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花鼓戲的藝術特點
常德花鼓戲的聲腔,最初是打鑼腔。在演唱形式上,是“一唱眾和,不托管弦,鑼鼓幫腔?!弊畛醯难莩鲂问剑浅蠼?、旦角唱著打鑼腔和小調,進行載歌載舞的簡單的故事表演。四川傳入的梁山調,與當地的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和戲曲音樂相結合,形成了具有常德花鼓特色的聲腔正宮調,并以基曲調的可塑性和大筒振腔保調的功能,逐漸替換了打鑼腔,聲腔內含的板式變化和情緒表現上的潛力,隨同大本戲的上演而得到充分發(fā)揮;大型劇目也隨同聲腔的成熟而在常德花鼓戲中盛行。一些大型劇目, 如《劉海戲蟾》、《黃金塔》、《殺狗尋夫》等,經常出現在常德花鼓戲的演出中。音樂表現手段不斷豐富,表演程式逐步完善。常德花鼓戲逐漸從丑旦歌舞演唱型的生活小戲,成為了一種行當較齊、聲腔較豐富的完整、定型的戲曲形式。
常德官話是常德花鼓戲的主要舞臺語言,但由于其植根于廣大農村,除“半臺班”受漢戲影響而較注重舞臺語言的規(guī)范外,一般鄉(xiāng)班多間雜當地方言土話。這種語言差異及各地不同的民間音樂、宗教音樂的滲透,尤其是地方大戲劇目的不同影響,使常德花鼓戲在劇目、唱腔等方面,較明顯地形成了沅水與澧水兩種不同的“路子”。 湖南花鼓戲的音樂曲調約300余支,根據曲調結構、音樂風格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大致可分為4類:1、川調,2、打鑼腔,3、洞腔(即師公腔),4、小調。川調,源于山歌及民歌。按調式分為宮調式、羽調式兩種,宮調式強調六級音,羽調式強調七級音,花鼓戲味特別濃厚。打鑼腔源于哼歌及勞動號子,原來僅用鑼鼓、嗩吶伴奏,人聲幫唱尾腔,得名打鑼腔,現在基本上取消了這種幫腔形式。洞腔,源于師道音樂,所以,也稱師公腔。川調、打鑼腔、洞腔,統(tǒng)稱為正調,正調的結構比較方整,大多以“對仗”或“起承轉合”為結構形式,反復運用。小調是一些比較原始的民歌、山歌、城市小調和絲弦小調,表現情緒較為單一。某些小調發(fā)展較大,能表現多種情緒,編入了正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