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花鼓戲 >

益陽花鼓戲的流派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益陽花鼓戲分益陽路子、西湖路子、寧鄉(xiāng)路子、醴陵路子4個流派。

益陽路子

指形成于益陽和沅江一帶的花鼓戲。清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1),益陽已有“大興班”活動,其主要唱腔為“八同牌子”和“益陽川調”。劇目多為正劇,如《蘆林會》、《趕潘》等。

西湖路子

指流行于南縣(包括華容、安鄉(xiāng))一帶的花鼓戲。乃吸收省內各地花鼓戲的精華綜合發(fā)展而成,故又有“綜路花鼓”之稱。清同治年間(1862―1874),區(qū)境濱湖一帶半湘半花的班社已為西湖路花鼓奠定初步基礎,后經發(fā)展演變,逐漸成為正式的西湖路子,主要唱腔為“西湖調”、“木馬調”。劇目與益陽路子大體相同。

寧鄉(xiāng)路子

指形成于寧鄉(xiāng)縣境的花鼓戲,較長時間流行全區(qū)。清道光年間,黃道開組織花鼓戲“土壩班”,同治年間去安化縣演出,甚為活躍。此后,該路花鼓戲便在安化山區(qū)流行。唱腔高亢,輕松活潑,主要有“寧鄉(xiāng)正調”、“寧鄉(xiāng)雙川調”、“一字調”等,如《討學錢》、《蘭橋會》等多為小喜劇。

醴陵路子

指流行于醴陵、瀏陽、湘潭縣一帶的花鼓戲。1955年,醴陵湘醴花鼓戲劇團于益陽縣登記定點,改名益陽縣花鼓劇團。該路子的川調,具有衡山花鼓風味,主要唱腔有“醴陵川調”、“大清調”等。主要劇目有《送表妹》、《洛陽橋》等。

上一篇:崇陽提琴戲 下一篇:通城花鼓戲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