戲、繪畫等方式,激發(fā)學習熱情、興趣,也通過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及示范、練習、才能展示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感受、表現(xiàn)、創(chuàng)造音樂的能力。三是教學、學習評價的發(fā)展化。評價是反饋,是強化,更應當成為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因素,音樂不作為升學考的課程,這不能成為放松評價或僵化評價的理由,恰恰可利用這相對輕松的環(huán)境發(fā)展學生的音樂活力和一般人格魅力。筆者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平時的音樂表現(xiàn)活動,在評價方式上采用師評、自評、互評相結合,從多方面鼓勵學生并將之納入學期評定中,淡化鑒別意識,關注學生音樂能力和音樂意向的相對發(fā)展,也關注音樂對學生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客觀考查與主觀考核相結合,根據目標、結合實效、以發(fā)展的視線評價學生,效果較好且富有生氣。
四是運用各種形式(手勢、律動、色塊、線條、繪畫等)對所聆聽的音樂作出各種反映,用簡單的語言或適當?shù)姆绞矫枋鲎约盒蕾p音樂后的聯(lián)想與體會,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感受、鑒賞音樂的能力。
五是在學生的座位安排上走出秧田式的格局,便于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也便于老師能和學生融為一體,更好地與大家進行交流,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對教學進行調控。
六是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學習情境,形成合作與競爭并存的愉快氛圍,在融洽的教學氣氛中形成開放、自主、合作的教學活動局面。由于嘗試還是初步的,還有些想法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沒能很好實現(xiàn),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可能片面或有誤,對新教材的領會及課程整體運作難免有探索色彩,所談體會是粗淺的,敬請同行專家賜教。
目前的教育環(huán)境下,教師應重點培養(yǎng)以下幾種基本素質:!具備良好的師德。師德的實質就是教育事業(yè)的“業(yè)”字;師德的體現(xiàn)就是對教育事業(yè)及其社會地位的認同、情感和行動。"具有現(xiàn)代教育觀念。具備學高為師的業(yè)務素質。$教學監(jiān)控能力強。所謂教學監(jiān)控能力是指教師為了保證教學成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jié)的能力。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批判精神。&有強烈的教研教改意識。提高素質的途徑有:自學、函授、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參與教研教改、撰寫論文等等。"充分發(fā)揮教師進修學校的職能,將教師繼續(xù)教育與不斷發(fā)生變化的社會和教育緊密地結合起來。加強師資培訓體制改革,確立師資培訓目標,整體規(guī)劃教師培訓,更新陳舊的培訓教材內容、培訓方法,設立教師培訓計劃課程。教育部門和學校領導應該為教師的學習、培訓、教改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并給予參加者助學金等優(yōu)惠和支持,加強制度保證。只有通過培訓和實踐,才能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yǎng),從整體上轉變教師的學生觀、教育觀、道德觀等,造就一支有開拓、開放精神、善于組織新型的課堂教學、善于交流合作、具有科研素質的生物教師課程改革實踐隊伍。(在學生方面,對于懶惰的學生,教師要正面教育,積極引導,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集體心理氣候,使他們產生歸屬心理。要找到學生厭學的直接原因,是基礎差,還是學習習慣差,或者是教師方面的原因。對學習冷漠者,可通過增加其心理壓力,喚起緊迫感,提出階段目標,嚴格要求。對學習習慣差者,則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歧視差生,摘下教師的“面具”,和學生交朋友,了解學生的思想,適時進行情感教育;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習動機;樹立新的教育觀念,改善自身的教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溫碧紅 龍巖師專學報)
關鍵詞:音樂功能;初中教育;生命意義;音樂課程中圖
一、音樂的一般生命價值音樂之于人猶如食物之于人,這在當代生活中更是如此。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音樂對于人至少具有以下功能,即啟智、怡情、益志、美德、養(yǎng)性等成人功能!。所謂啟智功能,即音樂在人的發(fā)展成長過程中具備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能力之功效。甚至在個體生命的最早期―――胎兒期,胎兒(未完成意義上的人)很早就能對包括音樂在內的聲音刺激作出反應并有所記憶,這是胎兒生命活力的重要部分,胎兒的這種能力也正是胎教的重要根據。從已有的一些研究來看,音樂欣賞對開發(fā)人的智力特別是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難怪大文豪雨果說:音符是開啟人類智慧寶庫三把鑰匙中的一把。所謂怡情功能是指音樂對于人的情緒、情感、情操具有內在影響從而能產生不同的作用,不同音調的音樂可激起人不同的情緒。據說古希臘人以為:2調和藹、3調熱烈、4調安定、5調淫蕩、調浮躁、,調昂揚、6調悲哀等,亞里斯多德最喜歡2調,認為2調最宜于陶冶青年的品格;據國外有關資料,認為人們對音調比較一致的認識是:2調純潔、果敢、剛毅、虔誠,3調熱烈,4調安定,5調柔和豐富、熱情、和悅、陰沉、悲哀、神秘,&調真摯、平靜、諧趣、憂愁或喜悅,,調自信、希望、柔情、傷感,6調勇敢、豪爽、驕傲、悲哀、恬靜。7!8音樂可以誘發(fā)人的內在情感,通過積極的感情內涵作用于人的情感,進而養(yǎng)成高尚的情操,而格調低下、趣味庸俗的音樂對人的精神生活則易產生消極影響和腐蝕作用。益志功能即指音樂對于激發(fā)、鍛煉人的意志具有積極意義。像《國際歌》、《國歌》等對于激發(fā)工人、戰(zhàn)士的革命精神和戰(zhàn)斗意志都曾并還在發(fā)揮巨大的作用,《團歌》、《少先隊歌》對于青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革命意志等一直都產生積極影響。音樂的美德功能即音樂對于人們良好品德的形成所固有的影響。在中國古代,包括音樂在內的樂是儒家六藝的重要內容,先秦儒家常把仁、善、美融為一體,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在古希臘,設置音樂課的目的是陶冶公民的心靈,因為正如柏拉圖所說:“節(jié)奏和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深入心靈的最深處”。音樂的養(yǎng)性功能指音樂對于良好性情、氣質的形成豐富具有的助長效應。人的氣質雖然帶有很大的先天性,但后天因素包括音樂的長期熏染都能賦予氣質新的內涵,這對人的整體精神面貌的活力、魅力都會成就非凡意味。是否由于音樂的以上內在功能,因此音樂及其教育就歷來被有識之士及歷代統(tǒng)治者所重視,這可以進一步探討,但重視的事實卻不可否認。這里,筆者所要強調的是音樂對于豐富生命的內在價值,即在人的生命全程中的功用,如果外推之,則是音樂通過完善人的素質進而對于提升國民、民族素質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在個體與社會之間,個體的多元素質是通過德、智、體、美激發(fā)而培養(yǎng)形成的,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社會則以學校的特定形式去培養(yǎng)不同規(guī)格的人,音樂就以美育的形態(tài)對人的生命產生不可低估、厚重而深遠的影響了。
二、音樂教育之于初中生的成長意義初中生即一般意義上的少年人,少年期是個體生命全程發(fā)展中的重要階段。心理學一般都認為,少年期是從童年向青年過渡的時期,是半兒童半成人,是半幼稚半成熟的過渡期。有的心理學家還認為少年青春期是人生的危機期,因而是教育上的危險期。盡管我們不盡同意這一觀點,但少年初中生確實面臨許多新的矛盾,存在大量的新困擾,教育如果不適當確也容易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從人的生長角度上來看音樂教育,在初中生一般發(fā)展的背景里來探討音樂教育,音樂課究竟能夠帶給學生哪些東西、音樂課應該賦予學生什么樣的真義呢?這里,明確義務教育在初中階段的根本要求是很必要的。義務教育即國民基礎教育,它的一般特性是基礎性、發(fā)展性及普及性,最根本的特性則是法律義務性和國家強制性7(8。從教師的角度而言,基礎性、發(fā)展性及普及性是在教育教學學習活動過程中特別要把握好的,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初中音樂課的要求,才能為初中生的人生成長提供合乎真義的服務,如此才可能真正完成好音樂課在初中義務教育階段里的特定使命。依筆者看來,落實以下音樂課任務對于協(xié)同完成初中階段音樂教育對于初中生成長的義務教育是要點,這也是形成積極意義的重點。
其一,音樂課應當能夠服務于初中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我們的永恒追求,作為美育的音樂教育應當不辱使命。當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既專業(yè)又綜合,學校要培養(yǎng)人才但基礎是培養(yǎng)人。作為承上啟下的初中階段,教育首先要幫助學生在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成為合格公民的道路上打下良好基礎,音樂課應從中去定位,此亦為基礎性特性使然。
其二,音樂課應當也能夠服務于初中生一生成長的需要。在人的一生中,少年初中時期可能產生較多的轉折點,義務教育階段三年的初中音樂課既應當為學生下一步的發(fā)展著想,也應該為學生下幾步的發(fā)展考慮,為其成人、成才服務,進而為造就高素質的國民盡本分責任。這也是發(fā)展性特點所要求的。
其三,音樂課應當為全體學生服務。如果搞得只有少數(shù)學生喜愛、多數(shù)學生厭煩的狀態(tài),這樣的音樂課從何談得上面向全體學生這一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呢?其實,好的音樂是學生人人都可以喜愛的也都能夠喜愛的,作為充滿成長生機的少年初中生,誰會無緣由地去討厭音樂、不去品味極富人性的音樂呢?做好這方面的事不也正是普及性所要求的嗎?依此看來,音樂教育對于少年初中生的成長意義至少也就有基礎性、發(fā)展性、普及性的一般要求,具體內容就讓我們聯(lián)系當今的音樂課改去好好把握一番吧。
三、達成初中音樂課意義的初步嘗試!、對音樂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的初步梳理。就筆者看來,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有如下要點及特點,人的因素至關重要,從這點看,第一,重視師生的互動,提倡平等的師生關系。《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課程標準》強調學生這一主體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教師應當尊重并發(fā)展他們的自主性與主動性,為學生喜愛音樂、學習并享受音樂奠定基礎。傳統(tǒng)的教學忽視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容易成為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媒體?!毒V要》及《標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總的是教師要成為學生成長的促進者,平等積極對話互動是音樂教學實踐的活化條件。第二,關注學生音樂審美體驗、審美能力的持續(xù)生長。音樂課程從觀念、目標、內容、方法到評定都應突顯學生的審美情感體驗和審美能力的發(fā)展,要從活生生的人格意義上去運作課程,要能體現(xiàn)學生主體對音樂的感受、欣賞、表現(xiàn)、創(chuàng)造、共生等活力。第三,倡導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差異性教學。主體性必然伴隨個性化,尊重主體性必然尊重差異性。從不同學生的音樂實質出發(fā),在基本達成課程目標的基礎上,應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并做到學生群體的合作共生。如此,音樂實踐才能內在地體現(xiàn)基礎性、主體性這一素質教育在初中學段的要求。人的因素重要,但人不是孤立的。因此,在音樂課程及其運作中,必然在一系列的事理上有所要求,音樂課程標準也不例外,這方面的要點、特點如下。第一,課程目標的規(guī)定性與伸縮性統(tǒng)一。義務教育有其基本質量規(guī)格,初中學段的音樂課程有其基本的目標規(guī)定,這在課程的情感、價值觀、過程方法及知識技能等層面都有較規(guī)范化的要求。但這一規(guī)范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重視考慮學生所處文化生態(tài)的差異給學生發(fā)展所產生的可能影響,允許教學的適當靈活把握,以利學生的優(yōu)化成長。第二,課程內容的基本性與地方性統(tǒng)一。為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上不能沒有基本的一致,不論選用何種教材,要保證教學在想象、鑒賞、表現(xiàn)、創(chuàng)造等內在品質方面促進學生生長、發(fā)展。當然,選用了不同教材,再加上課程資源的地方開發(fā),課程內容自然具有地方化色彩,從某些意義上講,地方性是要有所加強的,我國音樂的地方性太有特色了。第三,教學及其評價的發(fā)展性與鑒別性統(tǒng)一。傳統(tǒng)課程為考試而教而學特點明顯,分數(shù)的意義窄化了。音樂教學及其評價本應當為發(fā)展學生的音樂素質服務,相關方法也自然是充滿生氣、活潑多樣的。享受音樂的提出即很確切地告訴我們這一點。鑒別當然也是評價的固有功能,教學也需要進行鑒別,但鑒別不是壓抑教學,不應當成為師生共生音樂的障礙,應當為學生的一般發(fā)展與特殊成長服務,否則就異化了教育對人的生成意義,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就在于使人成為人,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既有社會性又有個體性的活力人。運作音樂課程標準的點滴體會筆者所在的學校初一已啟用課程標準,使用新教材。初二、初三仍沿用舊教材。但從三年前,筆者就開始了“開放、自主、合作”的教學改革探索,課程標準頒發(fā)后,筆者將有關的新觀點、新理念、新思維融入這一教改課題中,在教學實踐中努力體現(xiàn)學生為本的主體性思想,遵循教師為學生成長服務的原則,從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共生型師生關系入手,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形成優(yōu)雅的音樂氛圍為背景,促進音樂在學生精神世界里生長。%!&突破點: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共生型師生關系。本人兼任初一班主任,牢記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學習的主體。教育、教學注重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自主性,鼓勵、贊揚他們的創(chuàng)造、求新表現(xiàn),以朋友式老師的態(tài)度關心學生的學習、鍛煉、活動、家庭關系、人際交往等,積極幫助并引導學生合作地分析解決以上各方面存在的問題。與學生交朋友、撰寫教育教學隨筆、促成學生學習互助、幫“差生”找優(yōu)點、尋求家長的積極合作,等等。這些為日常的教育、教學提供了積極的人際氛圍,本身也是促進性的育人活動。%$&背景:形成優(yōu)雅活力的音樂氛圍。學習音樂決不能僅靠音樂課,起碼在校園里應該有充滿活力的音樂氛圍,因此,筆者發(fā)動學生通過廣播、墻報、宣傳欄等工具,采取宣揚音樂知識、播放優(yōu)雅音樂、開展興趣小組活動、推薦學生參加校外有關活動、培養(yǎng)音樂骨干等形式,全校享受音樂、學習音樂、欣賞音樂、運用音樂、表現(xiàn)音樂的氛圍健康地初步形成。中心環(huán)節(jié):探索生成學生音樂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這也是踐行“開放、自主、合作”教改課題的主渠道。
三年時間促成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幫助他們具備初步的感悟音樂、表現(xiàn)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的能力是可能的,音樂情感、音樂綜合能力的初步形成是音樂生命力生成的要點與標志。故此,一是弄清學習目標,既讓學生了解音樂課的總目標,又讓學生明白音樂課的階段性目標,還使學生明確每節(jié)課的小目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得到保證;二是優(yōu)化教學內容、活化教學方法。圍繞教學、學習目標,將本人及學生的設想與教材內容融合起來,保證學生學得會,學得有積極性,學得有意義;方法上除遵循綜合―――分析―――綜合的講授思路外,通過教師提問、組織討論、學生設問、小組競賽、自主作業(yè)、學生自學、游戲、繪畫等方式,激發(fā)學習熱情、興趣,也通過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及示范、練習、才能展示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感受、表現(xiàn)、創(chuàng)造音樂的能力。三是教學、學習評價的發(fā)展化。評價是反饋,是強化,更應當成為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因素,音樂不作為升學考的課程,這不能成為放松評價或僵化評價的理由,恰恰可利用這相對輕松的環(huán)境發(fā)展學生的音樂活力和一般人格魅力。筆者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平時的音樂表現(xiàn)活動,在評價方式上采用師評、自評、互評相結合,從多方面鼓勵學生并將之納入學期評定中,淡化鑒別意識,關注學生音樂能力和音樂意向的相對發(fā)展,也關注音樂對學生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客觀考查與主觀考核相結合,根據目標、結合實效、以發(fā)展的視線評價學生,效果較好且富有生氣。
四是運用各種形式(手勢、律動、色塊、線條、繪畫等)對所聆聽的音樂作出各種反映,用簡單的語言或適當?shù)姆绞矫枋鲎约盒蕾p音樂后的聯(lián)想與體會,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感受、鑒賞音樂的能力。
五是在學生的座位安排上走出秧田式的格局,便于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也便于老師能和學生融為一體,更好地與大家進行交流,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對教學進行調控。
六是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學習情境,形成合作與競爭并存的愉快氛圍,在融洽的教學氣氛中形成開放、自主、合作的教學活動局面。由于嘗試還是初步的,還有些想法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沒能很好實現(xiàn),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可能片面或有誤,對新教材的領會及課程整體運作難免有探索色彩,所談體會是粗淺的,敬請同行專家賜教。
目前的教育環(huán)境下,教師應重點培養(yǎng)以下幾種基本素質:!具備良好的師德。師德的實質就是教育事業(yè)的“業(yè)”字;師德的體現(xiàn)就是對教育事業(yè)及其社會地位的認同、情感和行動。"具有現(xiàn)代教育觀念。具備學高為師的業(yè)務素質。$教學監(jiān)控能力強。所謂教學監(jiān)控能力是指教師為了保證教學成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jié)的能力。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批判精神。&有強烈的教研教改意識。提高素質的途徑有:自學、函授、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參與教研教改、撰寫論文等等。"充分發(fā)揮教師進修學校的職能,將教師繼續(xù)教育與不斷發(fā)生變化的社會和教育緊密地結合起來。加強師資培訓體制改革,確立師資培訓目標,整體規(guī)劃教師培訓,更新陳舊的培訓教材內容、培訓方法,設立教師培訓計劃課程。教育部門和學校領導應該為教師的學習、培訓、教改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并給予參加者助學金等優(yōu)惠和支持,加強制度保證。只有通過培訓和實踐,才能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yǎng),從整體上轉變教師的學生觀、教育觀、道德觀等,造就一支有開拓、開放精神、善于組織新型的課堂教學、善于交流合作、具有科研素質的生物教師課程改革實踐隊伍。(在學生方面,對于懶惰的學生,教師要正面教育,積極引導,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集體心理氣候,使他們產生歸屬心理。要找到學生厭學的直接原因,是基礎差,還是學習習慣差,或者是教師方面的原因。對學習冷漠者,可通過增加其心理壓力,喚起緊迫感,提出階段目標,嚴格要求。對學習習慣差者,則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歧視差生,摘下教師的“面具”,和學生交朋友,了解學生的思想,適時進行情感教育;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習動機;樹立新的教育觀念,改善自身的教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溫碧紅 龍巖師專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