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鑒賞整合教學課題研究
摘自:《江蘇省錫山高中》
一、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音樂整合教學:以開發(fā)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情趣、審美觀點為導向,將音樂教學中的各種因素動態(tài)、有機組合,教師根據(jù)目前目標的需要、實際的情況、客觀的規(guī)律進行主動和創(chuàng)新的互動和交互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音樂的興趣,努力提高學生的鑒賞水準、展現(xiàn)學生音樂才華的新興教學思想與操作方式。
玩味:就是讓學生帶著愉快的心情去做、去聽、去唱,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去感受、去陶冶、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巴妗币彩俏覀兠總€人身心自由的需要,是合作精神產生的源泉之一,玩也能另人興奮、另人鼓舞,高中音樂鑒賞應該讓學生以玩味的心態(tài)、嚴謹?shù)膶W習方式、方法以及學習態(tài)度去深入、去了解、去開拓自我的新的音樂領域。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xiàn)狀與研究的價值
卡巴列夫斯基認為:音樂教育不是培養(yǎng)音樂家,首先是培養(yǎng)人。達爾克羅茲認為:“人類的情感是音樂來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體動作表現(xiàn)出來的,在人的身體中包括發(fā)展感受和分析音樂與情感的各種能力。因此,音樂學習的起點不是鋼琴、長笛等樂器,而是人的體態(tài)活動?!边@些音樂教育家所提出的音樂教育理念,符合現(xiàn)代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方向,這也是我們研究的基礎。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音樂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形成中國特有的音樂教育模式是一種趨向,注重個性自由發(fā)展的個性化教學也將成為音樂教學理想的教育形態(tài)。
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
A、片面理解高中音樂鑒賞課程的價值與目標,導致音樂鑒賞教學的非藝術化傾向,其主要表現(xiàn)為:首先關注外在價值(如輔德價值),忽視內在本質(審美價值;)其次,注重非審美體驗(知識、技能),忽視審美體驗(聯(lián)想、想象、創(chuàng)造、情感),最后,注重與其他學科課程教學目標的共性,忽視音樂課教學目標的個性。
B、違背普通音樂鑒賞教學的規(guī)律,導致音樂鑒賞教育的專業(yè)化傾向(生搬硬套大學時代專業(yè)教師的教學模式等等),音樂知識呈條塊狀分割,枯燥干巴,封閉單一(教學內容、目標更多關注音樂本身,忽視與其他藝術及學科的內在聯(lián)系),與音樂本身的特點(創(chuàng)造性、生動性)相悖,形式上重講授、輕參與,輕體驗(特別輕視學生的非音樂體驗)、輕表現(xiàn);重結果,輕愉快過程,與其他學科分離現(xiàn)象嚴重。
C、評價制度缺乏音樂個性,特別是高中音樂鑒賞教學該如何評價,還缺乏行之有效的評價理論、模式和具體的操作方式、方法,這也是我們最值得研究的方向和目標。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或子課題設計)與重點
研究目標
1、學生發(fā)展目標:整合有意識學習與潛意識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學習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并使學生的個性和諧發(fā)展,具體表現(xiàn)為學生對音樂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情感豐富、有較強的音樂鑒賞能力和藝術審美能力。
2、教師發(fā)展目標:促進教師教學觀念、教學思維方式和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形成我校課堂教學的改革特色,另因為藝術教育的特殊性,期望能使音樂教學的課改走在教科研的最前沿。
3、成果狀態(tài)目標:
A、積累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案例:案例將涉音樂鑒賞教學的各個方面,從目標、內容、過程等具體方面,為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研究提供實踐范例。
B、形成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新策略:將在案例積累的基礎上,歸納出某些常見情境下音樂鑒賞教學的一般方法。
C、構建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模式:在案例積累與策略分析的基礎上,根據(jù)高中學生年齡特點以及農村高中學生現(xiàn)有音樂知識結構,構建各自可以操作的、與現(xiàn)行教學有所區(qū)別的、典型的、基本的課程教學模式。
D、撰寫音樂鑒賞教學的論文:在實踐探索的基礎上,對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在目標、內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作出理性思考與分析,提煉出本研究富有個性的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經驗與理論。
研究內容與重點
1、目標的整合策略設計
藝術教育的特殊性決定著我們在教學目標的整合上要有所突破,要從注重傳授知識技能轉變?yōu)樽⒅貙W生情感體驗(音樂體驗與非音樂體驗并重)、提高學生藝術素養(yǎng)再結合知識技能,著重強調學生的“玩味”。制定教學目標,要敢于突破目前學科課程標準同時又能適合學生的具體情況,使學生情感體驗成為我們的主要目標。
2、教學內容的整合策略開發(fā)
音樂教學的教學內容決不能局限于課本、教材,我們應當及時敏銳的捕捉學生的需求,根據(jù)學生的需求,利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溝通藝術與學生生活、實踐,讓學生感受藝術源于生活,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藝術活動,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如:
滲透式:學科與學科、學科與生活相互滲透。
延伸式:擴展音樂教學內容的外延、非音樂知識的比例等等。
補充式:對學生開展一系列的音樂專題講座,充實學生的音樂知識結構,激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增加對音樂的感性與理性認識。
3、教學方式的整合策略選擇
藝術教學的特殊性決定著在采取教學方式的時候也許我們是另類的,在選擇教學方式時要敢于突破以往課堂教學的常規(guī)方式,可以改變課堂教學的環(huán)境(狹義的環(huán)境),可以真正使教師成為單純的活動組織者,甚至可以通過改變課堂上的角色,通過這些方式來激起學生“玩”興,從而達到引導學生在玩味中獲得真正的情感體驗。
4、研究重點內容的選擇:
(1)高中音樂鑒賞教學評價體系。
(2)中國古典音樂鑒賞教學。
四、研究的思路、過程與方法
本課題的研究策略主要為行動研究法與案例研究法,即作為研究的實施者----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主動貫徹課題研究思想,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狀態(tài)下行動,注重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加強教學實踐后的反思,以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反映課題研究的效率與效益,同時在行動過程中不斷積累各種案例。
具體選用的研究方法有案例研究法、文獻研究法、經驗總結法。
在研究的前期,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課題組核心成員搜集盡可能多的課程教學及個性化教學的論著、論文及其相關理論材料,篩選出針對性強、有價值的信息,找到新的生長點,界定課題、設計課題、論證課題。
在研究的中期,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每位課題組的成員,結合自己的課題,根據(jù)所任班級的學生情況及自身個性,積極貫徹課題研究思想,并把自己的實踐過程按一定的格式編寫成案例,為課題的研究與推廣提供詳實有力的第一手材料。
在研究的后期,主要采用經驗總結法。鼓勵研究成員,針對研究中的成功體驗及失敗教訓,及時提煉、總結,從更高的理論層面為課題服務。
當然,這三種方法在三個階段不是截然分開的,應當是各有側重、交叉滲透的。
五、主要觀點與可能的創(chuàng)新之處
通過本課題研究,為解決音樂鑒賞課程在新課程前面臨的問題作出探索,為音樂鑒賞課程與音樂鑒賞教學的統(tǒng)一作出探索,為新型的個性化音樂教學理論策略的探索作出努力,在音樂藝術教學的目標、內容、形式、方法等方面構建出一定的理論體系,為完善、發(fā)展音樂教學理論作出貢獻。
本課題研究將繼續(xù)促進教師對整合教學的重新認識,將整合教學的理念有機地滲透到音樂鑒賞教學之中,不再做低效的物理堆砌,轉而進行有效的結合,以此改善教師的教學行為,發(fā)展教師的教學個性。同時,整合教學研究的范圍比較寬泛,包容性也比較強,其實,這對教師則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也有助于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本研究在實際行動過程中,以師生共同“玩味”為出發(fā)點,創(chuàng)設和諧交互的教學情境,讓師生在“玩味”到深入鑒賞的過程中共同成長,學生與教師的發(fā)展都是我們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