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音樂知識 > 中國音樂史 >

中國傳統(tǒng)音樂(二)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十面埋伏》名《淮陰平楚》。曲譜最早見于1819年的《華秋蘋琵琶譜》卷上。明代《四照堂集》中記載了當時的琵琶演奏家湯應(yīng)曾演奏該曲的盛景。該曲屬琵琶作品中的“武套”曲,以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zhàn)的情景,歌頌了勝利者劉邦。樂曲極盡琵琶揉、挑、推、掃等技巧,淋漓盡致地渲染了戰(zhàn)爭場面,“聲動天地”,“金騎蹂踐”,刻畫了“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全曲為敘事性多段套曲結(jié)構(gòu),分為三大部分:一、戰(zhàn)斗準備,次序為:1.列營、2.吹打、3.點將、4.排隊、5.走隊;二、戰(zhàn)斗場面,次序為:6.埋伏、7.雞鳴山小戰(zhàn)、8.九里山大戰(zhàn);三、戰(zhàn)斗結(jié)束,次序為:9.項王敗陣、10.烏江自刎、11.眾軍奏凱、12.諸將爭功、13.得勝回營?!栋酝跣都住冯m然也與《十面埋伏》一樣,描述了公元前202年楚漢垓下之戰(zhàn),但《十面埋伏》歌頌了漢王劉邦的勝利,《霸王卸甲》則側(cè)重描寫了西楚霸王項羽失敗的悲壯。因此有“得意者彈《十面》,失意者奏《霸王》”的說法。樂曲突出了“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基調(diào),以悲愴的風格,展示了英雄蓋世的項羽的郁郁心態(tài)。該曲與《十面埋伏》,互為對應(yīng),同為琵琶武套中的代表作品。


  《陽春古曲》亦名《陽春白雪》。曲譜最早見于清人李芳園編、1895年成書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卷上。這首文套曲,結(jié)構(gòu)簡練,情緒明快,音樂形象統(tǒng)一中又寓變化,表現(xiàn)了一種明朗的春日景象和歡樂情趣。
  《夕陽簫鼓》亦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樂譜最早見于1875年吳畹卿的手抄本。李芳園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收入該曲,并據(jù)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詩句“潯陽江頭夜送客”,改名為《潯陽琵琶》,結(jié)構(gòu)擴充為十段。這是一首典雅優(yōu)美的抒情樂曲。首段自由引子,描繪夕陽西下之際,江面舟船緩行,簫鼓合鳴的情景。徐徐點彈的節(jié)奏,模仿著鼓點聲聲;揉吟旋律,模唱著宛轉(zhuǎn)的簫聲。宛如一幅山水畫卷,描繪了春夜靜謐,玉兔東升,江面蕩舟,花影搖曳的迷人景色。
 ?。?)二 胡
  二胡 也稱胡琴,宋代典籍中圖錄的“奚琴”,元代典籍中描述的“胡琴”,是現(xiàn)今二胡的前身,它的琴桿、琴筒、琴軸均為木制,琴筒有圓型、六角形、八角形多種,一端蒙蛇皮或蟒皮,中置千斤,另一端置雕花音窗。張二弦,用馬尾竹弓夾于二弦之間拉奏,一般以五度定弦,為特殊用途,也可四度定弦。本世紀以來,許多人對其進行改革,音色更加純美。


  中國傳播最廣泛的二胡曲,是本世紀中期無錫的民間藝人阿炳自度的《二泉映月》。這首樂曲由楊蔭瀏、曹安和先生于1950年7月采錄。全曲在兩個主題的相互對應(yīng)中展開,主題旋律委婉流暢,簡潔凝煉。兩個主題,步步發(fā)展,層層變奏,跌宕起伏,高潮處顯露出作者倔強不屈的性格。全曲意境深邃,大氣磅礴,結(jié)構(gòu)謹嚴。充分運用了五個把位的全部音域,配合多種弓法的力度變化,流露出作者壓抑悲愴的情調(diào)和在舊時代中飽嘗辛酸的感受,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它反映了本世紀中期流于小城狹鎮(zhèn)中的一個普通民間藝人的心境,是中國民間器樂作品中的精品。
  本世紀最著名的二胡改革者是劉天華先生,他創(chuàng)作了十首二胡曲。幾乎首首精美:《病中吟》是其處女作,又名《安適》《胡適》,表現(xiàn)了“五四”運動前夕進步的知識分子在黑暗中既苦悶又不甘沉淪的精神世界,展示了他既勇于抗爭又難以沖破困境的復雜心情?!对乱埂穭t是作者于夏季某夕在月下納涼,眼見明月當空,觸景生情,信手操琴抒懷,而寫的又一乎佳作,六年后定稿。作品的旋律舒展柔美,委婉質(zhì)樸?!犊鄲炛帯罚ㄓ置犊嘀袠贰罚┦撬⒅靖倪M國樂,而又處于逆境之中的思想情感的真實表達,反映了知識分子不滿現(xiàn)實而又看不到光明前景的彷徨、憤悶之情?!侗琛罚ㄓ置短幨离y》)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既采用散板節(jié)律,又成功地吸收了西洋音樂的因素,加上演奏時弓法的巧妙運用,有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閑居吟》表現(xiàn)了處境順利時短暫的喜悅,旋律悠長徐緩,富于變化。作者首次在二胡上使用泛音演奏,擴展了二胡的表現(xiàn)力,使樂曲平添了深遠清妙的意境。《燭影搖紅》是他短暫生涯的“逃陟之謳”。作品采用變奏曲式寫成,旋律起伏較大,明快優(yōu)美,加上富于舞蹈性的節(jié)奏,抒發(fā)了歡快的心緒。


  近年來創(chuàng)作的《豫北敘事曲》《三門峽暢想曲》《長城隨想》(二胡與樂隊,劉文金曲)《蘭花花敘事曲》(關(guān)銘曲),都充分地展示了二胡的潛能、有效地深化了民族旋律的內(nèi)含。
 ?。?)板 胡
  板胡 形似二胡,因琴筒上蒙木板而得名。琴桿多用紅木、烏木等質(zhì)地堅硬的木料制作,弓桿較粗。一般按四、五度定弦,音域三個八度。因其音色高亢明亮,成為北方梆子腔類的戲曲和曲藝的主要伴奏樂器,近年來多用于獨奏,流傳較廣的有《秦腔牌子曲》(郭富團作曲)、《秦腔主題隨想曲》(魯日融作曲),這些取材于秦腔曲牌和唱腔的獨奏曲,塑造了西北人民豪放熱烈的寬廣胸懷
 ?。?)笛 子
  笛子 吹孔氣鳴樂器,亦稱竹笛、橫笛。笛體上開有吹孔和膜孔各一個,按音孔六個,尾端開有基音孔、輔助音孔各兩個,音域兩個半八度。明清之際戲曲藝術(shù)蓬勃發(fā)展,笛子成為許多劇種的伴奏樂器,根據(jù)其形制長短,有梆笛、曲笛之分。梆笛較短,以伴奏梆子類戲曲而得名,音色高亢明亮,善于表現(xiàn)健朗活潑的情緒。曲笛較長,常用于昆曲伴奏,較梆笛音區(qū)低五度,音色淳厚圓潤,善于表現(xiàn)清雅婉約的風格。吹奏技巧非常豐富,主要有打音、倚音、震音、連奏、花舌音、垛音、滑音、顫音、泛音、叉口等。著名曲目有《柳搖金》、《朝天子》、《步步高》、《滿庭芳》、《五梆子》、《鷓鴣飛》、《蔭中鳥》等。


  《五梆子》原為華北地區(qū)流行的器樂曲牌,在戲曲中用作過場音樂,笛子演奏家馮子存將其整理加工,賦予樂曲粗獷豪爽、熱情奔放的個性,成為北方梆笛的代表曲目之一。該曲采用典型的變奏體結(jié)構(gòu),各段有不同的節(jié)奏、速度、力度變化,并交替使用花舌音、垛音、滑音、顫音等技巧潤飾旋律,展現(xiàn)出梆笛演奏藝術(shù)的獨特風采,充滿著樂觀向上的情緒。


  《黃鶯亮翅》,馮子存據(jù)山西民間樂曲改編,形象地描繪了黃鶯在遼闊天空自由翱翔的情景,用吐音裝飾旋律,模仿黃鶯展翅飛鳴,運用倚音、滑音、吐音等技巧,使得旋律活潑歡暢。
 ?。?)箏
  箏屬撥奏弦鳴樂器,一般用梧桐木制成,長方形音箱,弧形面板,面上張弦,每弦一柱,左右移動柱碼可調(diào)節(jié)音高。按五聲音階定音,音域可達四個八度。歷代箏有多種形制,現(xiàn)代演奏者經(jīng)常使用的是21弦箏。由于派別和師承關(guān)系不同,也有用18弦和24弦的。它音色渾厚明亮,余音悠長,善于表現(xiàn)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細膩委婉的情調(diào)。代表性的流派有河南、山東等地的北派箏和浙江、廣東潮州、客家等地的南派箏。彈奏技法主要有:右手托、劈、勾、剔、抹、挑、摘、打、花、撮、輪、搖等,左手吟、顫、揉、按、推、滑、點、泛等。代表曲目主要有《漁舟唱晚》《高山流水》《漢宮秋月》《寒鴨戲水》《蕉窗夜雨》《薰風曲》等。


  《漁舟唱晚》是本世紀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箏獨奏曲。標題取自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樂曲以湖光山色為背景,充分展示了箏上滾奏的特點,此曲最大的特點是遞升遞降的旋律發(fā)展手法,詩情、畫意、曲韻達到高度的統(tǒng)一與和諧,漁人喜悅的心情和百舸競歸的景象得到高度藝術(shù)化的處理。

站內(nèi)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quán)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uán),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