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高腔 >

辰河高腔的源流沿革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辰河高腔是一個流傳地區(qū)較廣而頗有聲譽的地方劇種。初步考證,辰河高腔發(fā)源地是瀘溪浦市鎮(zhèn),形成時期系在清代道光至咸豐年代,是從弋陽而來,屬戲曲四大聲腔弋陽腔范圍。辰河高腔這個劇種形成的初期,是以堂會形式在一些私家演唱,辰溪最早的圍鼓堂是"桂和堂"成立于清代咸豐年間,后來又成立了"積慶堂"、"協(xié)和堂"、"佳和堂"、"少和堂"等等,高腔就是在這種堂會形式下,不斷研討、實踐,改造而逐步豐富完善起來,終于成為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新的劇種,是我國戲劇百花園中一朵絢麗的山花。辰河高腔最初在紳士中流行,及后才發(fā)展到市、村民階層。盡管圍鼓堂隨后有所擴展,仍不能滿足越來越多的喜愛高腔群眾的要求,而出現(xiàn)了低臺(木偶戲),又叫"矮臺戲"??h內(nèi)僅大水田鄉(xiāng)新塘村羅姓一家有木偶戲班。低臺的形成和發(fā)展,促進辰河高腔走上了高臺的演出(舞臺演出)。高腔是什么時候登上舞臺的,無任何歷史資料可考。據(jù)已故的高腔名丑陳德生和浦市圍鼓泰斗印佛癡所保存的資料。在清代咸豐年間,貴州人杜風林在浦市組建戲班登臺演出。培訓學員均采取在江湖班中邊傳授邊演出的方式,杜風林是組班授徒的先導。到了光緒年代,在辰溪先后成立的班社有"仁和班"、"四喜班"、"大紅班"、"雙喜班"、"德勝班"、"雙合班",這些班社活動時間都不太長,在群眾中的影響不大,有的甚至鮮為人知,而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的,是宣統(tǒng)元年成立于浦市,后轉(zhuǎn)來辰溪的"雙少班"。"雙少班"是浦市富紳康少百與其摯友名生角各代?。ㄗ稚倏担┙M建。在清末民初間,辰溪、瀘溪、沅陵、浦市以及乾州、花坦、鳳凰等地,凡重大演出活動,均以能請到"雙少班"為榮,"雙少班"從成立到結(jié)束,達四十余年,踏遍了湘西各縣,許多偏僻山村及邊遠苗寨,培養(yǎng)了楊學貴、石玉松、劉喜發(fā)、楊仕元、肖連元、唐玉清、姚金榜、江俊卿等藝屆名流,真所謂名角匯集,人才濟濟,是一個倍受群眾歡迎的班社,在高腔發(fā)展史上譜下了光輝的篇章,新中國成立后,被收編為縣級劇團。由此看來,辰河高腔是從圍鼓到低臺再到高臺,經(jīng)過長期的承前啟后和不斷地錘練創(chuàng)新,獨具風風采,廣泛流傳的地方劇種。

站內(nèi)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quán)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uán),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