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地方課》評課
前兩天有幸參加了在松北農(nóng)墾職業(yè)學院舉辦的《黑龍江省小學音樂學科新課標基于問題培訓班》。很久沒有參加過規(guī)模這么大的學科培訓了,從講座到觀議課,每一項內(nèi)容都使我收益很大。記得,在活動的第二天,聽取了來自阿城實驗小學叢森和哈爾濱市兆麟小學李彥明兩位老師的音樂課。兩位老師為我們呈現(xiàn)了風格迥異的兩節(jié)課。一個是帶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滿族地方課――喜歌》,一個是低年級音樂教學《這是什么》,他們精妙的教學設計,靈動的課堂生成,扎實的教師基本功,打造了師生和諧共鳴的開心課堂。
地方課程是一門注重體驗與實踐的多元化課程,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它超越了學科課程的邏輯體系,體現(xiàn)了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點。如果教學方法不當,很可能使課堂氣氛呆板、單調(diào),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音樂課中,叢老師以生活為本源,以情境為載體,以活動為手段,始終圍繞滿族的音樂,充分調(diào)動學生情感因素,營造了民主、和諧、愉悅的課堂教學氣氛,較好地體現(xiàn)了音樂地方課程的學科理念。
課堂中,叢老師還不失時機地為學生們創(chuàng)造機會,鼓勵學生親身實踐。她找來了滿族的特色樂器單鼓,讓學生探索單鼓的敲擊方式。學生們自發(fā)的探索出了單鼓的幾種簡單的敲法,如:單點、雙點、三點、碎點,學生們在一次次的嘗試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對滿族樂器的熱愛之情一下子就被激發(fā)出來。最后,全班同學邊唱邊用單鼓伴奏,使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整節(jié)課學生們學得興致高昂,一節(jié)課下來已經(jīng)對滿族音樂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再談談李彥明老師的這節(jié)音樂課。其實,早在第一天的培訓中,我就被李老師風趣幽默的語言、語態(tài)吸引了。當然更重要的是李老師在教學過程對教學內(nèi)容的拿捏,對教學的設計安排等方面,他卓爾不凡的教學氣質(zhì)、高超的教學技巧、幽默的教學語言、精湛的教學藝術和揮灑自如的教學風格,讓我切實感受到了名師的風采?,F(xiàn)在我才知道一節(jié)課上得自然才是一個最高的境界。一個老師只有對所教的內(nèi)容熟練掌握、對整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明確,掌握得當,有一定的音樂底蘊,才能充滿信心地當好一節(jié)課的導演,既放手讓學生發(fā)揮,又能把他們收攏在一條主線上。真正地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給課堂以最真實的本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教未見趣,必不樂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興趣是學習積極性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成分,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內(nèi)部動力。課前,李老師通過謎語的導入,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中,李老師非常重視自己感情的投入,他一直通過自己的言行、表情傳遞給學生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以自己真誠的愛喚起學生情感共鳴,使得學生不怕出錯誤,敢于開口,樂于動手。
教學不僅是教與學的關系,同時也是師生雙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過程。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學生的情感和意志,影響學生的認知活動。一般來說,學生對某位教師喜歡,其課堂氣氛就會顯得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油然而生并不斷得到發(fā)展。課堂上,李老師不是在講授音樂,而是在跟著學生聊音樂。和諧的師生關系激起了學生潛在的表現(xiàn)欲,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使他們在充沛的感情投入和興奮狀態(tài)中不知不覺地汲取知識,增長智慧。
教學中李老師善于運用肢體語言來準確生動地表現(xiàn)音樂,和學生共同感受、模仿、表演,在自然愉悅交流中完成學生對音樂的認知過程,使課堂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可以說,我深深地沉浸在兩位教師的音樂課中。我想這就是我奮斗的目標,學習的榜樣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還要利用空閑時間不斷學習完善自己,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使自己能成為一位基本功過硬的音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