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滇劇 >

滇劇的源流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滇劇是云南特有的地方劇種,是云南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滇劇是清代中期在云南融匯當時國內(nèi)各主要劇種特長,以云南方言為基礎,與明代以來形成的本地聲腔、民族曲調(diào)融匯而成的一種地方戲曲。考察其源流,與中原文化在云南的傳播有關。歷代漢族遷入云南,也帶來了漢文化。特別是明初實行屯田制度,漢族人口大規(guī)模進入云南,江淮一帶流行的弋陽腔和湖廣一帶流行的梆子腔等民間戲曲也隨之傳入云南。明末,張獻忠大西軍余部由李定國等擁護永歷帝入滇,經(jīng)營云南達18年之久。大西軍成員大部分是秦、隴一帶的人士,便也將秦腔系的梆子帶入了云南。

滇劇形成的時間大約在清中葉道光年間。清代康、雍、乾三朝100余年間,云南礦冶業(yè)興盛,入滇商人、礦工不下數(shù)十萬,外省商幫眾多,外來人口的會館和各種行業(yè)會館林立。各會館都擁有相當?shù)慕?jīng)濟實力,會館建筑考究,都建有戲臺,每到會期都要邀請家鄉(xiāng)戲班來演戲,場面熱鬧奢華。

這一時期,由弋陽腔和梆子腔演變成的各地戲班和演員,有不少先后進入云南。隨著許多外省商人、工人落籍云南,許多戲班和演員也便留在了云南。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維持戲班的演出,必須適應廣大觀眾的欣賞口味和語言習慣,各種外來聲腔便以云南方言為基礎,與云南原來流行的民間聲腔曲調(diào)相融合,逐漸形成了有云南特色的地方戲――滇劇。

滇劇唱腔主要分為絲弦、襄陽、胡琴三大系統(tǒng)。每種唱腔大體都有倒板、機頭、一字、二流、三板、滾板等具體曲調(diào)。此外還有一部分昆腔曲牌和吹牌。絲弦腔高亢激越又兼柔和悠揚,來自漢劇聲腔,屬西皮唱腔系統(tǒng);胡琴腔舒展動聽,來自徽劇聲腔,屬二黃唱腔系統(tǒng);襄陽腔明快開朗,也類似于京劇、漢劇中的西皮唱腔,受秦腔梆子影響明顯。滇劇聲腔系統(tǒng)可以說是來自多個聲腔系統(tǒng)。其中,川劇滇劇的影響十分重要。云南鄰近四川,歷代都有四川移民以分散的方式進入。久之,四川移民成為云南人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川劇班的演員進入云南的也不少。因為方言接近,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便留在云南演出,改演滇劇。于是便有不少川劇聲腔、表演方式和劇目,無形中滲入到滇劇之中。

滇劇劇目約1600多個,大部分在漢劇徽劇、川劇及各梆子劇種中有相應的劇目。滇劇劇目就是從這些劇種中移植而來的,其文武場樂器、臉譜、武打、動作、程式都與有關劇種有關系。

滇劇在云南民間廣泛流行,擁有眾多玩友、票友。不少文人學士也是滇劇愛好者,由于他們的參與,對滇劇劇本的創(chuàng)作、加工,聲腔和表演藝術(shù)的提高、改進起了很大的作用。云南原住居民人數(shù)最多的白族和彝族,有本主和土主崇拜習俗,各村寨都有本主廟或土主廟,廟內(nèi)均有戲臺。每年春節(jié)以后至農(nóng)歷三月農(nóng)事輕閑,便成了廟會的集中時期,幾乎村村都要輪流唱戲,各戲班都生意興隆。但是唱戲的演員更多的還是普通群眾中的業(yè)余愛好者,開戲之前數(shù)周都要先請戲師傅到村中教戲。一過春節(jié),便開始了各戲班的演出旺季,那些能教戲的主要演員更是特別奔忙。

劍川文人趙師程(趙藩之父)有《社戲曲》一詩對春社演鄉(xiāng)戲有形象生動的描述:“南村北村同賽神,大男中男粉墨新。大男昂長扮項羽,中男學扮虞美人。下臺不除紫巾岸,收場不洗翠眉頻。但逢相識拉拉次,肥肉大酒歡良辰。明年多收十斗麥,為君再把粉墨勻?!庇纱丝梢?a href=http://shangwufuwu.com.cn/xqqy/dianj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滇劇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云南許多地方都有群眾性自發(fā)組織的鄉(xiāng)戲班,平時常有數(shù)人相聚,拉起二胡、打開鑼鼓清唱的“打圍鼓”活動,茶館是開展這一活動的主要地點。此風在城鎮(zhèn)尤盛,昆明等地的茶館幾乎終年鑼鼓聲不斷。

一些滇劇特有的劇目在藝術(shù)上有濃郁的云南地方色彩,在內(nèi)容上也強烈地反映云南的社會狀況。1884年中法戰(zhàn)爭,帝國主義侵略的觸角已直接伸向云南,全省民眾群情激昂,護路、護礦,維護國家主權(quán)的斗爭逢勃開展,繼之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亦得到云南志士的積極響應,滇劇成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重要手段。為適應民主革命形成的發(fā)展,便產(chǎn)生了滇劇改良活動,一批反映云南歷史和現(xiàn)實題材的劇目出現(xiàn),深受歡迎。

站內(nèi)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quán)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uán),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