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小學音樂論文 >

淺談小學樂理習得的有效策略——以“力度”教學為例

作者:余姚市東風小學教育集團 潘蕾蕾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24-08-16   點擊:

  (2)延展學習載體

  第一次接觸力度概念后,若后續(xù)沒有相關學習要求,那么音樂教師應該產生體系意識。由于學生最終的學習成果呈現即是教師教學形態(tài)的折射,如何延展教學載體就體現了教師的“體系意識”。對此,教師可以在學生初次接觸力度這一概念后,在接下來的課程中選擇一首歌曲進行實踐。

譜例1《動物說話》

  針對《動物說話》的教學,教師可以如此設計:第一,要求學生用不同的力度來演唱樂句,感受音樂強弱變化帶來的趣味感;第二,讓學生用弱于演唱的聲音來拍手或者跺腳,這樣既可以避免因肢體聲音帶來的嘈雜,又可以進一步感知力度的微妙;第三,讓男生、女生分開演唱,或者分角色演唱,這樣既可以對比男生、女生的音色特點,又可以感受“嘰”和“嘎”的自然聲力度差異。

  對于一個知識點的教學載體的選擇,是需要教師充分運用教學智慧的。在《動物說話》這一課中,教材并沒有對力度做出教學要求,但是作為一名有“體系意識”的教師來說,應該做到善于運用作品,有效鞏固已學知識。

  (3)遷移相關樂理

  學習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它廣泛地存在于知識、技能、態(tài)度和行為規(guī)范的學習中。任何一種學習都要受到學習者已有知識、經驗、技能、態(tài)度等的影響,可以說只要有學習,就會有遷移。遷移是學習的繼續(xù)和鞏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學習的條件,可見學習與遷移不可分割。

  在力度教學中,音樂符號的書寫表達是f、p等,而強弱作為符號出現則是在二年級下學期,如果期間教師沒有任何的教學強化,相信待到二年級學習該符號時,學生對于力度概念的認知將幾乎為零。但仔細翻閱教材后就會發(fā)現,關于強弱的音樂符號標記,在一年級下冊教學內容《布谷》中就已出現。

譜例2《布谷》

  盡管該單元沒有任何關于力度的教學要求,但作為一名具備整合能力的教師,應該把這首作品作為一個很好的載體。原因有三:其一,p為弱的含義首次出現,因此強化首次記憶十分重要,可以為之后的f、p學習進行合理鋪墊。其二,在本首歌曲中出現了四年級教學內容中的“漸弱”,教師可以通過該部分力度變化,深化學生的力度認知,讓他們知道力度不是只有強和弱兩種色彩,且力度之間的轉換是有梯度的。其三,在本首歌曲當中,還出現了音樂速度“漸慢”要求,如果不進行第一步和第二步教學,學生就易出現認知混亂。若以圖示來表示“體系教學”理念,可參見圖3。

圖3

   (二)巧布局—面向全體學生,走向共同進步

  圍棋中的每一枚棋子都是平等的,暫時抑或是局部的勝利都不等于最終的勝利。教學亦如此,面向全體學生是課程標準始終強調的,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教學理念之一。學生最終體現出來的學習差異,除了一部分是由個人能力因素引發(fā)外,教師繁重的工作致使其無暇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也是其因。在每次調研中,我們總能發(fā)現極小部分的“困難戶”、絕大部分的“中堅力量”和一部分“高質骨干”。教師經常會說:花在幾個“困難戶”身上的時間可以提優(yōu)出一群“高質骨干”。面對費時、費力、低收效的困局,教師需要巧布局,下好“三手棋”,這樣共同進步就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1. 先手—下好“提低”大棋

  弈者為奪取勝利,必須在戰(zhàn)斗中取得主動權。為了爭取主動,取得勝利,每下一子都要使對方必應,其為先手。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參照,每個班幾乎都有5—10個“困難戶”,這些學生的共同點是:平時上課“身在神游”,自動屏蔽所有上課內容;復習鞏固時則“刀槍不入”。之所以稱其為“大棋”,是因為這區(qū)區(qū)幾個人會極大地“破壞”班級的平衡,因此下好“提低”大棋意義非凡。

  由于這類學生長期處于班級低水平層次,導致他們體會不到學習的喜悅。事實上,他們比其他學生更需要得到教師的指導,因此教師的“先手”尤為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主動地去適應他們,并且迫使他們應對。比如,針對他們進行分層教學,以此提高他們的課堂習得;對他們的提問方式可以設計得更直白、更淺顯些;可以基于他們的理解能力去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提問,幫助他們獲得更多的成就感,激發(fā)學習的能動性。以“力度”的提問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請你們在書上找一找力度記號;在這首樂曲里,哪幾個樂句需要適當加強力度呢?務必做到教師每走一步,都能引發(fā)他們的回應。

  此外,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個性化評價也尤為有效。“XX成長手冊”是我校的一項特色評價系統,就音樂學科而言,每一項考核內容都有針對性,力求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并形成清晰的形成性評價。一個個小印章,代表了學生的每一次“高光時刻”。這種“高光時刻”可能是一次課堂回答,可能是一次簡單的吹奏表演,也可能是某次上課特別認真、筆記做得及時準確。待學期結束后,沒有一個學生的成長冊上是“雪白”一片,所收獲的學習成果更令他們倍感珍貴。

  2. 本手—建設“擴中”隊伍

  本手意為掌握一般分寸的合乎本分之著手。“本手”的字面意思為本分的一手,常常形容在棋局當下選擇中庸的一手,但中庸并不等同于“平庸”。

  在一個班級中,數量最多的永遠是“中堅力量”。這部分學生的特點是學習努力、成績中庸,各方面能力均衡,可以算是合格的優(yōu)秀學生。一般來說,這部分學生得到教師的關注相對較少,但鑒于他們對學習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可以營造班級濃厚的學習氛圍、提高班級的課堂習得,因此“擴中”建設至關重要。

  由于這部分學生同樣需要表現機會,因此教師可以適當體現學習遷移。比如,在教授歌曲《西風的話》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問題:樂句以mp的力度開始,結尾漸弱,表示一個樂句的結束。除了這樣的書面表達外,你還有其他適合的設計嗎?

譜例3

  很多學生會在第一小節(jié)的第三或第四拍設計一個漸強符號,使樂句起伏得更為豐富。由占比較大的“中堅力量”帶動整個班級的學習激情,最為快速有效。因此,不要讓他們的優(yōu)秀成為教師忽視的理由。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