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彩調 >

彩調窩 調子多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臨桂是廣西彩調的主要發(fā)源地之一,早到清代,彩調已經在境內風行。因為其詼諧幽默,活潑歡快,彩調被當?shù)厝罕姺Q之為“快樂的劇種”。

時至今日,臨桂縣仍然存有許多傳統(tǒng)彩調劇目,它們被當?shù)厝罕娨暈榧艺洌纭稐罹 ?、王三打鳥》、《娘送女》等等,幾乎全是反映勞動人民生產、生活和愛情,并揭露、鞭撻舊社會貪愚者的喜劇,也有少數(shù)正劇和悲劇。新中國成立后編寫的現(xiàn)代彩調劇,引進了話劇的表演形式。彩調的人物扮相、形體動作,來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彩調傳統(tǒng)劇種主要有:獨角戲(丑角一人表演),對子調(即小調子,小丑、小旦同歌同舞同臺表演),三十六出江湖戲(即大調子),三小戲(單出),出頭戲(中型),整本戲等。臨桂彩調使用的主要道具有:扇子、手絹和彩帶,俗稱彩調“三寶”;彩調樂隊使用的樂器有:二胡、板胡、調胡、司鼓、六鑼、小鑼。

臨桂彩調行當以旦、丑、生為主,少有凈行。臉譜有大花臉、老臉、草臉、小花臉等。其中,小花臉的花樣很多,根據(jù)人物的性格特征,在鼻梁中間,用白底黑邊勾畫出蜻蜓、蝴蝶、蝦子、青蛙、烏龜、蛇、葫蘆、梅花等不同動物或花草形象。彩調是貧民藝術,來自社會底層的,平常的日子里,在街頭巷尾隨便搭就簡單的戲臺就可以開演,只有到重大節(jié)假日演大戲時,才濃墨重彩畫出各種不同的臉譜,才把各種樂器全都用上。在表演彩調的過程中,男女角色各有100多種基本動作,分為:步法類、扇花類、轉身類、手花類等。

解放后,臨桂彩調藝術蓬勃發(fā)展,業(yè)余劇團和彩調隊遍及村村寨寨。1951年,全縣僅有業(yè)余劇團50個,到1956年就發(fā)展成為250個(含靈川)。臨桂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一年四季走村串寨,開辦彩調培訓班,著名的民間藝人謝濟舟任教師,培養(yǎng)業(yè)余演員200多人。1959年,業(yè)余劇團發(fā)展到337個。從文化大革命開始至1980年,臨桂的彩調活動處于低潮。其間雖然有一些彩調隊重新組建,但是,縣文藝宣傳隊和僅存的少量農村業(yè)余文藝宣傳隊,只能演出“革命樣板戲”(移植為彩調)和自編的現(xiàn)代彩調劇。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