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闊的草原》教學設計
摘自:《中小學優(yōu)秀音樂教案集錦》
設計思路
《遼闊的草原》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音樂教材第四單元《神州大地》(1)----遼闊的草原。是一節(jié)以學習蒙古族民歌為主,其他教學方式相互配合的綜合課。通過對《牧歌》的學唱以及對無伴奏合唱《牧歌》的欣賞,讓對地域性民歌特征不甚了解的七年級學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風格特點,探究地域文化對草原民歌的影響。在教學設計思路上體現了“體驗、探究、升華”的教學方式。
體驗:在歌曲的教學中,讓學生用聽唱法直接學唱歌曲,有利于學生感受、體驗、掌握蒙古族民歌的特點和風格。對于歌曲的處理,層層深入,讓學生在反復體驗中感受和理解,為探究地域文化對草原民歌的影響作好鋪墊。
探究:通過播放草原風貌,介紹蒙古族獨具特色的衣食住行,欣賞無伴奏合唱《牧歌》,讓學生在看、聽、想、議中去發(fā)現、探究影響草原民歌的因素,從而進一步了解內蒙民歌的風格特點,特別是“長調”的特點。
升華:通過看、聽、唱、對比等方法,使學生感受到蒙古族民歌的純美,通過學生的才藝展示以及了解“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已不多見的現象,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和熱愛家鄉(xiāng)、美化家鄉(xiāng)的情感。
教學目標
l、通過欣賞和演唱《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風格特點;探究地域文化對草原民歌的影響,體驗內蒙民歌獨特的魅力。
2、通過對比、情景展示、體驗等教學過程,使學生認識民歌特征與地域文化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3、通過學生眼睛與心靈的對話,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和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對民歌的學唱及對內蒙民歌風格特征的把握;探究地域文化對草原民歌旋律的影響。
教學過程
一、體驗
1、導入
師:“今天,老師將帶同學們到一個非常令人向往的地方,請同學們聽著這首熟悉的歌曲隨我一同前往?!保úシ拧睹晒湃恕罚吢犨呌^賞草原風光。)
師:請同學們把你所看到和聽到的美麗的東西告訴大家,并談一下你的感受。
生:看到了美麗的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聽到了騰格爾演唱的《蒙古人》。老師要帶我們去看內蒙古大草原,聽魅力無窮的蒙古族民歌……
師:那就讓我們一起體驗一下蒙古族民歌的無窮魅力吧?。ò鍟n題)
2、學唱歌曲
聽:播放《牧歌》。
師:請談一下你對歌曲情緒、風格特征的認識。
生:《牧歌》是一幅有著豐富色彩的美麗畫卷,是一首贊美家鄉(xiāng)美麗富饒的贊歌。旋律悠揚、動聽,節(jié)奏舒展、寬廣,速度較慢,有顫音及很長的拖音。
再聽:再次播放《牧歌》。
師:你認為旋律的節(jié)奏有什么特點?
生:第1、2小節(jié)與第5、6小節(jié)、9、l0小節(jié)在節(jié)奏上相同,即:xx│x.x
聽唱:(第三次播放)請學生輕聲和著伴奏哼唱旋律。
再唱:讓學生自主選擇分別采用:全班齊唱、小組唱、領唱、對唱、表演唱等形式熟悉鞏固歌曲。
唱譜:歌曲唱熟之后,請學生集體視唱歌譜。
在演唱中教師提示學生注意:歌唱時的呼吸、換氣、咬字吐字、長音的拍數、力度的把握、演唱的情緒等。
二、探究
1、欣賞
師:通過聆聽,你認為什么是無伴奏合唱?這首無伴奏合唱《牧歌》與我們剛才唱過的《牧歌》在演唱方式及感受上有什么不同?
生:無伴奏合唱就是沒有樂器伴奏的合唱。演唱方式上前一首獨唱,后一首是合唱。無伴奏合唱比獨唱更能表現出草原的空曠、一望無際,給人的感受更加豐富……
教師補充:……
再聽:播放無伴奏合唱《牧歌》。(進一步感受無伴奏合唱的音樂魅力)
2、播放草原風光的影片
師: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的知識介紹蒙古族人民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及蒙古人的性格,并談一談地域文化與其民歌的聯系。
生:通過談論與相互補充得出初步的觀點。
3、探究結論
師、生:內蒙古獨特的地域特征,造就了勇敢、豪爽、粗獷熱愛藝術的蒙古族人民,造就了他們獨特的音樂形式……
三、升華及延伸
1、升華
師:通過學唱和欣賞,你認為蒙古民歌有哪些特點?
生:曲調悠長、連綿起伏;節(jié)奏舒展、寬廣;旋律中有顫音及下滑音,充滿了遼闊、奔放的草原氣息……
師:為什么昔日那種“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麗景色現如今在內蒙已不多見?國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生:草原、草場沙化嚴重,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目前,我們國家正在退耕還林還草,建設生態(tài)林,大力發(fā)展人工草場,推廣欄養(yǎng)和封沙育草等措施……
師:今天同學們都有哪些收獲?
生:……
2、延伸
才藝展示
師:有了這么多收獲,大家愿與老師一起通過歌舞表演的形式來表現我們對草原民歌以及家鄉(xiāng)的熱愛嗎?
師、生進行才藝展示。
知識拓展
師:我們國家還有哪些地方有草原?那里風土人情、民族性格、文化藝術又有哪些獨到之處呢?請同學們在課余的學習中認真去捕捉、去思考。
教學反思
當前,流行音樂沖擊著學校的音樂課堂,越來越多的學生對民族音樂不感興趣。通過《遼闊的草原》這一課的教學,我有如下體會:
1、充分體現學科本位。音樂是聽覺及實踐的藝術形式,要讓學生在充分的聽和唱中感受作品本身的旋律特征,為了解蒙古族民歌的音樂特征作鋪墊;同時,在學生學會歌曲的基礎上再唱歌譜,降低了學習難度。
2、注重音樂內容與相關知識的聯系,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探究、認識民歌特征與地域文化的聯系,體驗內蒙民歌的獨特美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3、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教學中多次采用提問、及時評價等方法及學生積極主動的才藝展示,多方位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反應強烈。
4、采用對比法、情景再現法、聯系實際法、實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