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頌》教學設計
作者:張曉茜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17 點擊:
教材: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藝術欣賞 設計思路: 1、當上課鈴聲響起的時候《歡樂頌》歡快的旋律響起。 2、欣賞完音樂,當學生們還沉浸在歡樂的海洋里的時候,我們開始做一個小游戲一猜人物。 3、老師彈琴學生分別演唱高低兩個聲部的旋律。 4、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他們試著分析《歡樂頌》。 5、進行兩個聲部合唱《歡樂頌》。 6、讓學生通過欣賞和演唱《歡樂頌》來談體會。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貝多芬以及他的音樂。 2、通過欣賞《歡樂頌》讓學生體會到追求快樂和平是人類共同愿望,我們拒絕戰(zhàn)爭祈求和平。 3、希望同學們能夠用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今后的困難和挫折。 教學難點; 讓學生用兩個聲部合唱的形式來演唱《歡樂頌》,并且通過欣賞和演唱來進一步分析和體會其中的含義。 教學方法: 引導法、啟發(fā)法、互動法、演唱法。 教學用具: 鋼琴、欣賞磁帶、錄音機、液晶投影儀。 教學過程: 在伴隨著上課的鈴聲響起的時候,《歡樂頌》那歡快的旋律在教室上空響起。我們今天的課就在這歡快的音樂聲中開始了。(欣賞《歡樂頌》) 一、講人物 老師:剛才我們聽到的音樂是…… 學生:《歡樂頌》。老師:好,下面我們來做個小游戲。同學們請看!我會給出不同的條件,我們就根據(jù)這不同的條件來猜猜看。(可以搶答)第一個條件:他是一位音樂家,出生于1770年12月16日。在1782――1792年是他的創(chuàng)作的豐碩時期。有六首歌曲,三首前奏曲和鋼琴奏鳴曲。兩首小提琴曲,一首小步舞曲,一部康塔塔。 第二個條件:他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在1781――1787年譜寫成的的三首鋼琴奏鳴曲。 老師:有沒有同學猜到?那好咱們繼續(xù)看第三個條件。 第三個條件:在1787年的時候他訪問維也納,莫扎特聽到他的即興奏說:“有一天他將名噪全世界?!?792年他定居在維也納。 第四個條件:他曾先后師從于莫扎特、海頓、阿爾布雷希茨貝格和舒彭齊格等幾位音樂大師。 老師:同學們知道了么? 學生:肖邦、李斯特、施特勞斯。 老師:同學們知道的音樂家還真不少。你們再仔細想想。 第五個條件:他生于萊茵河畔的波恩。爺爺是是男低音歌手,歌劇作曲家和指揮家,父親是男高音歌手。他曾因戀愛失意而煩惱,影響到肝臟,致使聽覺失聰。1802年他意識到耳病無法治愈時,曾經打算自殺,但是由于對音樂的熱愛和追求,終于克服了精神危機,寫出了明朗的《第二交響曲》。 學生:貝多芬。 老師:同學們回答的很正確。他的作品追求“自由、平等、博愛”。他就是《歡樂頌》的作者貝多芬。 老師:剛才同學們已經猜到了貝多芬,也欣賞了《歡樂頌》,下面來演唱《歡樂頌》。 二、演唱 老師:我給同學們彈琴,男生演唱低音聲部旋律,女生唱高音聲部旋律。 學生:實踐。 老師:在上節(jié)課的時候我們學過的最富有的表現(xiàn)力音的頻率是什么? 學生:65.4HZ....1046.4HZ 老師:對,同學們歌唱的聲音就在這個范圍,所以你們歌唱的聲音是最富有表現(xiàn)力。也是最動聽迷人的。下面你們就用你們最動聽,最迷人的聲音來演唱《歡樂頌》。 學生:實踐。 三、分析作品 老師:首先,來看一下它的節(jié)奏是怎樣的? 學生:歡快的,高興的。 老師:很好。它是個快板,全曲都體現(xiàn)了“歡樂”的主題。那么樂曲是什么調的? 學生:G大調的。 老師:音樂風格有什么特點呢? 學生:通俗易懂,節(jié)奏歡快流暢。 老師:《歡樂頌》具有民族和通俗歌曲的特點,它既樸素又平凡。就像同學們說的那樣,通俗易懂,節(jié)奏歡快流暢。下面我們就用歡快的節(jié)奏來演唱《歡樂頌》。 四、二聲部合唱 老師:我來彈琴,你們唱各自的聲部。(唱歌詞) 學生:實踐。 五、談體會 學生甲:《歡樂頌》讓我感覺到今天快樂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是用無數(shù)革命先烈的鮮血換來的。 學生乙:我以后會用這種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困難。 六、總結 老師:剛才兩名同學說的很好。在我們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還會有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我希望大家都像剛才那位同學那樣用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今后的挑戰(zhàn)!追求快樂、和平的幸福生活是我們每個人的共同愿望。我們應該珍惜今天的快樂時光,美好的生活是靠我們大家共同維護的。我們要珍愛我們的地球,拒絕戰(zhàn)爭期盼和平。把我們共同的家園建設的更輝煌燦爛! 作業(yè)布置: 1、課下再搜集一些關于貝多芬的資料。 2、預習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本節(jié)小結: 1、學生對貝多芬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2、學生能夠用兩個聲部很好的演Ⅱ昌《歡樂頌》。 3、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生有能力自己分析作品。4、通過上課,應該讓學生更明白自主探究式學習的重要性。
上一篇:《源自黃土地的歌聲》教學設計
下一篇:歌曲《無錫景》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