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音樂知識 > 中國音樂史 >

華夏音樂論述【2】

作者:李巖 李洲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二,上古音樂

    音樂的根子在民間,音樂反映著社會,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上古華夏音樂與后世大不相同,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的。華夏民族率先進入農(nóng)耕文明,與所在地理位置有很大的關系。亞熱帶地區(qū)適合于農(nóng)耕,由采集發(fā)展到農(nóng)耕,與漁獵發(fā)展到養(yǎng)殖游牧同樣,是人類必然的進步。竹簡契刻文字基本上是孤本,只有官方文字才有可能留有備份。秦火幾乎燒掉了先秦所有史料,幸存下來的千不及一,只能在星星點點史料中尋找歷史。滿清王朝征集天下詩書,據(jù)[清稗類鈔]中的[種族類]所載;

    ‘漢族,一稱巴克族。就古史略考之,其最初根源地似在昆侖山。五千年前,循江河之源流游牧而至,以漸殖拓,居內地之西部北部,戰(zhàn)勝三苗、九黎種人,蓋先在黃河兩岸,漸盛于江淮之間,以至南海濱?!?/P>

    ‘蓋四千余年前,居住于各省之漢族,本自西北高原,循黃河流域而東來。及既入中原,其圣帝明王之子孫,北渡沙漠,西逾昆侖,東移遼海,別為一族者,又不知凡幾?此上古五族同源之始也?!?/P>

    農(nóng)耕以家庭為主體,家庭繁衍幾代之后成為了宗族,成為了氏族,化為家國,姜姓的炎帝就是強盛之后的大氏族。農(nóng)耕社會的結構基礎穩(wěn)定,聚族而居,很少發(fā)生大的變革。通常百年人口增加十五倍,一對夫妻繁衍四代,大家族就會擁有一百余口子孫后代,是遠遠超過十五倍的。丁壯一多宗族就強盛,如同大樹分枝一樣,逐漸形成了強大的氏族。最強大的氏族就成為了天下之主,族長就成為了天子。早期華夏社會存在母系社會,就是歷史上的女媧氏。伏羲氏之前沒有文字,人們采用結繩記事,歌詠成為主要的歷史記載方式,許多歷史神話傳說都來自于歌詠。音樂是人類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從[詩經(jīng)]中可以看出,男女情歌占很大的比重。官方采風所記錄的大概不下萬千首詩歌,春秋時期孔子挑選了三百首作為教學之用,都是用于吟詠的優(yōu)美詩歌,應用于禮尚往來,以詩達意。

    軒轅氏為姬姓,是炎帝賜的姓氏,是女臣之意。姜氏發(fā)生內亂,就是窩里斗,迅速的衰弱下來。軒轅氏迅速崛起了,最終的結果是姬氏取代了姜氏,成為天下之主。通天徹地之人稱之為王,王字的意思就是貫通天地人,可以代天行命。王就是天子,是天下的中心,是天下的首腦。按謚法:‘靖民則天曰皇。德象天地曰帝。仁義所往曰王?!?/P>

    炎黃時期是形成華夏文明的重要時期,華夏民族跨入農(nóng)耕社會之后,物質生活可以基本滿足人們的需求,精神生活就上升為重要的部分。炎黃時期沒有正式的法律,約定俗成為五倫:即天地君親師。五倫也稱為五經(jīng)、五禮、五德等等,基本內容都差不多,寓教于樂是炎黃時期的主要特色。文字主要應用于政府管理,還未能形成文學形式。以樂治國成為首選,天下萬國基本上都是以樂治國。大樂與天地相和,與人心相和,天下為公,處于原始共產(chǎn)主義社會,是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沒有社會等級,君王與官吏以公仆的身份服務于天下萬民,立心為公,推選有德者居之。祭天、祭地、祭神、祭鬼,是最為重要的大事,舉族都按照尊卑上下參與祭祀。用于祭祀的音樂宏大端正,祭神如神在,祭鬼如鬼在,是非常嚴肅的事。

    天地無私、四時有節(jié),道法自然。循序漸進,經(jīng)緯有度。人之一身經(jīng)緯萬端,與天地經(jīng)緯相合,祭祀音樂可以震撼人心。人們莊嚴肅穆,能夠在音樂中與天地進行交流,無聲勝似有聲,是宇宙天地之靈,與人身這個小宇宙所進行的精神交流。人是天地中的一分子,不是側身于天地之外,而是天地人三位一體。如同人體中的細胞組織是人體的一分子,是可以產(chǎn)生共鳴的。天下為公,炎帝與黃帝均是以德服人,所以不需要專政機關。宣傳與教育方式主要在于音樂,這也是人類社會歷史和平發(fā)展的典范。人類具有人性,又含有動物性,是需要受到外部條件約束的。最理想及最有效的就是樂教,樂為心聲,采用音樂以和天地之性,以類萬物之情。天地人三者和諧為一個整體,民心自然端正了。

    人類社會分君臣佐使,音樂也分君臣佐使。君心和則六合之內無所不合,人類與天地萬物融合于一體,共同演奏出自然交響樂。樂作于上,民化于下,音樂可以震撼靈魂,使卑賤變得崇高,淫邪轉變?yōu)榧冋?。好的音樂可以引發(fā)共鳴,啟迪人類的天性,就是對于真善美的追求。每一個人來到塵世最初都是個小天使,純潔而又軟弱,善良而尋求著愛。音樂的教育是對人類靈魂的洗滌,是人類精神上的升華,音樂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早期的人類教育寓教于樂,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人的終生。文雅之氣來自于音樂,來自于詩歌,來自于母親的催眠曲,父親的歌謠。喜愛音樂藝術的民族與群體,相互之間多了心靈間的溝通,多了些愛,少了許多的暴力。人類與動物之間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人類有靈魂,而動物沒有靈魂。

    進入原始社會主義時期,實行按勞分配的井田制,上層社會實行分封制。華夏社會結構呈正金字塔形,最頂端的是天子,也稱為王。王畿千里,是天下的中心,也稱為中國、國都。家與國是不分的,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就是諸侯,各享有封國。按宗族親疏遠近分封萬國,拱衛(wèi)王室,這就是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的分封制。王畿以外五百里為侯服,再五百里為甸服,再五百里為男服,再五百里為采服,再五百里為衛(wèi)服,再五百里為要服。侯服、甸服是必須分封于天子的叔伯兄弟們的,都是本家、出于同一個姓氏,再就是隔代宗親等等,要服之內的主要封國都是同宗。再外圍的就是王室姻親以及開國元勛之后,或是帝胄之后。改朝換代之后不存在遷移問題,各宗族都有自己的發(fā)展中心,華夏疆域遼闊,只是政治、經(jīng)濟中心發(fā)生了轉移。華夏民族是尊崇神道的,各氏族都以祭祀先人為重,不廢先人血食極其重要。

    在漁獵采集時期,盤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就選出獵獲物最精美的部分,以十分之一用于祭天、祭祀山神、水神、百禽百獸神靈。祭祀時,最重要的就是音樂中的鼓擊樂、敲打樂、吹牛角號、吹螺號、吹竹笛、鼓風、灑雨等等。伴隨著的是百獸率舞,就是人類穿上獸皮等道具,隨著音樂起舞。當祭神儀式達到高潮時,全體參與者都隨著鼓樂起舞,陷入了狂熱的狀態(tài),如同神靈降臨其間。這些群舞都是有一定的規(guī)矩,這就是上古時期的華夏音樂藝術。這些上古遺風在美洲大陸的印地安人、華夏山地民族之間還有些保留,改朝換代并沒有影響到他們。西逾昆侖的成為西方人,也是漢族之后,人類有可能來自于同一個祖先。昆侖山間的峽谷成為東西方進行交流的主要通道,就是后來的絲綢之路。后來越分越細,到了炎黃時期,尊卑有序,上下有節(jié),音樂藝術已經(jīng)成為禮教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

    音樂與詩歌同樣,分出了風、雅、頌。大雅之樂與小雅之樂成為了貴族禮樂,歷朝歷代都把禮樂視為最重要的內容,居于兵刑之上。‘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艠芬卜殖商熳又畼?、諸侯之樂、公卿之樂、士子之樂等等。天子之樂諸侯是不可以演奏的,諸侯之樂公卿也是沒資格演奏的。庶人之樂稱之為風,政府了解民情主要是通過民間采風。庶人之樂沒有什么規(guī)矩,可以率性而歌。從屈原的[九歌],以及流傳下來的部分民謠來看,上古時期的歌詠是很隨意的,基本沒什么格律曲調限制。合仄壓韻是為了增加美感,節(jié)奏明快是為了迎合擊打樂,民間曲調是自由形成的。

    地理民風的差異,使得各地區(qū)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也產(chǎn)生了很大的差異。就是在同一族群內,往往也存在著正統(tǒng)音樂與情感音樂兩種藝術形式。前者是寓教于樂,后者是為了尋求快樂。正統(tǒng)音樂主要用于祭祀、覲見、封賞、交際、燕享,也就是宴會?;閱嗜⒓?、迎來送往、軍功、武舞等等。這些正統(tǒng)音樂具有官方色彩,許多形成了固定形式,變化的只是頌詞與贊詞。詩言志,詩是作為歌詞存在的,可以隨樂吟詠,表達心意。通常采取的是賦、比、興,用比喻形容來表達心中所愿。春秋時期留下了一小部分,比較完整的是孔子于詩海之中選出的[詩經(jīng)]三百首作為教學之用,大概是千百里挑一了。

    情感音樂藝術則不同,有著廣泛的普及性,是民間音樂的主要內容。田間老農(nóng)可以擊壤而歌,就是敲打著田埂信口編唱。小孩子們也可以隨口編唱歌謠,反映社會實際,言論是不受限制的。井田制有社有邑,冬季人們生活在邑城之中,不需要勞作,就出現(xiàn)了戲劇等娛樂形式。歌舞戲劇演員稱之為倡優(yōu),也可稱之為伎,女演員基本看不到的,都是男扮女裝。倡優(yōu)社會地位比較低,但謀生容易,一著鮮,吃遍天。許多成為君主的弄臣,不需要進行田間勞作。

    黃帝建立了完整的中央政權,鳳鳥集于庭,雄者自歌,雌者自舞。伶?zhèn)愖髀蓞?大容作[咸池之樂]。祭天、泰山封禪、西上昆侖山訪廣成子、祭洛水、祭日月星辰、祀上帝、接萬靈、立明堂等等,天子之樂初具規(guī)模,有了一整套音樂歌舞形式。諸侯公卿們的覲見也有相應的禮樂,尊卑上下井井有序,這就是詩書禮樂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炎黃時期沒有憑借強力與暴力,而是借助于禮樂,以達到教化萬民,駕馭臣仆,恩撫遠人的政治目的。禮為體,樂為用,禮教與樂教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華夏民族的形成與其它民族有所不同,不是憑借的武力,而是向外部輸出農(nóng)耕文明。伏羲氏選出五谷,并沒有本氏族專用,王霸天下,而是傳播于天下萬國。古人樂于向外部傳授耕種技術,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上古時期人稀地闊,可以自由遷徙,不存在土地的爭奪。漢族這個從昆侖山下來的巴克族,迅速的成為了大部族,形成了以漢人為主體的華夏民族,后來將農(nóng)耕的部族都稱之為漢人。華夏民族的向心力越來越強,各氏族之間因為土地等糾紛需要一個裁判員,伏羲氏的氏族首領自然而然的被推選為炎帝。上古時期不需要國家專政工具,天子手下沒有常備的武裝力量。

    伏羲氏傳承十七代爾后王天下,這個進程是極其緩慢的,是逐漸形成的。炎帝之位傳到了榆罔,蚩尤倚仗武力欲搶奪炎帝之位。榆罔沒有抵抗能力只能逃避。軒轅氏鼓動諸侯組織起各部大軍打敗了蚩尤,順理成章的成為黃帝,屬于恩威并濟。黃帝即位之后,國家政體基本上形成了。炎帝所作的[下謀之樂],屬于天子之樂,可留給姜氏祭祀炎帝祖先之用。伏羲氏稱帝之前,由家祭而改為宗族祭祀,又升為氏族祭祀,帝王可以祭祀七祖。黃帝確立了新的天子之樂,由諸侯成為了帝王、天下之主。后代帝王基本上繼承了黃帝所留下的一切,黃帝也是以禮樂治理天下萬國。

    炎帝曾是萬國公認的天下之主,是采用和平方式輸出農(nóng)耕文明,凝聚天下萬國的。黃帝順天應人,清除害群之馬,被諸侯們擁戴推上帝位。炎帝之后也保留封國,賓而不臣,形同賓國,也屬于和平革命。樂為心聲,和緩宏大就成為了主旋律。古人認為人與天是同樣的,人的靈魂來自于星辰,每個人都有其本命星。受氣結胎,各有星宿。人類的靈魂來自于上天,是本命星的精華凝聚所在。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來自于整體宇宙的折射,如同母體中的生命來自于子宮外部。天類人,人類天。天地含精,萬物化生。天地人三位一體。表現(xiàn)在音樂上就是:天為圜鐘,地為函鐘,人為黃鐘。圜鐘是生于房宿、心宿之間,也就是天地明堂之處。所以祀天要在房心之間起宮,在琴中角弦第十徽,處于卯位。古琴二十五弦,現(xiàn)代的為五弦,是無法比較的。乾在陽位,陽數(shù)是起于子,終于少陰之申。圜鐘在卯,而卯至申為六數(shù)。所以六變而天神降,天神有其本位。

  天人合一理念是華夏音樂的核心,也是上古音樂的顯著特色。對于音色的要求近乎于苛刻,任何細微的差錯也能夠分辨得出來,樂器必須能夠與天地共鳴,音樂之聲可傳播千百里之外。盲樂師的耳朵能聽到來自于九天之上的八音,能聽到千百里之外。道法自然是音樂的最高境界,天地之樂是最美的音樂,平常人是無法聽到的。樂師們在山林湖海傾聽著自然交響樂,將天地之聲記錄下來,成為祭祀之樂?!鬃勇勆貥啡虏恢馕丁!褪且鹆诵撵`上的共鳴。音樂可使人類的靈魂爆出火花,賦予人類以真善美,賦予以崇高的使命感。上古音樂是表現(xiàn)天下為公的原始共產(chǎn)主義社會音樂,樂為心聲,是人類社會的反映。


此文章使用快速薦稿系統(tǒng)投稿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