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后自由爵士到歐洲爵士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3-11 點擊:
爵士從某種意義上看象一個大家庭,血緣上的相通使許多爵士樂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某個人會受到一些人的影響,又去影響其他一些人。所以,有時候會特別討厭這種繼承關系。本來很隨意的東西一下子變得繁瑣了起來。精神負擔在這時又總會影響你,使你放棄那種孜孜不倦的態(tài)度。不過,令人喘不過氣來的東西又往往會很刺激,聽爵士樂也一樣,尤其是與今天距離近的那部分爵士。
當代最精彩的爵士莫過于那些在觀念與情緒間穿梭的部分。它已不是一種單純的或者獨立的音樂,例如常年呆在巴黎的Art Ensemble of Chicago,與法國的諷刺劇和現代藝術不乏聯系。大叔輩的Archie Shepp或許要抱怨年輕樂手缺少一份藝術家的責任感和自尊心,但爵士早已成為一門不分膚色的音樂語言,何況60年代的反叛運動對爵士的影響是很輕微的。當你真正進入爵士領域,你便會明白令你舒暢得騰空起來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爵士從藝術形式上倒是向來激進的。另外,爵士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在噪音天地里翻江倒海John Zorn也有被列為后現代爵士的說法。不過,去聽一下他的《New For Lulu》和《More News For Lulu》就不會大驚小怪了。
開創(chuàng)者可能要比繼承者來得幸運,后繼的人除非你的發(fā)揚光大中有一種巨光,否則總要被說成承襲者。Archie Shepp、Pharoah Sarders,包括Albere Ayler這些第二茬自由爵士音樂家一般都被列為John Coltrane的追隨者。但由于種種原因的驅使,Pharoah Sanders等人與今天爵士的聯系要更多一些。
Albere Ayler引起我注意的是他樂風的軍樂成分,據說Albert Ayler是比John Coltrane 更有爭議的人物,他是整個自由爵士樂中最有黑人音樂氣質的音樂家之一。Ayler也總是在粗暴與美感之間搖擺不定,他的“Spiritis”、“Holy Holy”等樂曲被視為教堂氛圍的杰作。可惜的是Albert Ayler沒有時間與機會為自己作更有力的詮釋,1970年他被人從紐約東河里拖出來時,只有34歲。Ayler的死因至今仍是一個謎,但人們不會忘記他最后的那些日子在法國巡演造成的影響。
在60年代中期自由爵士大興其道時Pharoah Sanders還剛剛是一名新星。他的成功得益于加入John Coltrane的樂隊作為學生輩的樂手,Pharoah Sanders對John Coltrane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他們之間最成功的合作要數1965年的《Live In Seattle》了。John Coltrane 撒手而去后,Sanders 又與Coltrane的遺孀Alice合作,那些作品充滿的Coltrane晚期的神秘與宗教色彩。Achie Shepp令人聯想他是自由爵士遺風里的人物,他的經歷與Pharoah Sanders相近的地方在于,他也受教于自由爵士的領軍人物,只不過不是精神領袖John Cotrane,而是古怪、天才的Cecil Taylor。Archie Shepp“兇狠”的地方是一身兼數職:演說家、作家、詩人、劇作家、音樂家。
后自由爵士用今天的眼光看其價值在于年限上的影響力,Pharoah Sanders一直活躍到今天。但真正推動歐洲爵士發(fā)展的恐怕要數Art Ensemble of Chicago(簡稱AE of C)這些常年在歐洲發(fā)展的美國樂手了。歐洲爵士的興起一部分值浸染在自由爵士中的,而另一部分是毋庸置疑受到了搖滾樂的影響。AE of C成立于1968年,成員包括小號手Lester Bowie、薩克司手Joseph Jarmen、Roscoe Mitchell、貝司手Malachi Favors。他們全是芝加哥爵士學會----AACM的成員。樂隊宣稱自己的作品為“美麗的黑色音樂”,Bowie是一名諷刺詩人,常年穿著醫(yī)生的白大褂,難以置信他是想醫(yī)治什么。而Joseph Jarmen認為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可以象Eric Dolphy那樣前衛(wèi),也可象Bessie Smith那樣具有悲劇性,也可象Louis Armstrong那樣老式。AE of C演出時都要在臉上化妝,而后現代藝術家杜尚專門為他們做獨創(chuàng)性的標志。
Henry Treadgill 也是芝加哥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reative Musicians的一員。Threadgill曾與傳奇人物Muhal Richard Abrame合作過,Abrame被Joseoh Jarman喻為是他的指路燈。Henry Treadgill最初也是推崇自由爵士樂風的,到了80年代Treadgill確立了爵士樂壇上的地位。你可以注意一下Axion公司出版的他的專輯《Too Much Sugar For a Dime》。事實上,在七八十年代的激進美國樂手中,可能還有比Henry Threadgill更重要的。譬如Antony Braxton和Oliver Lake。
Pat Metheny是在1974年與前輩Gary Burton合作進入爵士樂壇的。他最成功的一張唱片 應該是與Ornette Coleman 合作的《Song X》。Pat Metheny的意義恰恰在于他開始偏離正統(tǒng)爵士路線,那是與鋼琴手Lyle Mays等人組織了自己的樂隊。 Pat Metheny在ECM公司里的錄音《Watercolor》是很有創(chuàng)意的,整個音樂背景充滿了鈴聲。ECM是努力挖掘歐洲爵士的最有創(chuàng)意的公司,當然它的臺柱子如Keith Jarrett、Chick Corea、Fred Frith包括Pat Metheny都是美國樂手。在歐洲爵士部分,ECM創(chuàng)立了一種“冷血音樂”,追求純凈、蒼白、冰冷的感覺。有意思的是部分音樂產生在北歐,與那里的自然環(huán)境------寒冷、孤寂很合拍。代表人物是挪威的薩克司手Jan Garbarek和吉它手Terje Rydal。
當代最精彩的爵士莫過于那些在觀念與情緒間穿梭的部分。它已不是一種單純的或者獨立的音樂,例如常年呆在巴黎的Art Ensemble of Chicago,與法國的諷刺劇和現代藝術不乏聯系。大叔輩的Archie Shepp或許要抱怨年輕樂手缺少一份藝術家的責任感和自尊心,但爵士早已成為一門不分膚色的音樂語言,何況60年代的反叛運動對爵士的影響是很輕微的。當你真正進入爵士領域,你便會明白令你舒暢得騰空起來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爵士從藝術形式上倒是向來激進的。另外,爵士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在噪音天地里翻江倒海John Zorn也有被列為后現代爵士的說法。不過,去聽一下他的《New For Lulu》和《More News For Lulu》就不會大驚小怪了。
開創(chuàng)者可能要比繼承者來得幸運,后繼的人除非你的發(fā)揚光大中有一種巨光,否則總要被說成承襲者。Archie Shepp、Pharoah Sarders,包括Albere Ayler這些第二茬自由爵士音樂家一般都被列為John Coltrane的追隨者。但由于種種原因的驅使,Pharoah Sanders等人與今天爵士的聯系要更多一些。
Albere Ayler引起我注意的是他樂風的軍樂成分,據說Albert Ayler是比John Coltrane 更有爭議的人物,他是整個自由爵士樂中最有黑人音樂氣質的音樂家之一。Ayler也總是在粗暴與美感之間搖擺不定,他的“Spiritis”、“Holy Holy”等樂曲被視為教堂氛圍的杰作。可惜的是Albert Ayler沒有時間與機會為自己作更有力的詮釋,1970年他被人從紐約東河里拖出來時,只有34歲。Ayler的死因至今仍是一個謎,但人們不會忘記他最后的那些日子在法國巡演造成的影響。
在60年代中期自由爵士大興其道時Pharoah Sanders還剛剛是一名新星。他的成功得益于加入John Coltrane的樂隊作為學生輩的樂手,Pharoah Sanders對John Coltrane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他們之間最成功的合作要數1965年的《Live In Seattle》了。John Coltrane 撒手而去后,Sanders 又與Coltrane的遺孀Alice合作,那些作品充滿的Coltrane晚期的神秘與宗教色彩。Achie Shepp令人聯想他是自由爵士遺風里的人物,他的經歷與Pharoah Sanders相近的地方在于,他也受教于自由爵士的領軍人物,只不過不是精神領袖John Cotrane,而是古怪、天才的Cecil Taylor。Archie Shepp“兇狠”的地方是一身兼數職:演說家、作家、詩人、劇作家、音樂家。
后自由爵士用今天的眼光看其價值在于年限上的影響力,Pharoah Sanders一直活躍到今天。但真正推動歐洲爵士發(fā)展的恐怕要數Art Ensemble of Chicago(簡稱AE of C)這些常年在歐洲發(fā)展的美國樂手了。歐洲爵士的興起一部分值浸染在自由爵士中的,而另一部分是毋庸置疑受到了搖滾樂的影響。AE of C成立于1968年,成員包括小號手Lester Bowie、薩克司手Joseph Jarmen、Roscoe Mitchell、貝司手Malachi Favors。他們全是芝加哥爵士學會----AACM的成員。樂隊宣稱自己的作品為“美麗的黑色音樂”,Bowie是一名諷刺詩人,常年穿著醫(yī)生的白大褂,難以置信他是想醫(yī)治什么。而Joseph Jarmen認為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可以象Eric Dolphy那樣前衛(wèi),也可象Bessie Smith那樣具有悲劇性,也可象Louis Armstrong那樣老式。AE of C演出時都要在臉上化妝,而后現代藝術家杜尚專門為他們做獨創(chuàng)性的標志。
Henry Treadgill 也是芝加哥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reative Musicians的一員。Threadgill曾與傳奇人物Muhal Richard Abrame合作過,Abrame被Joseoh Jarman喻為是他的指路燈。Henry Treadgill最初也是推崇自由爵士樂風的,到了80年代Treadgill確立了爵士樂壇上的地位。你可以注意一下Axion公司出版的他的專輯《Too Much Sugar For a Dime》。事實上,在七八十年代的激進美國樂手中,可能還有比Henry Threadgill更重要的。譬如Antony Braxton和Oliver Lake。
Pat Metheny是在1974年與前輩Gary Burton合作進入爵士樂壇的。他最成功的一張唱片 應該是與Ornette Coleman 合作的《Song X》。Pat Metheny的意義恰恰在于他開始偏離正統(tǒng)爵士路線,那是與鋼琴手Lyle Mays等人組織了自己的樂隊。 Pat Metheny在ECM公司里的錄音《Watercolor》是很有創(chuàng)意的,整個音樂背景充滿了鈴聲。ECM是努力挖掘歐洲爵士的最有創(chuàng)意的公司,當然它的臺柱子如Keith Jarrett、Chick Corea、Fred Frith包括Pat Metheny都是美國樂手。在歐洲爵士部分,ECM創(chuàng)立了一種“冷血音樂”,追求純凈、蒼白、冰冷的感覺。有意思的是部分音樂產生在北歐,與那里的自然環(huán)境------寒冷、孤寂很合拍。代表人物是挪威的薩克司手Jan Garbarek和吉它手Terje Rydal。
上一篇:BLUES音樂的歷史
下一篇:理智與情感――再論爵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