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桂劇 >

桂劇的歷史沿革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明末清初,昆山、弋陽和亂彈等腔已流行于桂林一帶。

清雍正年間,桂林已有獨秀班等昆班。清乾隆年間,又有湖南祁陽班頻繁到桂林演出。祁陽班在桂林演出期間受廣西官話(桂林話)影響,逐漸改變語音。一部分祁劇藝人落戶桂林后,開始用桂林話演唱祁陽戲,時人稱為桂林班,后人即稱之為桂劇。最早的桂劇班社,有清道光年間唱多種聲腔的三合、三慶等名班,之后又有瑞華、老仁和、上升、卡斌、錦華等班。從光緒八年開始,桂林各地相繼出現(xiàn)寶華群英、翠華、蘭斌小社等桂劇科班,自此桂劇祁劇逐漸分野,但桂劇祁劇藝人時有相互搭班演出,相互聘師傳授技藝。由于戲路接近、語音相似,祁、桂藝人長期同臺、同劇演出,使桂劇聲腔、演技深受影響,發(fā)展日臻成熟。桂劇劇本的創(chuàng)作可追溯到光緒二十二年,唐景崧為“桂林春班”撰寫《看棋亭雜劇》40出,成為桂劇第一批獨有劇目。

第一個桂劇女科班福珍園創(chuàng)辦于1912年,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女科班興起,培養(yǎng)了一大批女演員,尤其是和園甲、乙兩個女科班對桂劇發(fā)展影響較大。之后男女科班達30多所,為桂劇培養(yǎng)了不少人材。

光緒二十八年,桂林建立起第一個戲院――景福園,之后又相繼建起和園、儀園戲院。從此,桂劇逐漸進入劇場作固定性的演出。這些戲院競爭相去天津、上海等地聘請京劇演員來桂林演出,自此京劇不斷流入,在劇目、表演、化妝、服飾、布景等方面,京劇藝術(shù)對桂劇的改革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站內(nèi)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quán)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uán),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