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版本初中音樂新教材結構設計比較
摘自:《新思考網(wǎng)》
最早一批通過教育部審定的三種版本的初中課程標準音樂教材 ( 人教版、人音版、湖南版 ) ,全面貫徹了新的教育理念,體現(xiàn)了《中小學音樂課標準 ( 實驗稿 ) 》的基本要求。三種版本教材在結構設計、內容呈現(xiàn)方式以及編排上,既有相同或相似的安排,也有各種獨到的設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格。筆者現(xiàn)對三種版本的教材作簡要比較,希望從中探尋各版本教材編寫的思路與特色,進而加深對教材的認識。
一、三種版本教材結構上具有的共性設計
( 一 ) 在作品選材上,在精選古典作品的同時大量選用了近年來流傳廣泛、通俗易懂的聲器樂作品。
聲樂作品:
人教版教材選用了《彎彎的月亮》、《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聲與微笑》、《手拉手》、《十六歲的太陽》、《黃土高坡》、《圣火》等;
人音版教材選用了《愛我中華》、《前門情思 ---- 大碗茶》、《七子之歌 ---- 澳門》、《東方之珠》、《當兵的人》、《我心永恒》、《走進西藏》、《阿姐鼓》、《讓世界充滿愛》《唱臉譜》等;
湘版教材選用了《眾人劃槳開大船》、《走進新時代》、《球迷歌》、《健康歌》、《人間第一情》、《青藏高原》、《愛的奉獻》、《為了誰》、《祝愿歌》、《快樂老家》、《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國》等;
有一些膾炙人口的作品同時被兩種以上的教材選用,比如《青春舞曲》、《同一首歌》、《重整河山待后生》等。
器樂作品:
人教版選用了《絲綢之路》主題音樂、《雨林》等;
人音版選用了《 1997. 天地人交響曲》、《悍牛與牧童》等。
這些作品非常具有生活情趣和時代特征,對中學生有極大的吸引力。它們的選用充分體現(xiàn)了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很好地貫徹了 “ 以興趣愛好為動力 ” 和 “ 面向全體學生 ” 的教育理念。
( 二 ) 三種版本的教材都采用了人文主題單元式編寫體系。
舊的音樂教材往往是以課時為結構體系,一個課時一個內容,教學內容相對固定和受限制,教師自主選擇組合教學的空間很小,創(chuàng)造性難以發(fā)揮。新教材以單元的結構編排,每冊 6--9 個單元,每單元一個人文主題,主題下安排 3--5 首甚至更多的作品,教師可以靈活安排教學內容和課時,這樣有利于教師資源的充分體現(xiàn),也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比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青春的旋律》遴選了六首作品。唱歌:《青春舞曲》,欣賞:《手拉手》、《共青團員之歌》、《十六歲的太陽》,表演:《青年友誼圓舞曲》、《四季歌》。有位教師在實際教學當中,將此單元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重點學唱、欣賞《共青團員之歌》;第二課時圍繞歌曲《青春舞曲》展開,可以創(chuàng)編舞蹈動作,編配器樂伴奏,還可以展開 “ 青春主題 ” 的討論,并選取這一主題的歌曲、詩歌、影視作品精彩片斷等。這樣的設計對教材提供音樂作品有所取舍、有所側重,同時也有所突破,尤其是第二課時主題鮮明、重點突出、內容豐富,課堂形式活躍,貼近學生生活,學生自然也會興趣盎然、積極配合。
另外,新教材的單元設計突出了以人文結構呈現(xiàn)學習領域的整合。舊的音樂教材往往以知識結構體系縱向編寫,以學科為中心,以知識技能為主線,違背了音樂 “ 樂 (yue) 者,樂 (le) 也 ” 的本質,將生動、形象的音樂教條化,學生不喜歡;新版的音樂教材在適當削弱知識技能難度的同時,將知識技能的介紹 “ 隱蔽貫穿 ” 于感受與鑒賞、表現(xiàn)、創(chuàng)造等領域,結合具體的音響呈現(xiàn)其中,使學生在獲得審美體驗的同時,增長音樂知識和技能。
比如:人音版教材七年級 13 冊第五單元《金色樂章》,在欣賞曲目《二泉映月》的曲譜選段的第一樂句與第二樂句的接口,以及第二樂句與第三樂句的接口處形象地畫上了魚尾與魚頭緊密銜接的圖形,直觀地顯示出傳統(tǒng)音樂作品中常用的 “ 魚咬尾 ” 創(chuàng)作手法,這樣的設計很生動,也充分體現(xiàn)了 “ 以審美為核心 ” 的理念。
二、三種版本教材單元主題設計上存在的差異
( 一 ) 在單元主題選擇和安排上,人教版的教材注重單元主題與季節(jié)以及節(jié)日的結合。比如:新學年開學第一個節(jié)日是教師節(jié),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學時代》中安排了《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和《飛來的花瓣》兩首作品;第二單元的教學時間在國慶節(jié)前后,教材安排了《祖國頌歌》主題,非常及時;接下來第三單元又安排了《金色的秋天》,與此時的季節(jié)也很吻合。
湘版的教材著重構建 “ 情景主題 ” ,單元主題各具特色。比如七年級上冊的《班級演唱組合》單元設計了 “ 美的律動 ” 和 “ 美的風采 ---- 綜合藝術表演 ” 兩個板塊,第一版塊選擇了四首格調清新的通俗歌曲:《青春舞曲》、《踏浪》、《世界需要熱心腸》、《同一首歌》,第二個板塊中用 “ 比春雨還要滋潤,朝霞還要鮮艷,比山花還要爛漫;美的歌舞,美的風采,美的少年 ” 的導語引導學生分組設計表演方案,而且還給出一些圖畫的提示。這樣的編寫,尤其是第二板塊中設計表演的設置既給了相應的曲目鋪墊 ( 第一版塊 ) ,又有生動的圖畫提示,多方面營造了音樂創(chuàng)作表演的情景和情境,啟發(fā)了學生的想象,也易于調動學生學習和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
人音版的教材結合了鄉(xiāng)土教學內容的開發(fā),利用了地方傳統(tǒng)音樂資源,從而也節(jié)約了教材編寫的重復投入。比如在河南發(fā)行的教材每冊中都有一個河南音樂主題的單元。借鑒人教版大綱教材的做法,每冊教材首頁均附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另外還設有《音樂是我的好朋友》、《音樂小網(wǎng)站》、《我喜愛的歌》、《我們喜歡的器樂曲》等相關音樂知識欄目。這些欄目附在教材單元內容之后,既是對單元綜合內容的分類歸納,也是分類后有關內容的補充。這些內容雖然不是必學內容,但與單元內容共同組成了完整的教材設計。
( 二 ) 在單元內部學習內容組合上,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每單元內部均設計有多種學習領域,將音樂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的 “ 內容標準 ” ,包括表現(xiàn)、感受與鑒賞、創(chuàng)作、音樂與相關文化等有機結合,巧妙地分布到各個單元中。
人教版教材每單元內都有 “ 唱歌 ”1 首, “ 欣賞 ”2--8 首,另外 “ 音樂活動 ” 、 “ 學吹豎笛 ” 、 “ 表演唱 ” 、 “ 音樂家肖像畫 ” 等學習領域也設計在不同的單元;
人音版的教材每單元由 “ 歌唱 ”1 首, “ 欣賞 ”2--3 首和 “ 實踐與創(chuàng)造 ” 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構成,每單元內容和每個具體學習領域較為均衡。
這兩個版本的教材善于把相同題材的音樂作品,甚至非音樂作品組合在同一個單元主題之下,形式新穎、主題突出,體現(xiàn)了整合的教育理念。
比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金色的秋天》選錄了 8 首秋天主題的音樂作品 ---- 小提琴與鋼琴《金色的秋天》、協(xié)奏曲《四季 ---- 秋》、民樂《慶豐收》、民樂合奏《豐收鑼鼓》、笛子獨奏《揚鞭催馬運糧忙》、歌曲《西風的話》、豎笛曲《秋聲》、《秋收》和 3 部非音樂的秋天主題的作品 ( 攝影《金秋》、散文《秋》、國畫《深秋》;
人音版教材九年級 17 冊第五單元《月光》,選錄了 5 首月光主題的音樂作品 ---- 鋼琴曲《月光》、民族管弦樂《春江花月夜》、歌曲《春江花月夜》、二胡獨奏曲《月夜》、歌曲《在銀色月光下》和 3 部非音樂月光主題作品 ---- 油畫《日出 . 印象》、《向日葵》、古詩《靜夜思》和一些同主題的背景畫。
湘版教材側重以音樂表現(xiàn)方式來劃分單元,單元內容集中體現(xiàn)一種音樂的表現(xiàn)方式。有的單元以歌唱為主要學習內容,比如《唱出心中的歌》、《乘著歌聲的翅膀》;有以音樂創(chuàng)作為主要內容的,如《流動的音符》、《聲音的表現(xiàn)》;有以欣賞為主要內容的,如《傳統(tǒng)是條河》、《世界民族之聲》等等。而單元內部沒有具體的學習領域的劃分,只是標志出選學的內容。這樣設計對音樂每種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呈現(xiàn)得很具體,學習領域的綜合體現(xiàn)在整冊教材,而非某一單元之中。
三、三種版本教材結構各具的獨到設計
( 一 ) 封面設計各有千秋:
人教版教材封面由一些樂器圖片組成,音樂課程明確,設計直觀大方;
人音版教材封面是一些音樂活動小塑像,立體感強,夸張的造型顯得很有情趣;
湘版教材封面是一些 “ 人 . 大自然 . 音樂 ” 的圖畫,突出了音樂的人文主題,色彩鮮艷、醒目。
( 二 ) 其他方面的特殊設計:
人教版教材編寫了線譜本和簡譜本兩種版本。在每冊最后一單元設計了 “ 旋轉舞臺 ” 、 “ 音樂擂臺 ” 、 “ 畢業(yè)音樂會 ” 等綜合考評內容。這樣既可以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參與表演的方式復習這一學期的教材內容,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同時也可以作為教學評價的重要參考。最重要的是,這種方式能夠較為有效地調動初中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提高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
人音版教材的圖譜設計獨樹一幟,大量選用形式生動的圖譜來幫助學生感受和體驗音樂。教材所選用的圖譜既有圖像譜,也有圖形譜,而且每個圖譜的色彩、形狀也很少雷同。圖譜的功能也各有側重:有的用線條表示旋律線的變化;有的用色塊表示和聲、配器的效果;有的用連線與虛線表示音的連貫與跳頓;有的用曲折的河流圖譜的粗細變化表示音樂的漸強與漸弱?!兑魳沸【W(wǎng)站》欄目的設計,較好地解決了新教材將音樂知識 “ 隱 ” 化于其它內容之后帶來的音樂知識內容設計過于松散的問題。這樣的設計很好地兼顧了音樂學習的審美性,也有助于學生的自學。
湘版教材每冊后面附學習紀錄卡 ----“ 音樂伴隨我成長 ” 。在其中的學期小結中,有 “ 老師對我說 ” 、 “ 父母對我說 ” 、 “ 我對自己說 ” 的設計。這樣的設計將學生的課程評價由傳統(tǒng)的過于注重甄別轉變?yōu)橐环N形成性的評價,不僅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而且與音樂欣賞主觀性強的特性吻合。這樣的設計很好地體現(xiàn)了課標中關于音樂教學評價的理念。
三種版本的音樂教材在設計上都力求總體上降低知識難度。但是,這種降低主要表現(xiàn)在對于音樂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許多一線教師尤其是欠發(fā)在地區(qū)的音樂教師反映,一些曲目的選擇沒有降低,反而有些偏難,特別是九年級的教材。
比如人教版九年級選的唱歌曲目《踏雪尋梅》、《獵人進行曲》;人音版 17 冊選的唱歌曲目《在銀色月光下》;湘版教材九年級選的《百萬雄師過大江》等。這些作品,要么旋律難唱,要么體載或表現(xiàn)形式生僻,要么內容過于深刻,安排在初中階段學習,對于教師尤其是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師資來說確有其難,要求學生掌握更加不切實際,建議將有些內容設計在高中學習階段。
另外,三種版本的小學音樂階段教材在內容以及結構上差別更大。設想如果學生在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使用了不同版本的音樂教材,會不會產(chǎn)生內容銜接不上或能力斷層的問題 ? 更不用說那些在小學階段使用舊的教材,而在初中階段使用新版教材的學生了。
總之,三種教材在結構設計方面各有千秋,將其進行比較目的不是甄別優(yōu)劣,因為,真正的較量應該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相信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區(qū)使用,我們對于三種版本的初中音樂教材會有更全面的認識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