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音樂知識 > 中國音樂史 >

音樂的現代性轉型(詳盡摘要)

作者:楊燕迪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音樂的“現代性”轉型

――――“現代性”在二十世紀前期中西音樂文化中的體現及其反思

(詳盡摘要)

 

上海音樂學院  楊燕迪

 

一、           問題設置:“現代性”概念與音樂文化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現代性”(modernity)問題日益成為知識、文化界在學術上的一個新的關注焦點。所謂“現代性”問題,即對“現代現象”的本質詰問?!艾F代”一詞,在此不僅是時間年代上的階段描述概念,而且更是一種與“古代”形成對比的性質劃分術語?!艾F代性”轉型不僅意味著社會外在形態(tài)的變革,而且更是文化、藝術中的基本概念和范疇意識的轉變,是人的心靈、思想和精神的內在結構的轉變。正所謂現代性的轉型“不僅是人的實際生存的轉變,更是人的生存標尺的轉變。”

從這一立足點出發(fā),我們對二十世紀中西音樂的考察也許會獲得完全不同的視角。因為音樂文化屬于人的精神體驗表現和心態(tài)結構范疇,所以,現代性的轉型不僅必然反映到音樂中來,而且也驅使音樂與其他人文藝術活動駛入同一條軌道。

 

二、           西方音樂中的“現代性”轉型

 

從時間的順序來看,西方現代音樂在二十世紀前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的發(fā)展,總體說來可以分為兩個明顯有別的階段?!笆兰o末”轉折至一次大戰(zhàn),可以被稱為西方音樂“現代性”轉型的萌發(fā)期。兩次大戰(zhàn)期間,西方音樂的“現代性”轉型基本完成。進而,我們可以從二十世紀西方音樂的總體進展中抽象出一些帶有根本性的音樂現代性范疇。其一,專業(yè)藝術音樂的創(chuàng)作從所謂“共性寫作”完全轉向“個性寫作”。其二,隨著現代工業(yè)文明和城市文化在二十世紀的不斷成熟,音樂的品種開始明確分化為彼此有別但又相互依存的三大種類:藝術音樂、民間音樂和流行音樂。其三,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開始對音樂產生影響,其作用在二十世紀前半已經顯露,但在二十世紀后半達至高潮。

 

三、“現代性”轉型視角下的中國音樂:二十世紀初的歷史軌跡

 

與西方音樂相比,中國音樂在二十世紀的發(fā)展軌跡,由于社會環(huán)境、歷史條件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在“現代性”的轉型上呈現出非常不同的面貌。

在中國的本土音樂文化中,整個二十世紀之前的漫長歷史可以被看作是一個整體單位,是中國音樂的“前現代”時段。自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世紀之交開始,中國音樂出于中國政治、社會和文化的整體巨變,幾乎是驟然被拋入“現代性”轉型的陣痛之中。中國音樂的“現代性”轉型由此啟動,并一發(fā)不可收。

一般公認,二十世紀初所謂的“學堂樂歌”的產生和發(fā)展,對中國二十世紀音樂的發(fā)展具有啟蒙意義。筆者以為,學堂樂歌是中國音樂走向“現代性”的第一個預示性標志。學堂樂歌在中國音樂的歷史上第一次使音樂成為喚醒民眾、啟發(fā)民智并借此形成民族精神認同的有力工具。通過學堂樂歌,中國的音樂開始成為現代意義上的國家認同和民族意識在精神載體上的具體顯現,并由此形成了音樂上的一個重要后繼效應――中國民眾的音樂聽覺接受意識由此被西方元素所浸染,這在客觀上為大范圍地接受西方音樂打下了潛在基礎。

1911年的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余年的封建皇權政治體制,整體意義上的中國社會“現代性”轉型在政治層面上正式啟動。中國的音樂文化回應著時代的大潮,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帶動下,中國音樂的現代性社會空間逐步產生并進一步展開,通過教育體制的革新和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搭建,音樂在中國作為公共文化產品和城市文化品種的地位開始萌發(fā)生根。

正是在上述大潮中,1927年11月,(上海)國立音樂院建立。筆者認為,可以將這一事實稱為中國音樂現代性轉型的奠基性事件和標志性路碑。它順應了中國音樂現代性轉型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這種轉型的必然結晶。音樂作為一種具有明確自我身份的藝術品種和社會分工職業(yè),在中國終于立穩(wěn)腳跟,而且得到了官方政府的支持和知識/教育界的認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所學府成為了中國現代音樂史發(fā)展的推動“母機”,不僅培養(yǎng)了最早幾代中國現代音樂各方面的棟梁之材,而且對之后建立的其他中國音樂高等教育院校和系科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由此,在社會建制、民眾意識和學院建構等各方力量的合作推動下,自二十世紀初至三十年代末,中國逐步形成了以“作曲家”個人為創(chuàng)作主體的音樂創(chuàng)作理念,并獲得了相當的創(chuàng)作成果。具有明顯現代性意味的音樂創(chuàng)作觀念建構開始萌生:寫作一個前所未有的作品譜面文本的“作曲”概念,獨立于創(chuàng)作者并具有后續(xù)生命的“作品”概念,在寫作中將個人特征置入其中、并依靠作曲獲取社會職業(yè)的“作曲家”概念,以及一個連續(xù)不斷并超越個人的“創(chuàng)作傳統”概念。

 

四、中國音樂現代性轉型的后果及其反思

 

本節(jié)就上述歷史現象中體現出來的中國音樂現代性轉型的后果作進一步的理論反思和更加偏重“長時段”性質的總結。其一,在二十世紀前期,通過中國社會整體上的現代性轉型,音樂作為一種獨立藝術門類的地位和品格在中國得到了初步確立。應該說,這是中國音樂現代性轉型最重要的成果。其二,從二十世紀初至今,西方音樂通過現代性轉型的帶動大面積傳入中國,并對中國音樂的歷史發(fā)展和性格塑造產生了重大影響。從當下的視角來看,這種影響顯然具有正負兩方面的意義。其三,音樂中的民族性意識作為“現代性”意識的一個方面,自二十世紀初以后,成為推動中國音樂發(fā)展最重要的意識形態(tài)推動力,其生命力至今未衰。

通過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到,在西方音樂和中國音樂中,音樂中的現代性轉型確實已在二十世紀前期發(fā)生,而其后繼影響是極其深遠和極為深刻的。本文的重點是參照西方音樂的現代性進程,觀察中國音樂的現代性轉型的特點和意義,從中所凸現的一個明確結論是,現代性轉型是一個不可避免且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但參與其中的行動者仍然具有自由意志改變這一進程的后果和性質。正如中國音樂的現代性轉型所顯示的那樣,由于每個國家和民族的社會結構與文化背景均有不同,這種現代性轉型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全盤的“西方化”,而是在全新的條件下和語境中尋找一種并不喪失原有自我身份的新的方向定位。

 

(全文即將發(fā)表于2006年第1期)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