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劇江湖中“行話”
婺劇班社為了在“年年難唱年年唱,處處無家處處家”的江湖生涯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在解放前,盛行著一套神秘的江湖“對話”,又叫“金華戲行話”。 這些“行話”,只有婺劇梨園子弟相互間才聽得懂,旁人即使聽到,也猶如“牛吃薄荷――不知其味”。戲班倘若遇到警察封箱,地霸敲詐,流氓耍賴……藝人間便用“行話”來互遞信息,見機(jī)行事。這些行話也有許多趣味性,能在藝人休閑時,相互調(diào)侃,以自得其樂。 歲月流逝,但婺劇行話仍保留在八婺農(nóng)村劇團(tuán)中,說明“行話”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文學(xué)價值。
為了能使這一筆婺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得以保留,我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將其搜集整理,現(xiàn)列為8個部分,以供婺劇愛好者解讀。
一、有關(guān)演員的行話 小生(青僮子)、花旦(插花葉)、老外(白毛、老蒼口,常戴“蒼滿口”須)、老生(三須、三綹,常戴三綹須)、副末(皮刀、四白面、財神百搭,常飾家院,戴皮刀形氈帽)、正旦(尖角包、一止花)、老旦(小腳、攸媽)、武旦(子)、小旦(小包頭)、大花臉(號蹬)、二花臉(圖尼、大二)、四花臉(大四、恰字頭)、小花臉(白鼻頭、八字、小殼子)。
二、有關(guān)演出的行話 面孔(頭子)、臺風(fēng)(臺罡音 g ang)、內(nèi)行(雙子)、外行(窩老頭、蠻窩佬)、戲不正道(坍簧)、起唱(開皮)、起戲(開鑼)、上場(出蹌)、下場(落蹌)、音唱不準(zhǔn)(扛調(diào))、唱腔不上板(軋板)、開打(殺介)、昆腔的牌子器樂曲和唱腔(細(xì)工)、戲文多(生意包)、曲牌多(曲子包)、教戲先生(總綱)、忘臺詞(吃螺絲)、很好(凹很)、難看(蒼耳)、胡須(抖工)、出難題(放牌)、嗓子(三才)。
三、有關(guān)樂隊的行話 先鋒(長號、蝦須、龍吟,開演或英雄出場必先吹此)、大嗩吶(梨花)、小嗩吶(吉子,由“叫雞子”變來)、笛子(橫風(fēng)、橫吹)、鼓板(得得兒、蹬皮、全知)、正吹(七孔,笛和嗩吶均為七個吹孔)、副吹(候代,常候而代之)、三件(中心、三弦,操大鑼、鈸和彈拔樂器者,演出時坐在臺中心)、小鑼(片子)、大鑼(撞鐘)。
四、有關(guān)行頭的行話 服裝(帔子)、扇子(搖風(fēng))、翎子(挑毛)、草鞋(草馬)、震堂子(惱子)、鐵索(響線)、假首級(彩頭)、鞋靴(拖溜)、討飯棍(青龍棒)、乞丐頭上之稻草圈(鳳凰箍)、褲(*子)、襪子(簽筒)。
五、有關(guān)過場的行話 走路(起蹌)、休息(蹲蹌)、打前站(寫戲)、戲臺墻上墨寫的亡故藝人的靈位牌(老先生)、演員(天王生)、船工(跳板生)、老頭子(老蒼)、兵(臘月生)、教師(筆桿生)、母(梨山)、父(八*)、丈夫(通天佬)、妻子(底板)、岳父(龍頭)、小孩(嬌骨郎)、小姑娘(蒙花、小測施)、婦女(測施官)、女人(測施果)、宿舍(下處)、床(拖條)。
六、有關(guān)生活的行話 肚子餓(蒼兒乃歇)、吃飯(收桌)、筷(夾梁子)、碗(壓牙)、酒(三點)、肉(天堂地)、肉丸(繡球)、面(牽條子)、千張(千條)、黃白豆腐干(金銀牌子)、豆腐(水花)、青菜(苗青)、花生(大紅袍)、雞(鐵籠山)、魚(擺尾子)、鴨(扁嘴)、蛇(溜子)、狗(皮條子)、龜(花背子)、羊(子)、鼠(四腳)、生姜(五爪金龍)、南瓜(大元帥)、茄子(灶君)、蘿卜(地藏王)、卷煙(熏條)、飯(麥含)、旱煙(熏草)、藥(苦水)、茶(草人木)、米(八十八)、帳(出兵打)、鋪蓋(借箭打)、房子(暢子)、眼睛(照子)、鼻子(噴筒)、耳朵(順風(fēng))、嘴(四方)、腳(踢拖)、肚皮(蒼子)、牙齒(截條)、頭發(fā)(青絲)、吃白食(搖木鐸)、偷婆娘(游亂、尋測施)、剃頭(削青禾)、喝茶(酪青)、喝酒(酪令)、吃豬肉(阿同)、吸鴉片(食丸子)、逃跑(找金瓜)、戲飯(菱角飯)。
七、有關(guān)收入的行話 銀洋(洋花)、鈔票(絞絲)、工資(包銀)、“彩銀、打臺、踏八仙、三跳”賺來之錢(分紅)。
八、其它的行話 死(拖點)、做夢(躺黃梁)、二百五(圖尼頗)、模仿(做皮鞋)、不正派(烏蠻狼)、裁縫(刻袋和)、刻薄話(三角腔)、傘(蓋頂)、狗叫(發(fā)幫)、一二三四五(起圖錫恰頗)、六七八九(弄清幫舅)、火(二點人)、后面(后十方)、左右(隔十方)、對面(對十方)、打架(起動)、商店(朝陽)、不正經(jīng)(松香氣)、鬼(赤佬)、虎形(爬山子)、討彩(發(fā)揚(yáng))。
從這些離我們悠遠(yuǎn)而神秘的婺劇行話中,我們仿佛看到昔日婺劇老藝人們的聲音容貌,仿佛聽到他們在翻山越嶺中的侃侃而談。婺劇行話顯示了婺劇老藝人對生活的達(dá)觀詼諧和他們特有的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