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隨心”的體驗
周二下午上了一節(jié)音樂課,人音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古風新韻》歌曲《游子吟》,課前做了一些必須的教學準備,但是內心卻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真心希望不再按照程序化的模式來上這節(jié)課(聽音樂進教室――師生問好――發(fā)聲練習――導入新課――新課教學――總結評價)于是一節(jié)以“心動”為核心的唱歌課按照我的設計開始了:在歌曲《但愿人長久》的音樂中,我與學生回憶了宋代詞人蘇軾的名篇,接著播放歌曲《游子吟》提問這是誰的作品?你喜歡嗎?(提示學生用音樂的語言回答問題)你覺得歌曲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學生很快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理解,我覺得都分析的很好。于是我讓學生試著表達出作者的意圖,朗誦這首詩,但在這里我強調了有感情的朗誦,并與學生一起朗誦(升華到)引領學生配樂朗誦,孩子們開始有感覺了,很多孩子的眼睛里有了內容。這時開始學唱歌曲,有了前面的聆聽學生很快就唱會歌曲了,但是《游子吟》所表達的對母親的感恩之情、念念不舍怎么讓孩子們能夠用歌聲進行表現(xiàn)?針對這個問題,孩子們簡單進行了討論,說到表情、聲音、伴奏、演唱形式等,這時我讓學生試著大膽改變自己平時的演唱習慣,試著投入的、有感情的歌唱,怎么有感情呢?就是隨著音樂進入一個自己想象的畫面,動情的用歌聲進行傾訴,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評價,這時我擔任指揮與學生一起進行展示,用自己的表情、眼神、動作引導鼓勵他們積極表現(xiàn)。就這樣,40分鐘很快過去,孩子們沉浸在歌唱的狀態(tài)中,老師們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中,自然流露的一份不舍已經(jīng)告訴我,這節(jié)課大家接受了、孩子喜歡了。
就這樣一節(jié)沒有多媒體課件、沒有規(guī)定環(huán)節(jié)、沒有滿堂問的課堂結束了,但師生眼神的交流、情感的互通、表現(xiàn)的默契,告訴我:上課決不是演戲,決不可能有固定的程式,單用固定的模式上課,再精彩的課也會引起學生的厭煩。科學主義技術主義也許能用于搞課題,寫論文,但決不適用真正的課堂教學,教學要符合規(guī)律,力求科學有效,“課堂教學”最大的特點是師生可以交流,可以共同探討問題,更需要藝術。所謂“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需要教師能做到“游刃有余,左右逢源”。課堂里情況千變萬化,課堂里學生各式各樣,所講授的內容每天不同,怎么可以用僵化的技術主義去畫地為牢呢?關鍵是心動,是有所得。只要有所得,一講到底也不妨,一句不講也不妨。相反,課堂再熱鬧,也是枉然。也許這就像法國有位哲學家說的:“你可以期待太陽從東方升起,而風卻隨心所欲地從四面八方吹來?!蔽乙f:每節(jié)課我們可以大致設定一個教學目標和計劃,但明天你課堂的學生會隨心所欲地提出各類問題。而這些問題你無論如何也是不會全部預計到的?你怎么能科學有效?那就只能依靠教學中的智慧與藝術,依靠你教師的學識,來處理這樣問題,用真心、真情與學生交流,用“心”打動“心”,用“心”感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