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第四課(3教時)《夜晚多美好》
三年級 第四課
上海市閔行區(qū)虹橋中心小學 蔣毛毛
[教學目標]
一、操作
1.聽辨和感受女高音輕巧、明亮、華麗的音色,感受新疆哈薩克族民歌的風格特點。
2.用柔和、優(yōu)美的聲音學唱《夜晚多美好》,從旋律的進行中去感受夜晚的寧靜意境。
3.運用由一個八分音符和兩個十六分音符組合的后十六分節(jié)奏進行創(chuàng)作活動。
4.進行聽音練耳訓練,提高學生聽辨旋律音程的能力。
二、認知
1.了解女高音音色及新疆哈薩克民族民歌的風格特點。
2.初步了解旋律的進行在塑造音樂形象中的作用。
3.認識連音線、圓滑線,認識la,復習鞏固后十六分節(jié)奏,提高聽辨旋律音程的能力。
三、情意
1.通過欣賞哈薩克民歌《瑪依拉》,了解歌手瑪依拉開朗活潑、惹人喜愛的性格,感受樂曲輕盈明快的特點。
2.通過《夜晚多美好》充滿詩情畫意的歌詞、平穩(wěn)流暢的旋律、柔和優(yōu)美的歌聲,讓學生感受安靜夜晚的美好意境。
[課時安排]
本課用3教時完成。
第一教時:欣賞,認識,視唱(一)(用樂器吹奏);
第二教時:歌曲《夜晚多美好》,樂器吹奏,練練三;
第三教時:練練二、四,復習《夜晚多美好》。
[教學設計]
一、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認識連音線、圓滑線;認識la的音位音高。
2.難點:運用后十六分節(jié)奏進行創(chuàng)作活動。
二、突破口
1.通過視唱與學唱歌曲《夜晚多美好》,知道連音線的含義和用法,并唱好1a的音高。
2.將學過的節(jié)奏組成二拍填入空格內(nèi),與×××連接起來拍擊,達到運用和創(chuàng)作的目
的。
三、教學過程
(一)欣賞歌曲《瑪依拉》。
1.聽辨女聲音色,感受新疆哈薩克民歌回旋起伏、高亢嘹亮的特點。
2.通過欣賞歌曲,初步了解哈薩克民族的情況,想象瑪依拉載歌載舞的動人情景。
3.一邊欣賞歌曲一邊觀看教師舞蹈,了解哈薩克民歌的風格特點。
4.最后,在歌聲伴奏下師生共舞。
(二)認識連音線及1a。
1.介紹連音線與圓滑線,區(qū)別它們的不同。
2.認識1a的音位、音高及在五線譜和鍵盤上的位置,并用樂器吹奏l(xiāng)a。
3.視唱、吹奏練習一中第一條,注意呼吸平穩(wěn),唱好長音。
4.視唱練習一第二條,參照書上的插圖,自由選擇舞伴自己學習動作跳《邀請舞》,展示
學習成果。
(三)學唱歌曲《夜晚多美好》。
1.教師范唱歌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讓學生說出歌曲節(jié)拍,講講歌曲表現(xiàn)的意境。
4.用平穩(wěn)安定的情緒,柔和優(yōu)美的聲音學唱歌詞。
5.為樂曲編配動作,感受寧靜夜晚的美好意境。
7.整體表演活動。
教學隨筆 在前幾節(jié)課的基礎上,給學生一個自由發(fā)揮的余地,互相幫助學唱曲譜、吹奏曲譜,既發(fā)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又讓每個同學了解一下自己的學習能力,以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信心。集體表演時要注意互相配合。最后的整體性活動可以采用多種手段,如:電子琴伴奏,打擊樂器伴奏,樂器吹奏,唱得好的同學唱,跳得好的同學跳,讓學生的能力 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
(四)復習鞏固和運用后十六分節(jié)奏。
1.練習由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組成的各種節(jié)奏。
2.講解創(chuàng)作方法。
3.學生創(chuàng)作兩拍節(jié)奏與×連接拍擊,并填入“花瓣”空格中去。
4.用已學過的do、re、mi、fa、s01、la填入節(jié)奏并用樂器奏出旋律,唱出旋律。
(五)聽辨旋律音程《農(nóng)村風光》。
1.唱出每組動物代表的唱名(可以相鄰2個音一組,也可相近4個音一組)。
2.聽出各組唱名的不同點。
3.辨別教師彈奏的是哪一組,并寫上編號。
4.按順序用二分音符寫在五線譜上。
5.用書上的節(jié)奏任意選一種配上唱名唱一唱、拍一拍、玩一玩。
(六)課堂小結(jié)
(七)師生告別,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