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籟之音 ---- 西藏民歌欣賞》教學設計及點評
摘自:《南通教育網(wǎng)》
教學設計:江蘇省南通西藏民族中學 / 戴昕
教學目標
1 、通過聽、唱、舞等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了解西藏民歌的音樂特點及其起源、發(fā)展與變化。
2 、在感受、理解、對比、改創(chuàng)等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感受西藏民歌的風格,培養(yǎng)學生對民歌的興趣,樹立民族自豪感。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校網(wǎng)站《天上人間 ---- 西藏民歌》欄目、西藏打擊樂器熱巴鼓等。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打開學?!陡裆;ā肪W(wǎng)站,學生可瀏覽網(wǎng)頁,同時播放果諧歌曲《在那草地上》,指導學生學跳圈圈舞。
一、導入
1 、欣賞西藏音樂片斷
播放用布達拉宮圖片制作的課件封面
學生聆聽封面背景音樂。
師:聽了這段音樂你有什么感受?
2 、討論交流
生:高遠綿長、遼闊的草原上牛羊成群 ……
師:這是一段西藏歌曲,仿佛是從遙遠的天邊傳來的天籟之音。(多媒體課件出示課題)
二、新授
1 、聆聽西藏歌曲,感受西藏歌曲的音樂風格。
師演唱歌曲第二段。
生:高亢悠長,具有西藏民族特色 ……
師:其實,這首歌曲并不是西藏的傳統(tǒng)民歌,它是一首帶有西藏民歌風格的創(chuàng)作歌曲。
( 2 )欣賞西藏民歌《拉薩河水》第一段。(多媒體課件播放 MTV )
師:你們能從歌曲的速度、情緒、音色等方面感受歌曲的音樂特點嗎?
生:高亢婉轉、悠揚明快、歡快跳躍 ……
師:這是一首原汁原味的西藏民歌,它具有典型的西藏風格。
(3)欣賞西藏民歌《阿東拉依》第一段。(多媒體課件播放 MTV )
師:聽到這首歌曲你們最想做什么呢?
生:跳舞 ……
師:歌曲具有很強的舞蹈性,它的特點是剛健、熱情奔放。
( 4 )總結西藏民歌的風格特點:奔放、熱情、粗獷、剛健、優(yōu)美、純樸,高亢(多媒體課件顯示)。
( 5 )聽辨練習(多媒體課件出示選擇題)
師:你能從下面三首歌曲中聽出哪一首是西藏民歌嗎?為什么?
蒙古族民歌(《我從草原來》); B 、維吾爾族民歌(《阿拉木汗》); C 、西藏民歌(《吉祥之日》)。
生聽音樂,選出西藏民歌,說出理由。
師:《吉祥之日》的音樂特點是高亢婉轉、勇敢自豪、優(yōu)美動聽、清新流暢。
2 、學唱歌曲《北京的金山上》
( 1 )師介紹《吉祥之日》所屬的西藏民歌種類 ---- 工布箭歌。
生聆聽才旦卓瑪演唱的歌曲《北京的金山上》。(多媒體課件播放錄音)
師:請同學們聽一聽,想一想,它和歌曲《吉祥之日》有什么異同?(多媒體課件顯示對比表)
生邊聽邊對照對比表思考答案。
師生經(jīng)過討論得出答案。
發(fā)聲方法 | 旋律走向 | 節(jié)奏 | 襯詞 |
相同 | 相似 | 相似 | 相同 |
師:通過欣賞和對比,你覺得這兩首歌曲有什么關系呢?
生:《北京的金山上》源自于工布箭歌《吉祥之日》。(師稍作引導)
師:現(xiàn)在,人們都把《北京的金山上》作為經(jīng)典的西藏民歌廣為傳唱。
( 2 )介紹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瑪。
( 3 )總結歌曲表達的情感。
( 4 )學唱歌曲《北京的金山上》。
師:讓我們也帶著自豪的情感來唱一唱歌曲《北京的金山上》。
b) 小組交流學唱。
c) 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跟琴再唱。
d) 處理歌曲。學生提出見解,并進行演唱練習。
e) 模仿振谷唱法。老師加入振谷唱法演唱,學生對比聆聽。
師:你覺得老師和你們的唱法上有沒有不同?
生:聲音“抖動” ……
師:請同學們模仿,大家比較評價,并找出正確的“抖動”方法。
師:其實這種“抖動”是讓聲音在嗓子里拐了個彎。
師生一起模仿這種唱法。(多媒體課件顯示 XXXXXXXX 節(jié)奏譜,后半拍紅色為拐彎處)
師:你覺得這種唱法讓歌曲的音樂情緒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生:更歡快跳躍了 ……
f) 加入振谷唱法再唱歌曲,介紹這種唱法的名稱。(多媒體課件顯示振谷唱法)
師:這種唱法在西藏民歌中稱為“振谷唱法”,是西藏特有的演唱技巧,指在嗓音的拐彎處有規(guī)律、有技巧地演唱。
g) 老師用語言、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帶著想象,有感情地邊歌邊舞,邊用西藏打擊樂器熱巴鼓伴奏。(多媒體課件顯示西藏草原圖片,并播放伴奏音樂)
三、拓展練習
1 、對比欣賞韓紅、斯琴格日勒演唱的歌曲《北京的金山上》,感受音色和音樂特點。(多媒體課件顯示對比表,同時播放錄音)
演唱者 | 唱法 | 音色 | 音樂特點 |
韓紅 |
|
|
|
斯琴格日勒 |
|
|
|
2 、對比欣賞黑鴨子組合、夢之旅合唱組合演唱的歌曲《北京的金山上》,感受人聲和歌曲中所作的獨特改動。(多媒體課件顯示對比表,同時播放錄音)
演唱者 | 唱法 | 人聲 | 音樂特點 |
黑鴨子組合 | 民謠唱法 |
|
|
夢之旅合唱組合 | 民謠唱法 |
|
|
3 、小結
師:眾多歌手的演繹讓我們感受到淵遠流長的西藏音樂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在不斷地變化發(fā)展,但是,不管形式如何變化,歌曲中的民族風格沒有改變。
4 、改創(chuàng)歌曲《北京的金山上》
( 1 )師生討論改創(chuàng)方式:改詞、改伴奏、加襯詞等,受夢之旅合唱組合演唱的啟示,可選擇加入襯詞“呀拉索”在課堂上試一試。
( 2 )分兩個聲部演唱練習。
師:建議大家下課后再嘗試其他方式的改創(chuàng),并在適當?shù)臅r候讓大家一起演唱。
四、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演唱、聆聽了源自于工布箭歌的歌曲《北京的金山上》,其實,工布箭歌只是十二種西藏民歌中的一種,如果感興趣,你可以登陸我們的網(wǎng)站,(多媒體課件顯示網(wǎng)址)了解更多西藏音樂文化,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的人喜歡西藏民歌、了解西藏音樂。
課例評析:劉逢慶、宋漢仁
這是一堂由江蘇省南通西藏民族中學戴昕老師設計的參加“全國第五屆初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評選觀摩會”獲得一等獎的音樂課。教學環(huán)境為多媒體網(wǎng)絡教室,可接入 Internet ;教者事先已制作了大量有關西藏民歌的材料存放在服務器上。西藏民歌欣賞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教者首先創(chuàng)設意境,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視覺和聽覺的審美功能,利用多媒體通過賞聽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接著讓學生參與活動,自發(fā)地、無意識目的地參加各種游戲,體驗音樂活動的主要形式與內(nèi)容,通過對比賞析讓學生初步了解欣賞西藏民歌的技術,再通過“走進西藏”的虛擬情境,引導學生改創(chuàng)民歌,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最后教者提供其他有關西藏民歌方面的 Internet 網(wǎng)站,請學生課后自己再擊瀏覽。
整個教學流程中,教者始終注意借助多媒體課件,以精當?shù)狞c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以學生感興趣的歌舞訓練作為教學流程的主線,使學生主體的個性得到張揚。該課的成功之處在于教者善于多層次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音樂欣賞興趣,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完全投入學習,在學生探索、交互性指導、情境化、教師作為幫促者等方面都有很多特點。同時,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上網(wǎng)瀏覽,信息技術能力得到了鍛煉,是一個很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設計,也是信息技術與音樂課程教學整合的優(yōu)秀案例。
本課例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學的三點啟示:
1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要根據(jù)學科特點注重社會性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 1 )拓寬培養(yǎng)信息技術能力的平臺
信息技術教育和學科課程整合,豐富了信息技術教育的載體,擴大了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生的接觸面。在各個學科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教育,不僅能使課程教學內(nèi)容突破傳統(tǒng)意義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教材,也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組織形式,解決了課程的大信息量的記錄、傳輸、顯示、加工等問題,而且在不知不覺中鞏固和提高了學生信息技術的各方面能力。課程包括的信息不僅僅是文字,而且還包含圖形、動畫、圖像、音頻、視頻等信息,而且采用超文本的方式組織信息,這樣學生還可以同時練習和鞏固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術和各學科的有機整合,有效促進了中小學信息技術的教育。
( 2 )培養(yǎng)具有社會性綜合能力的人才
綜合能力和信息素養(yǎng)是信息社會中人才需具備的基本素質。這兩種基本素質的培養(yǎng)需要較好的教學環(huán)境的支持。網(wǎng)絡提供了極豐富的信息資源和不斷更新的各類知識,任學生自由地邀游在知識的海洋中,使他們的想像力插上翅膀,有足夠的信息支持他們的探索和設想,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探索的過程中油然而生。利用 CAI 集成、交互式等功能特點,提出創(chuàng)新任務,讓學生通過自學、小組討論和查閱資料、進行模擬實驗等形式,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知識。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搜索、篩選、處理、集成信息等一系列能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了其自學的能力。同時在信息技術整合學科教學過程中,通過網(wǎng)絡和 CAI 把學習的思想與方法介紹給學生,使學生的自學效率和創(chuàng)造興趣持續(xù)性提高。
2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要根據(jù)教學對象選擇整合策略。
人類的學習類型主要有聽覺型、視覺型、動覺型三種,人類的思維類型可按抽象思維、具體思維、有序思維和隨機思維進行組合,不同的學習類型和思維類型的人學習成效與他們所選擇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方法有關。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不能主動地對外來信息進行加工,喜歡有人際交流的學習環(huán)境,需要明確的指導和講授,而有的學生在認知活動中,更愿意獨立學習、個人鉆研,更適應結構松散的教學方法或個別化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因此,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應該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對象,實施多樣化、多元化和多層次的整合策略。
3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要根據(jù)學科的特點構建整合的教學模式。
每個學科有其固有的知識結構和學科特點,對學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我們要根據(jù)不同學科的特點,將信息技術教育滲透在各個學科的教學當中。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在適合的場合,在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如在語文課上,學生采用計算機進行寫作的同時,也錘煉了其使用字處理軟件的能力,在英語課上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利用網(wǎng)絡,學生間交換意見、看法,也培養(yǎng)了學生利用網(wǎng)絡交流的能力;在數(shù)學課上,學生一邊做題一邊可以學會如何操作一些基本的軟件等。
據(jù)此筆者認為,對于不同的學科,既有相同的整合原則,也應該根據(jù)學科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整合模式,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方式多種多樣,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