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沃夏克
安東?利奧波德?德沃夏克(捷克語: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1841-1904),生于布拉格(時屬奧匈帝國,現(xiàn)屬捷克)內拉霍奇夫斯鎮(zhèn),早年入布拉格音樂學校,畢業(yè)后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1890年受聘布拉格音樂學院教授;在此期間他受到祖國民族復興、發(fā)展民族文化的思潮的影響,接觸了西歐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的作品;1892―1895年春應邀在美國紐約音樂學院教學并任院長,回國任布拉格音樂學院院長,1904年去世;他是十九世紀世界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第9“自新大陸”交響曲》(又名《第九交響曲》或《e 小調第九交響曲》,為作者受邀到美國期間所作)、《b小調大提琴協(xié)奏曲》等、《第4交響曲“車禍”》、《第7交響曲》、《狂歡節(jié)序曲》、《奧賽羅序曲》、《胡教徒序曲》、《隨想諧謔曲》、《幽默曲》(又稱《詼諧曲》)、《斯拉夫舞曲》、歌劇《水仙女》、《阿米達》,以及交響詩《水妖》、《午時女妖》、《金紡車》、《野鴿》等等。
安東?利奧波德?德沃夏克,十九世紀捷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樂派(Folk Music)的主要代表人物。
德沃夏克于1841年9月8日誕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近郊的一個小旅館主和肉商的貧苦家庭里,他的童年是伴隨著辛勤的勞動度過的。13,他便沿襲父親的道路,當了屠戶學徒。但是少年德沃夏克十分上進,他刻苦自學,并逐漸顯露出音樂才能。他最初跟隨本村的樂師學習小提琴,16進入布拉格風琴學校學習。這所音樂學校是讓他成為音樂家的搖籃。
1859年,德沃夏克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布拉格風琴學校畢業(yè),此后他便開始在布拉格臨時劇院 (后改建為國家劇院)里擔任中提琴師。在此期間,他廣泛地吸取各種音樂知識和技能,努力學習西歐古典主義和浪漫樂派作曲大師們的創(chuàng)作經驗,并且邁上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道路。他是一位富有民族感和熱愛祖國民族藝術的音樂家,對捷克民族樂派的偉大創(chuàng)始人斯美塔那所倡導和致力發(fā)展的民族音樂文化事業(yè)由衷地贊賞和擁護。在捷克民族獨立運動的影響下,他為發(fā)展民族音樂作出了巨大貢獻。
作為作曲家,早在1859年,18歲的德沃夏克就發(fā)表了自己的作品。1865年,他的第一交響曲《茨洛尼斯的鐘聲》問世,此后便開始了他源源不斷的音樂創(chuàng)作。1878年,他創(chuàng)作的《斯拉夫舞曲》獲得很大成功,從此奠定了他作為作曲家的地位。1892年,德沃夏克在美國,擔任了紐約音樂學院院長的職務,此時德沃夏克已經51歲高齡了。
安東?利奧波德?德沃夏克在自己一生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始終把民族性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無論在歌劇、交響樂或室內樂作品中,他都努力把將民族性、抒情性和歐洲古典音樂傳統(tǒng)緊密結合起來,達到盡可能完美的境地。他在美國任教期間,以美國黑人音樂為素材,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F大調弦樂四重奏》(黑人四重奏)和他那光輝的代表作之一――《自新大陸交響曲》。
德沃夏克一生的作品很多,體裁也很廣:他共創(chuàng)作了十二部歌劇(Opera),十一部神劇和清唱劇(Oratorio),九部交響曲(Symphony),五部交響詩(Symphonic Poem),六部協(xié)奏曲(Concerto),三十二首室內樂(Chamber Music)重奏曲,此外還有大量的鋼琴曲、小提琴曲、序曲和歌曲等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e小調第九交響曲》(自新世界,又譯自新大陸)、《b小調大提琴協(xié)奏曲》、《狂歡節(jié)序曲》、《F大調弦樂中重奏》和歌劇《水仙女》、《國王與煤工》。
1904年5月1日,德沃夏克因中風在布拉格不幸逝世,終年63歲。
德沃夏克的創(chuàng)作浸染著深刻的捷克民間色彩,在主題與結構方面同捷克民間音樂的神韻和特點保有密切的取系。他的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愛國熱誠和為復興祖國民族文化所做的且大努力:他的一些大型作品以人民的斗爭和對先烈的贊頌為主題,還有許多作品再現(xiàn)了捷克大自然和民間日常生活畫面,另一些作品則采用捷克古代的歷史和美麗的神話為題材。
德沃夏克同斯美塔那一樣,都認為用音樂來贊頌自己的祖國和鞏固人民對更加美好的未來的信念,是他們自己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只是在對待民間音樂素材方面,斯美塔那所矚目的只偏重于捷克,而德沃夏克不但注意到捷克的民間音樂,他也轉向摩拉維嚴和斯洛伐克,他似乎更加重視斯拉夫各民族間的相互聯(lián)系。
例如,在他那舉世聞名的《斯拉夫舞曲》中,斯洛伐克的奧德捷梅克、波蘭的瑪祖卡和波羅涅茲、南斯拉夫的科羅、烏克蘭的屯卡,就同波爾卡、索塞卡、斯科契那,孚利安特以及其他捷克舞曲兼收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