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小學音樂論文 >

淺議模糊教學法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運用

作者:李萍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17   點擊:

  成都市教科所  李 萍


  音樂欣賞是在音樂教學中針對具體音樂作品的一種審美體驗活動,或者說是一種審美的聆聽。它以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感知及聯(lián)想等其他輔助手段使學生對作品形成一種全身心的、深刻而持久的審美體驗。音樂欣賞教學的開展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聽覺和記憶方面的能力,對于學生更深層次體驗和領悟音樂作品也具有積極意義。因而,音樂欣賞課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模糊教學法是近來在教學實踐中被廣泛應用,在理論界備受關注的教學方法。所謂模糊教學法,是針對以往教學實踐中實施精確性教學導致學生想象力、全面性等方面的退化而提出來的。它主要依據(jù)教學中學生的模糊思維能力和課程中大量模糊信息的存在,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完成教學目標。筆者著重分析模糊教學法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運用情況,以期對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模糊教學法的特點


  就音樂欣賞教學而言,音樂是一門兼有情感性、造型性的綜合性藝術,它所具有的不確定性、抽象性、多解性等特點,使其教學方法也相應地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的特征。而聽者對音樂的解讀是循序漸進的,帶有主觀的欣賞和想象,最初常常是一個散漫的、自由的、不確定的狀態(tài),通過教師的指點和自我體驗的完善逐步完成對作品的鑒賞和理解。正如達爾克洛茲說的:“欣賞是藝術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們可以在其中體驗人類創(chuàng)造音樂的共同情感?!睂τ诓煌愋偷囊魳纷髌罚蕾p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模糊教學法主要是針對音樂作品中的共性,例如聽者對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和內涵理解等方面,希望能對目前音樂欣賞教學中的缺陷有所改進,更科學合理全面地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同時獲得一種審美的愉悅感受。


  音樂欣賞中的模糊教學法,主要集中在作品的情感和意義層面,是根據(jù)人的模糊思維和基于音樂欣賞過程中存在大量不確定的因素,為了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避免由于精確性教學給學生聯(lián)想、想象能力造成的局限性,在教學活動中暫時允許“含糊不清”等現(xiàn)象存在的教學方法。它的基本模式是:剛接觸一個音樂作品時,學生的欣賞體驗是以散漫的、自由而不確定的形式存在,完全是個體主觀的欣賞和想象,這就是一個對音樂感性認識的提煉和加工的過程,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該給學生足夠的寬容,由他們對自己的認識進行自我完善。也許有的學生不精通音樂技術理論,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從樂曲中感受人和命運的抗爭、人與世界的碰撞以及人類的一切美德。


  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聆聽。無論是“初步感知階段”、“情感體驗階段”,還是“理解提高階段”,都是從聆聽過程中去感受音樂,它強調主體的情感體驗的心理過程。人們常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而,模糊教學法可充分發(fā)揮其不確定的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模糊教學破除了傳統(tǒng)教學中“非此即彼”二值邏輯的思維定式,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學生理解音樂作品的多種可能性。


  二、音樂欣賞教學中運用模糊教學法的必要性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實施模糊教學法的必要性主要從欣賞主體即學生和欣賞客體即音樂作品兩個方面來考察:


  1.學生欣賞音樂作品的心理特征


  心理學家指出:有一種思維,它的判斷沒有嚴密的邏輯推理,大腦中只是不斷地出現(xiàn)概念的跳躍和明暗的交叉,在無意識過程中對問題的情景進行論證,因此心理學家把它稱為模糊思維。人們在參與音樂活動時各種器官不停地同時作用,調動大腦各個部位的神經中樞活動,促進大腦發(fā)展,增強形象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因此,在進行音樂欣賞教學活動中,必須加強形象思維訓練。過去的音樂欣賞教育教學手段和目標都趨同化,對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單一而片面,難以豐富聆聽者的情感體驗和音樂感受能力。而模糊教學法針對每個人對音樂的不同理解、體驗和感觸,旨在拓寬學生的想象和思維空間,在音樂學習中獲得更加獨特和自由的感受。將這種教學方法運用到音樂欣賞教學中,增強了音樂教育的和諧性、愉悅性和體驗性。


  2.音樂作品本身的特征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本身就充滿了多方面的矛盾,它既是精確的,又是模糊的;既是模仿的,又是創(chuàng)造的;既是統(tǒng)一的,又是分散的。音樂欣賞學習是滿足和豐富學生精神的需要。音樂欣賞活動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每個人聆聽內心世界的過程。音樂欣賞教育不應該僅僅關注音樂本身,而是精神上的探討。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一樣,都是人類文化心靈世界的載體。羅曼?羅蘭曾說:“音樂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測的東西,它的本質來自真的自然與真的生命。”音符的間接性,音響的流逝性,情感的寬泛性,使音樂作品從整體上具有模糊性特征。由于個體生活,情感和聽覺經驗的差異,學生對同一作品的理解不盡相同。模糊教學法不強調“唯一”或者“正確”的情景,不主張師生之間在欣賞效果上達成“共識”,不確定精確的賞析標準,允許學生把每一個作品都看成活的東西,注意力集中在內容和作品表現(xiàn)的感情和總體旋律基調之上,而不拘泥于某個音符、某個細節(jié)。


  音樂作品通過音響中的節(jié)奏、旋律、和聲、音色等向欣賞者開放自己、表達自己。音樂意義的不確定性所留下的空白有待于每一位欣賞者以創(chuàng)造性的行為去填充。例如,在具體欣賞一部音樂作品之前,可以讓學生采用自由理解的方式,以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這部作品的第一部分的強度和速度變化都非???,學生在最初聽的時候可能伴隨的是緊張感而缺乏鮮明的形象:如鋼琴的音色怎樣表現(xiàn)《黃河》的各種形態(tài),音樂要素又在整個協(xié)奏曲《黃河》的表達上起了什么樣的作用等。此時,模糊教學法主張教師初聽時不要給予過多的提示和講解,.而由學生自己去想象,在急促的音樂聲中想象黃河的各種形態(tài),感受黃河洶涌澎湃、一瀉千里的氣勢,最終在大腦中形成自己的印象。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運用自身所具備的音樂知識、欣賞經驗及相對廣闊的視野與學生進行有一定目的的探索和研究,要樂于接受學生對音樂作品的不同見解,樂于與學生交流思想、交換看法,以平等的身份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學生真正融入鋼琴曲《黃河》所表達的音樂意境之中。


  三、模糊教學法的運用形式


  由于音樂本身的特質決定了模糊教學法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有廣泛的運用空間。音樂不同于繪畫、雕塑、舞蹈或詩歌等藝術形式,由音符所編織的藝術形象不以具體的實物形式存在,它不能直接作用于視覺或觸覺,卻具有聽覺上的間接性。針對這樣的特點,要求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實施模糊教學法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


  1.利用情境創(chuàng)設幫助學生理解、體驗音樂作品


  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由于教學理念的限制,不利于學生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創(chuàng)設情境就是再現(xiàn)音樂所描繪的情景或環(huán)境,使學生仿佛置身其間,如臨其境,促使其移情,借助氣氛的渲染多角度、分層次地逐步進入音樂作品的情感世界,使學生對音樂作品的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完善。同時,基于模糊教學法的理念,在不影響學生準確理解作品的前提下,以模糊、不確定的表達來激發(fā)、誘導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多角度、多側面理解音樂作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例如,在進行《找春天》《柳樹姑娘》(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等一系列表現(xiàn)春天的音樂教學時,教師可選擇在春季進行講授,有條件的學??蓭ьI學生走向大自然,捕捉自然的靈感,激活學生的想象,情景交融,真真切切地感受春的氣息。只要學生能夠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到春的基調,作品的細枝末節(jié)無需做單一、固定的界定。創(chuàng)設情境時應注意自然真實,保持音樂視覺和聽覺環(huán)境的和諧。


  2.采用多種形式探究音樂作品的主題和表現(xiàn)手段


  主題探究法是音樂欣賞教學的重要形式,又稱作類別式教學法,可以借助演唱、演奏、詩歌、散文、圖畫、舞蹈等手段,引導學生表現(xiàn)情感,有利于個性化地培養(yǎng)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記憶。


  根據(jù)不同的標準,可對音樂作品采取多種分類方法。以作品的體裁劃分可分為進行曲、搖籃曲、舞曲等,例如以進行曲為主題的賞析,可通過《土耳其進行曲》(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玩具兵進行曲》(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米老鼠進行曲》(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等,使學生感受進行曲雄壯的情緒,加深對進行曲體裁特點的認識,可讓學生選取其中一首進行曲用圖畫表示其曲式結構,或者模擬軍隊行進時的雄姿,讓學生邊聽邊即興表演;以演奏樂器和形式可分為大提琴協(xié)奏曲、小提琴協(xié)奏曲、鋼琴獨奏曲等;題材方面可分為自然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例如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等,以春天為主題的作品賞析有《春之歌》《春天奏鳴曲》(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表現(xiàn)秋天的有《金色的秋天》(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等;按照作品的表現(xiàn)手段,可分為描繪性音樂、情節(jié)性音樂等多種類型。模糊教學法的理念契合音樂欣賞課程中題材廣、體裁多、容量大、演奏形式多樣、表現(xiàn)手段多變的特點,在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方面發(fā)揮巨大的作用。


  只要作品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與聯(lián)想,則允許他們在音響感知、情感體驗等方面多樣化。音高的抑揚頓挫、節(jié)奏的松弛變化、速度的強弱快慢、旋律的優(yōu)美動人,只要學生的理解不南轅北轍,即使體驗不夠深刻到位,也給予積極的鼓勵和肯定。同時,音樂欣賞中作品涉及的自然人文背景知識,老師可作簡要歸納,彌補學生理解力度、深度方面的欠缺。


  3.注重音樂作品的情感體驗與表達


  音樂作品表現(xiàn)的情感是廣泛的,加上它本身的流動性,導致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在同一環(huán)境欣賞同一作品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帶有強烈的個性色彩和瞬間性。長期以來,大多數(shù)音樂教師把音樂欣賞教育評價這一環(huán)節(jié)當作考核,用音樂技術上的統(tǒng)一標準對學生進行測評。其實,音樂作為聲音的藝術,不是外化的表現(xiàn)形式,而是已經內化到學生的大腦中。模糊教學法強調的是學生對作品的自我欣賞和評價,注重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情感體驗與表達。教師不用指定唯一的正確答案,只要基本吻合作品的基調即可。即使出現(xiàn)了一些偏差,也給予充分的尊重。評價不應該設立在課堂之外,而應貫穿于對整個欣賞課程的有效控制之中。


  例如,在欣賞奧地利名曲《雪絨花》(選自音樂劇《音樂之聲》、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時候,就可以結合同名影片觀賞,最后由學生自我總結?!堆┙q花》的旋律一共在影片中出現(xiàn)了幾次,每次出現(xiàn)的背景不一,對故事情節(jié)的推動作用不同,具體表達了主角的哪種情感,渲染了哪種情緒。學生充分自由的評價之后,教師再進行適當?shù)囊龑?。改變以往只有少?shù)優(yōu)秀學生能自由發(fā)言的局面,給予學生更多肯定性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和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四、音樂欣賞教學中運用模糊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模糊教學法受到歡迎的主觀條件是人類模糊思維的存在,如果音樂欣賞教育僅僅注重外顯的技術水平和形式,而忽視了學生的內在認知過程,則不利于體現(xiàn)學生的模糊思維。因此,在進行音樂欣賞教學時應注意:


  1.精講多體驗,注重個人體驗與感受


  教師選擇音樂作品時,要注意搭配不同的風格和主題,要富有層次感,不能簡單重復。


  音樂欣賞中的模糊教學法不是以具象為目標,它著眼于作品的整體特征和表達,因而老師的講解要精練、簡明扼要,預留充足時間讓學生去感受和理解。尤其是小學生年齡偏小,缺乏生活經驗,思維沒有嚴密的邏輯性,跳躍性表現(xiàn)明顯,但模糊思維能力很強,教學中應注重囫圇吞棗和難得糊涂原則,用寬容的心態(tài)去接受學生的獨到理解。例如,課堂上,小學生欣賞《竹馬游戲》(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時,可以讓他們再現(xiàn)自己童年生活的樂趣或難忘之事情,通過圖畫、短文、歌曲等形式講述自己的童年,從這點上講,模糊教學法有助于縱深方向強化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2.適時引導,評價“求大同,存小異”


  模糊教學法將學生置于音樂欣賞的主體地位,避免了教師單向信息傳播,更好地激發(fā)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肯定了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教師不宜采取整齊劃一的標準評價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賞析結果。但要防止學生自信心的膨脹,注意避免學生理解上的偏差,與原作品的旨意背道而馳。對模糊教學法靈活加以運用的同時,不能完全忽視音樂欣賞教學中的基本原則,模糊教學法是教學手段,不是最終目的。


  結語


  音樂欣賞是學生通過對音樂作品的聆聽形成開放性解讀,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感悟力和想象力。而模糊教學法以點帶面,逐步深入作品內核的教學模式恰好順應了音樂欣賞教學的特征,隨著模糊教學法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運用的加強,必然促進音樂欣賞課教學的深入發(fā)展,有利于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對音樂教學方法的改善也有積極意義。筆者僅借此文對模糊教學法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運用做一點探索和嘗試,以期得到業(yè)界同仁對這方面更多的關注和實踐。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