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越調 >

谷城越調的歷史淵源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谷城越調,也稱湖北越調,是自明清時期以來,主要產生于谷城一帶,流行于鄂西北地區(qū)的地方戲曲,曾經(jīng)是盛行于史上的湖北地方戲曲大劇種。漢水流經(jīng)谷城的這一段水路在當?shù)厮追Q襄河,又稱之為襄河越調。越調唱腔高亢,尾音翻高,又稱為高腔越調。為區(qū)別于河南省的小越調,民間多稱之為大越調。

谷城越調曾經(jīng)興旺的傳承班社:谷城越調的社班傳承主要有兩種方式,即雙線傳承:大臺戲班和越調皮影。清代至民國期間,是越調的繁榮昌盛階段,老藝人說,嘉慶、道光年間就有越調戲班到過漢口,也到過陜西的潼關、山西的風陵渡一帶演出,風靡一時,受到好評。清咸豐年間,谷城襄河一帶曾有十二、三個規(guī)模較大的越調戲班活動,清末民初還有“同春班”、“同慶班”、“黃品章班”等十多個演出戲班,演出規(guī)模比較大,各自擁有幾大車衣箱、砌末。演出有《頂燈》、《瓊林宴》等四百多個劇目,其中大多為連臺劇目。

除主要越調演出班社團體外,全盛時期谷城全縣還有越調皮影戲班三十多擔(箱),越調名演員中有很多人都是表演越調皮影的行家里手。這是因為戰(zhàn)亂或饑荒使龐大的演出團體無法生存的時候,人員少而精,一人多角的越調皮影戲可以維持生計,越調行當設置齊全,分為一末、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一個人多角色的唱腔、表演,頗顯演員的強硬功力。為越調皮影小戲的繼承和發(fā)展奔走于鄉(xiāng)里、茶館之間,憑著民間藝人執(zhí)著無私的奉獻精神,為湖北越調劇種的保留和傳承立下了汗馬功勞。解放后縣越調演出隊和石花大越調劇團一直堅持至1986年。越調流行地域也很廣,湖北上五府的襄陽、鄖陽、下五府的安陸、德安(現(xiàn)鐘祥)、河南西南的鄧縣、唐河、陜西的白河等地都有它的足跡。近百年來較為聞名的越調藝人有黃品章、黃世朔、周連成、李友元、胡金山、李培先、徐發(fā)奎、樂序文、葉東升、葉祥成等。越調社班以“本頭大,人物多、角色全、場面大”而著稱于襄河一帶;越調皮影則以“古老雅拙、原生高腔”而享譽秦頭楚尾。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