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造型的性格化與特型化
越劇傳統(tǒng)戲、古裝戲,在造型性格手法上,最初是繼承了傳統(tǒng)京劇、紹劇的象征手法--性格臉譜化。如:包拯戲即橫月開黑臉,《散潼關(guān)》中的吳漢開紹劇紅臉,《葉香盜印》中的楊秀英、《雙龍會》中的楊七郎,都開紹劇碎臉,《劈山救母》中的沉香開京劇金臉,《珍珠塔》中的姑母在鼻梁上畫一只倒豎的蜻蜓,《碧玉簪》中的王夫人、《盤夫索夫》中的趙文華,都在鼻梁上畫不同形狀的白塊,以后又改成撲白粉。40年代"新越劇"興起后,舊式水粉化裝已被新式油彩化裝取代,傳統(tǒng)的臉譜式化裝基本不用。對某些傳統(tǒng)戲中的臉譜式角色,如:建國后演出的《行路》中的判官、小鬼,《竇娥冤》中的劊子手,《劈山救母》中的沉香、哮天犬,《追魚》中的包拯,《金山戰(zhàn)鼓》中的金兀術(shù),《十一郎》中的徐世英等的臉部化裝,也進行了推陳出新的改造,把面部骨骼、肌肉、皺紋的生理特點,與人的色彩心理結(jié)合起來進行造型,藝術(shù)地體現(xiàn)了人物粗野、兇狠、驃悍、剛直的性格,習(xí)慣上稱為"改良臉譜"。譬如:《劈山救母》中的沉香,不再開金臉,而為俊扮,但額上保留神化的符號;《金山戰(zhàn)鼓》中的金兀術(shù),強調(diào)臉上皺眉紋、鼻唇溝、勾線橫向,來強調(diào)他兇狠無情等。40年代左右,開始探索用話劇、電影的現(xiàn)實主義的造型方法,突出劇中人物性格。譬如:1944年雪聲劇團演出《明月重圓夜》一劇中鐘慧珠的瘋?cè)嗽煨?,《絕代艷后》中戚姬被打入冷宮后的人彘造型,都較好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解放后,上海戲劇學(xué)院教授陳紹周、金峰等人在越劇化裝中,塑造出不少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如:《王老虎搶親》中的王老虎,《岳飛》中的岳飛,《關(guān)漢卿》中的關(guān)漢卿。尤其是陳紹周教授在《祥林嫂》中,塑造的祥林嫂殘年丐婆造型、衛(wèi)癩子的無賴造型、高老爺?shù)募澥吭煨?,都成功地體現(xiàn)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上海越劇院陳利華、孫志賢在現(xiàn)代戲《江姐》、《家》中,塑造了甫志高、偽保長、警察局長、高老太爺?shù)刃愿窕脑煨汀?/p>
1977年上海越劇院在舞臺上演出著名歷史人物時,在造型上開始嘗試特型化。同年10月,陳利華在《忠魂曲》中塑造毛澤東年青時代形象,用繪畫化裝法進行造型;1981年7月孫志賢在《仙臺行》中塑造青年時代的魯迅,首次用頭片毛發(fā)制作改變臉型;1978年3月,陳利華、孫志賢在《三月春潮》中塑造了周恩來、蔣介石的形象;1981年10月,陳利華在《魯迅在廣州》中塑造魯迅的形象,并獲首屆上海戲劇節(jié)造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