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樂課程教材《音樂鑒賞》實用新說
摘自:《石巖公學教育網(wǎng)》
《音樂鑒賞》作為普通高中新音樂課程改革實用的必修課教材,以她超前的理念、全新的版本,展示于全體高中師生面前,教材給予了我們的學生無盡的精神財富及寶貴的人文內涵。但作為新教材,也必然會存在一些不盡完善之處。因此作為一線教師,理應站在主人翁的高度,對教材進行科學研判、合理運用、挖掘價值、克服弊端,方能盡到教師的義務和職責?;仡檭赡甑?a href=http://shangwufuwu.com.cn/kegaizhuant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課改歷程,我們既探索其目標、鉆研其內容,探究課改形式下的教學方式方法……我們圍繞新教材所做的付出何止許多許多。下邊就自己在課改實踐過程中如何應用教材及探究教法的粗淺體會、方法與同行們探討、切磋一下。
一、教材潛在的教育因素及凸出的挖掘價值
新音樂課程必修課教材《音樂鑒賞》(下稱教材),是課改實用的一本好教材,其潛在在的教育因素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六個方面:
1.教材強化了對民族音樂的浸透與教育。
2.教材注重了對世界音樂的了解與鑒賞。
3.教材集中了中外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音樂營業(yè)套餐。
4.教材保持了嚴肅、高雅的格調。
5.教材注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及世界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與熏陶。
6.教材注重了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與水平。
從細微處入手,發(fā)現(xiàn)、研討,總結教材的靚點,這對于深掘教材的教育因素,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學生,使他們能在音樂鑒賞天地里遨游,從而提高其文化素養(yǎng)與內涵。無論從培養(yǎng)他們作為一名準大學生還是未來勞動者,其意義都是非同尋常的。學生感到從新教材中受益匪淺,我們的教學也因此而碩果累累。
二、對教材的幾點質疑及相關應對措施
(一)疑點
1.教材的課時量設計有脫離普通高中教學實際之嫌
普通高中高一年段上下兩個學期中差不多各有20個教學周,但并不是全部用來上課,其中,期末復習考試2周,新生入學后軍訓1周,五一、十一長假l周,學期中段考l周,音樂本科目考l周,合起來差不多56周(社會實踐、體檢以及校校歌、國歌等的規(guī)范等活動時間還沒算),也就是說每一學期內音樂課上課的時間只有14-15周,相對上課時數(shù)只有1415節(jié)(每周1節(jié)),上下兩學期只能上2830節(jié)課,那么按教材規(guī)定的34節(jié)的課時量未免牽強,無疑是難以完成的。
2.教材單課時容量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脫離教學實際
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中外作品,有的作品長達十幾分鐘至二十幾分鐘,而且每課都設有二到三支樂曲,課堂上稍不緊湊甚至動作稍不麻利一點,半個鐘就過去了,比如第十五課《貝多芬》一課,欣賞《第二十三鋼琴奏嗚曲》和《第九交響曲》,光是放音樂就要29分鐘。第二十四課《高山流水志家國》中的《廣陵散》和《流水》,音樂凈長25分。第二十九課《冼星?!返摹饵S河大合唱》聽一遍的時間就要30分鐘,由此可見課堂上的時間是多么的緊張,有時我們會自己問自己,40分鐘到底能做什么呢?況且有的作品光靠聽是不行的,比如:對作品的了解、介紹、作者簡介、背景的介紹及作品所涉及的一些相關的音樂事件、音樂故事等也都是必須要搞清楚的,這都需要一定時間。每課之后還有必須的拓展與探究,因此,必要的議、評、論、說等程序又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如同鴨子聽雷般等于沒聽。何況我們都知道,作為鑒賞,有相當?shù)淖髌窙Q不是聽一遍就聽得懂的,否則充其量也只能是皮毛,有“賞”無“鑒”而已。而每生配MP3光盤課后聆聽的作法也未必可取,因為問題清楚地擺著,盡管我們口喊減負,而實際上減負的效果并非那么明顯,加上高考也并沒有加進實在的音樂鑒賞的內容。因此讓學生課后耗時聽曲未必是好辦法。少數(shù)的“先進分子”能做得很好,而多數(shù)學生則屈于“壓力”、“超負”而無奈棄之,也并不符合音樂普遍教育的初衷。
3.教材在板塊設計和章節(jié)計劃方面缺乏系統(tǒng)性與計劃性
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在存在板塊設計不周,章節(jié)計劃無序的現(xiàn)象。其實音樂鑒賞的內容無外乎兩大塊,一塊是中國音樂鑒賞,一塊是外國音樂鑒賞。而中國音樂部分則給人無序之感,比如:第三單元和第四單元結束后,從時間上應處在學期的中間,而中國音樂鑒賞部分還沒有學完,教材卻進入了外國音樂部分,到了學期結束該放假了,外國音樂部分卻又沒有學完,撂在了中間,到了下學期的后半段的第十四單元才算又進入了中國音樂部分,致使中國音樂部分被外國音樂部分隔裂開來,而外國音樂部分又被寒假隔裂開來,按教材順序兩部分均不完整,像這樣編排方式似乎遮掩了教材匱乏音樂史線性(或史志性)的瑕疵,但卻難免給人從東扯到西的感覺。再如教材第一課的第一句話便是“你可知道高山流水的故事……而讓學生聆聽的作品卻是柴柯夫斯基的大作《悲愴》等,滑稽的是,到了教材的后半部的第二十四課卻又才開始聽《流水》,費解之處在于,一是從開始介紹“高山流水”的故事到聆聽其曲間隔太漫長了,二是在第一課《學會聆聽》中,一開始就聽《悲愴》也未免太牽強、超前了。凡此種種都表現(xiàn)出教材在內容及設計方面的瑕疵。
4.教材內容中所選外國經(jīng)典頗多,而民族經(jīng)典甚少
教材列選了大量歐洲十八世紀后的經(jīng)典子樂,這是好的、成功的一面,此舉既讓學生了解到了西方不同音樂時期的音樂的嚴肅、高雅、絢麗恢宏,又使我們的的學生大開了眼界,大長了見識。但相比之下,所列選民族音樂卻經(jīng)典甚少,比如,作為新中國的歌聲,也作為民歌經(jīng)典的郭蘭英、郭頌、王昆、胡松華等老一輩歌唱家演唱的歌曲,比如《我的祖國》、《洪湖水,浪打浪》、《新貨郎》、《贊歌》等。她們的歌聲伴隨了新中國的建立與崛起,也伴隨了一代人的成長。再比如民樂中的經(jīng)典:《春節(jié)序曲》、《春江花月夜》、《梁?!?、《二泉映月》、《江河水》、《戰(zhàn)臺風》、《十面埋伏》、《百鳥朝鳳》、《賽馬》等,以上本土音樂之經(jīng)典均不在教材所選之列。其實想一想,若能挖掘題材,想方設法地讓我們的學生熱愛我們的民族音樂并增強其民族自尊、自信心及自豪感,才是難能可貴的,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二)應對措施
1.根據(jù)教材課時量相對學期內實際授課時數(shù)偏多的問題,教師可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前提下適當調節(jié)。
如本人在作課時計劃時將第四單元《京劇》(2節(jié))和第三十二課《歌劇藝術》(1節(jié))及第三十三課《流行風》(1節(jié))放在最后面作機動動課,理由是京劇和歌劇己超出純音樂藝術的范疇,屬更高級綜合藝術之列,何況在選修課中己專門安排了戲劇的內容。而三十三課《流行風》也因其音樂素材的流行性、風格上與教材內在的清純、嚴肅的格調相悖(尤其是與本土音樂)而放在機動之列。
2.有的單課時無法完成教材內容,教師應開動腦筋,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礎上,重新設計容量并使之最合理化。
方法有:(1)首先保證主要曲目的鑒賞、學習。(2)個別大曲可聆聽主導樂段、個別課時內實在完不成可選擇其中一首或主要片段學習,從而確保課時內整體教學的效果。
3.根據(jù)教材板塊設計不周,章節(jié)計劃無序的問題,教師可在尊重教基礎上酌情調整布局。
如根據(jù)一學年分上下兩個學期的特點,在尊重教材不隨便增刪的前提下,我把教材歸納為兩大塊,即民族音樂部分和世界音樂部分。上學期重點學習民族音樂鑒賞部分,而下學期則重點學習外國音樂鑒賞部分。其中課時計劃的順序是:開始按順序到第七課之后接二十四課,再按順序到三十課之后接三十四課,學期計劃授課15節(jié)。下學期從第五單元第十課按原順序完整上到第十三單元第二十三課,學期計劃授課十四節(jié),內容不夠再用機動教材補充。由此理順板塊,章節(jié)的布局,為學生提供一個較為清晰的學習線索及脈絡。
4.根據(jù)教材所選外國音樂經(jīng)典頗多而民族音樂經(jīng)典甚少的問題,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去留意、發(fā)現(xiàn)瀏覽民族音樂的經(jīng)典作品。
作為教師,充其量權力范圍只能是向學生多作宣傳、推介,告訴我們的學生要知道我們的民族音樂中尚有好多優(yōu)秀的、值得驕傲、自信的經(jīng)典之作。
三、教法探究
研究教法,對教法精益求精可以說是我們每個教師最煞費苦心的事情了,對于講、論、啟、說等諸法已似乎司空見慣,習以為常,每位教師都有一套絕活,在此不必浪費時間。而對于《音樂鑒賞》這門課程的特殊性,則需要對教法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需要把傳統(tǒng)教法加以升華,方能聲效俱佳,成效卓著,這也是課改賦予我們的根本任務之一。因此,在課改實驗中,本人創(chuàng)造出“講”、“評”、“哼”、“涌”、“演”五種教法,供大家參考:
1.“講”。這里說的不是通常的講,而是講故事,很多作品(曲目)背后都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或相關音樂事件,課堂上開展小小故事會活動,發(fā)動學生搜集、整理相關民間故事(或音樂故事)進行演講,這對于挖掘音樂的內在情緒及文化內涵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高山流水》、《孟江女》故事等。
2.“評”。是指人人爭當小小評論家,以評論家的姿態(tài),站在評論家的高度對作品進行評價、論說,此活動既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印象、理解,同時也鍛煉了學生觀察事物、評判事物的能力。如:對德彪西的《大海》的評論,對《黃河大合唱》、《你是這樣的人》的評論等。
3.“哼”。是指教師用哼鳴的方法(如用嗒塔塔、綁綁綁、打嘟嚕、吹口哨等方式)將樂曲的主題或主導樂句哼唱一下,這樣,由于在一部大型作品或和聲性很強的作品中往往主旋律很難分辨,這種哼唱會起到很好的助聽、提示、加深印象的作用。
4.“誦”。“誦”即朗誦,如在26課李淑同的《祖國歌》,30課《憶秦蛾.婁山關》及29課的《黃河之水天上來》中的朗誦等,教師如能有一手朗誦的好功底,無疑也會使我們的學生眼睛一殼,從而更有效地反映作品的思想內容及把握作品的音樂、藝術形象。
5.“演”?!把荨奔幢硌?,是根據(jù)音樂內容、情緒、背景等因素,由學生分小組自編、自導、自演短小課本劇,啞劇等。比如在學習第25課《陽關三疊》,根據(jù)作品當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唐代征招徭役戍關,老死不得回家,離家竟成永別。由學生表演如下小舞臺?。喝宋铮浩拮樱煞?或父母兒子)。地點:村口。時間:某冬日傍晚。道具:行囊。背景:大樹。劇情:丈夫戍關,臨行前妻子(或父母)為其送行,依依惜別,難舍難分。要求:聆聽音樂后表現(xiàn)其愁離別緒。配樂:《陽關三疊》。此項表演對學生理解、表現(xiàn)音樂以及培養(yǎng)其參與意識都是十分成功、恰到好處的。教材中還有很多課文具有這樣表演的題材,像第16課中的《魔王》、《鱒魚》等。
總之,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及深蘊其中的文化內涵,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怎樣在有限的教材中挖掘出無限的寶藏,是我們教師努力的方向,也是課改賦予我們的艱苦而快樂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