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音樂教案 > 初中音樂教案 >

蘇少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唱臉譜》教學設計

作者:包成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9-05   點擊:

  4、視頻欣賞歌曲,初步感受歌曲。交流:談聽歌感受(從這幾個方面進行交流與思考:

  a、京劇給外國友人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愣”——外國人驚奇、好奇、不可思議

  “簡直”——真是、實在是

  b、理解“四擊頭”

  “四擊頭”是戲曲鑼經(jīng),音響、節(jié)奏均強,由于大鑼在小鑼和鈸的配合下共擊四記而得名。也稱四記頭。用以配合劇中人的亮相等動作。

  5、簡談歌中人物介紹

  1)竇爾敦:清朝時期的一名草莽英雄,也就是農(nóng)民起義軍的將領。

  2)關公:東漢末年劉備的著名將領,此人忠勇、正義,屬于富有血性的英雄人物。

  3)典韋:三國時曹魏猛將,是曹操的貼近侍衛(wèi),其性格猛烈、驍勇善戰(zhàn)。

  4)曹操: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此人陰險、狡猾、居心叵測。

  5)張飛:三國時期人物,是劉備的主要軍事將領之一。為人暴躁、魯莽、耿直。

  6、分樂段學唱歌曲,解決難點。

  7、活動:接龍演唱歌曲

  三、品一品

  阿朵版的《唱臉譜》,演唱風格上作了怎樣的變化?

  四、練一練(綜合知識評價)

  1、我愛記歌詞

  (  )的竇爾墩(  ),(  )的關公(  ),黃臉的(  ),白臉的(  ),(  )的張飛叫喳喳!紫色的(  )托寶塔,綠色的(  )斗夜叉,(  )的猴王,(  )的妖怪,灰色的(  )笑哈哈!

  2、京劇常識:

  4、你還知道那些家鄉(xiāng)戲?簡單說一說。

  如:川劇、豫劇越劇、黃梅戲秦腔劇、揚劇等,其中,江蘇地方戲中的 蘇劇、錫劇、柳琴戲、淮海戲、淮劇、揚劇、海門山歌劇等已被列入國家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五、課堂總結(jié)

  從這節(jié)課的學習中,我們重點學習了《唱臉譜》這首京劇戲歌。有道是“皮黃聲聲唱千里,京腔京韻響世界。”

  結(jié)束語:我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音樂的博大精深,體驗到了京劇這一古老劇種的藝術魅力,希望在當今流行音樂盛行的時代,希望同學們能夠真正做到“珍視民族藝術,弘揚民族文化,做一個熱愛民族音樂文化的中國人。

  介紹本節(jié)課的整體教學設計思路與流程:

  首先,很榮幸,今天能有這么多的同仁不遠辛苦來到我們偏遠的六合曲開展課堂教學研究,對大家的光臨表示十分地感謝,等會兒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和建議。下面我來簡要說一說我的這節(jié)課的設計思路:

  1、關于課題的選定。

  首先,如果按照正常的教學進度,今天應該是在第三單元內(nèi)容里,因為勵志屬于我區(qū)的名牌初中,最近區(qū)里有許多教學研討都在這里開展,所以有許多內(nèi)容已經(jīng)被提前上過了,這節(jié)課的課題是由片區(qū)統(tǒng)一規(guī)定的。

  2、這是七年級下的第四單元,戲曲單元,距離學生生活遙遠,較難調(diào)動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研究教材教參,我選擇了從學生喜愛的帶有戲曲風味的流行歌曲入手,設計了引一引(主要是引導學生關注戲歌)——聽一聽(學生熟知的流行曲戲歌)——學一學(主要是學唱京歌《唱臉譜》)——品一品(流行歌手阿朵版的《唱臉譜》,比較演唱風格上作了怎樣的變化?)——練一練(知識評價與檢測鞏固)這樣的一個教學流程,通過設計符合學生思維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充分的學習活動氛圍,留給學生自主自由的空間,調(diào)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使學生通過切身體驗激發(fā)內(nèi)心情感,自主學習音樂文化知識,并在自己的體驗中不斷感受、領略戲曲音樂文化的多姿多彩,進而產(chǎn)生樂意繼續(xù)探究中國戲曲的愿望。

  總之,整節(jié)課的設計以“戲曲音樂”為總領,融入相關的音樂和戲曲相關知識,意在讓學生由陌生到理解,逐步感受和熱愛祖國戲曲文化,并能以一種新的眼光來審視祖國的戲曲音樂文化,樂意傳承和發(fā)揚光大。 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感覺學生能對戲曲音樂產(chǎn)生興趣,能對與戲曲相關聯(lián)的戲曲音樂產(chǎn)生樂于探究的愿望,能主動積極參與到我們的課堂音樂活動中來,上完了這節(jié)課,學生的感覺并不是很累,還學有所獲,而且還余興未盡,若在每節(jié)課中都能做到樂中陶情,情中激趣,趣中學樂,樂中審美,美中提高,我想,這也是我們每一個音樂老師所追求的課堂教學理想。

站內(nèi)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