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昆曲 >

昆曲的藝術特征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早期昆劇因屬于南戲系統(tǒng),角色的基礎是生、旦、凈、末、丑、外、貼七門。到清代中期,《揚州畫舫錄》中有"江湖十二腳色"之說,它們是:副本、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謂之"男腳色";老旦、正旦、小旦、貼旦,謂之"女腳色";又有打諢一人,叫做"雜"。后來在南方昆劇中演變?yōu)橐孕∩偷┙菫橹饕_色,因之這兩門分得更為細致。小生行下分:大冠生、小冠生、巾生、鞋慶生(窮生)和雉尾生五類。旦行則下分:老旦、正旦、作旦(能扮演男孩子)、四旦(側殺旦)、五旦(閨門旦)、六旦(貼旦〕六類。但各個昆劇支派有各自的門類。昆劇的劇本文學繼承了古典詩詞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很有寫景抒情的特色,昆山腔的音樂也富有這種表現能力,因此,它的表演藝術總是有濃厚的抒情意味,特別體現在各門角色的表演身段上,有強烈的舞蹈性。這種戲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繼承了古代民間舞蹈、宮廷舞蹈的傳統(tǒng),通過長期舞臺演出實踐,積累了豐富的使唱與舞蹈緊密結合的經驗,終于成為一整套"載歌載舞"的嚴謹表演形式。大體說,昆劇的舞蹈表演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適應了抒情性和動作性都很強的演出場子的需要,創(chuàng)造出許多抒情舞蹈表演,成為許多單折抒情歌舞劇的主要表演手段。代表性劇目如《西川圖?蘆花蕩》、《精忠記?掃秦》、《拜月亭?踏傘》、《寶劍記?夜奔》、《牡丹亭?驚夢》等。另一方面,是適應敘事寫景的演出場子的需要,創(chuàng)造出許多偏重于描寫性的舞蹈表演,與"戲"配合,成為故事性較強的折子戲。這類劇目如《連環(huán)記?問探》、《虎囊彈?山亭》、《浣紗記?寄子》、《荊釵記?上路》、《琵琶記?墜馬、掃松》、《西游記?胖姑、借扇》。這種種舞蹈表演的成就,和各門角色的分工有密切的聯系。

除舞蹈外,各類角色都有其代表劇目,代表劇目中各有特殊表演技能。《菊莊新話》曾載清初著名凈色陳明智演昆劇《千斤記》:"優(yōu)之例:凡受值,劇十色各自往。一色或遘疾,或以事不得與,則專責諸司衣笥者,別征一人以代。"陳明智就是臨時代別的班社去演出《千金記》的項羽而名震一時的。他"出一帛抱肚,中實以絮,束于腹,已大數圍矣;出其靴,下厚二寸余,履之,軀漸高;授筆攪鏡,蘸粉墨,為黑面,面轉大",演《超霸》出,"振臂登場,龍?zhí)④S,傍執(zhí)旗幟者威手足忙蹙而勿能從。聳喉高歌,聲出征鼓鐃角上,梁上塵上嵌嵌墜肴饌中"。這一段描寫凈角演項羽,完全具備了近代的名角應有的裝扮、勾臉、武技、唱腔的典型。再如"七大內班"中老徐班的大面周德敷:"小名黑定。以紅黑面笑、叫、跳擅場。笑如《宵光劍》鐵勒奴,叫做《千斤記》楚霸王,跳如《西川圖》張將軍諸出。"其徒老江班的范嵩年,"盡得其叫跳之技聲音容貌,摹寫殆盡。后得嘯技,其嘯必先斂之,然后發(fā)之。斂之氣沉,發(fā)乃氣足,始作驚人之音,繞于屋梁,經久不散。中年入德音班,演鐵勒奴蓋于一時,有周德敷再世之目。"與"七大內班"同時的其他各行,有老生陳義先一派,傳徒朱文元,朱傳徒陳元凱。小生陳云九-派,傳徒石蓉棠;又董美臣一派,傳子董掄標,傳徒張維尚,張維尚傳徒沈明遠。凡此不多舉。由此積累下來的不同表演風格很多,并與劇目密切相關。昆劇劇目繁多,長期演出興盛,使它對各個劇本中的各種人物的表現摸索到一條總的規(guī)律,即角色表現人物要求達到非常深刻細致的程度。這種要求是建立在從體驗劇中人物情感這一基礎上的。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唱曲宜有曲情。曲情者,曲中之情節(jié)也。解明情節(jié),知其意之所在,則唱出口時,儼然此種神情。問者是問,答者是答,悲者黯然魂消而不致反有喜色。歡者怡然自得而不見稍有瘁容。且其聲音齒頰之間,各種俱有分別,此所謂曲情是也?!薪K日唱此曲,終年唱此曲,甚至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口唱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無曲,此所謂無情之曲,與蒙童背書,同一勉強而非自然者也。雖腔板極正,喉舌齒牙極清,終是第二、第三等詞曲,非登峰造極之技也。"