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評劇 >

東路蓮花落與東路評劇(四)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從平腔梆子戲到“評劇

蓮花落,以冀東人民的生活為土壤,吸收東北蹦蹦、河北梆子、京劇、皮影、曲藝、民歌、雜耍、秧歌、武術等藝術營養(yǎng),經過“拆出”、“平腔梆子戲”階段,形成一個新的劇種之后,又經過“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兩個發(fā)展、提高時期,才定名為“評劇”。如果把“評戲”作為一個歷史階段來看,它和“平腔梆子戲”階段并沒有質的變化,而是對“平腔梆子戲”的不斷提高,不斷補充,不斷完善。評劇發(fā)展到解放前和解放初期,雖還沒有超出“半班戲”的水平,但這一階段對評劇歷史的貢獻,卻是十分顯著的。其主要成就是:

( 1 )培養(yǎng)出很多著名演員,如成兆才、月明珠、楊柳青、金開芳、倪俊生、李金順、白玉霜、芙蓉花、喜彩蓮等。他們通過不同唱派、不同表演,大大豐富了評劇藝術,推動了評劇劇種的不斷壯大與發(fā)展。

( 2 )在長期演出實踐中,使自己劇種的藝術風格,逐漸得到形成、明確、突出。

( 3 )創(chuàng)作、改編了數以百計的傳統(tǒng)劇目,積累了許多音樂與表演藝術遺產。

( 4 )發(fā)展了角色行當。由只有丑、旦兩行發(fā)展到有生、旦、凈、丑等各種行當,而且,有的行當還擁有了自己的代表劇目,如三小并重的《王少安趕船》、《杜十娘》,文武并重、行當齊全的《保龍山》,花臉、青衣兼有的《劉翠屏哭井》,以刀馬為主的《樊金定罵城》等,增強了評劇藝術的表現力。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